蒲公英的生長過程
蒲公英的生長過程
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二年生植株就能開花結(jié)籽,初夏為開花結(jié)籽期,每株開花數(shù)隨生長年限而增多,有的單株開花數(shù)達10個以上,開花后13-15天種子即成熟?;ūP外殼由綠變?yōu)辄S綠,種子由乳白色變褐色時即可采收,切不要等花盤開裂時再采收,否則種子易飛散失落損失較大。一般每個頭狀花序種子數(shù)都在100粒以上。大葉型蒲公英種子千粒重為2克左右,小葉型蒲公英種子粒重為0.8-1.2克左右。
采種時可將蒲公英的花盤摘下,放在室內(nèi)存放后熟一天,待花盆全部散開,再陰干1-2天至種子半干時,用手搓掉種子尖端的絨毛,然后曬干種子。在蒲公英野生資源豐富的地方,也可挖根栽培。通常10月份,挖根后集中栽培于大棚中,株行距8厘米×3厘米,栽后澆足水,至次年2月即可萌芽,這時再施一次有機肥,可采葉上市。
成熟的蒲公英種子沒有休眠期,所以從初春到盛夏都可進行播種。在晴朗的時候(28度左右),將種子與土混合,澆透,曝曬至土壤微潤,再適當澆水,保濕,第二天中皮將變綠,幾小時后即可生根發(fā)芽。
根據(jù)試驗結(jié)果得知:5月末采收種子后立即播種,從播種至出苗需10-20天;延至夏季7-8月份播種,則從播種到出苗需15天,播種量一般每平方米3克左右,可保苗700-1000株。
蒲公英播種前,應(yīng)先翻地作畦,畦寬80-90厘米在畦內(nèi)開淺溝,溝距12厘米,溝寬10厘米。然后將種子播在溝內(nèi),播種后覆土,土厚0.3-0.5厘米。播種時要求土壤濕潤,如土壤干旱,在播種前兩天澆透水。春播最好進行地膜覆蓋,夏播雨水充足,可不覆蓋。
蒲公英抗病、抗旱、抗蟲能力很強,一般不需進行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的重點主要是肥和水。蒲公英雖然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但是它還是喜歡肥沃、濕潤、疏松、有機質(zhì)含量高的土壤。所以在種植蒲公英時,每畝還須施17-20公斤硝銨作基肥。播種后,也要始終保保持土壤有適當?shù)乃帧T谏L季節(jié),要追肥1-2次。播種當年一般不采葉,以促進其繁茂生長,使下年早春植株新芽粗壯,抽生品質(zhì)好、產(chǎn)量高的嫩葉。
早春表土5厘米深處地溫達1~2度時,上年種植的蒲公英就開始萌發(fā)長出新芽。一般清明節(jié)前新芽露出地面,此時在土里的“白芽”部分長度已有3-4厘米所以野生的蒲公英一般在4月20日前后即可上市,這時市場上很少有新鮮葉菜蔬菜,很受消費者歡迎。
在哪里有一大片蒲公英叢?
實驗證明,蒲公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白喉稈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卡他球菌等,皆有殺滅作用,對結(jié)核桿菌、某些真菌和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抗生素使用。
?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蒲公英植物體中含特有的蒲公英醇、蒲公英素以及膽堿、有機酸、菊糖、葡萄糖、維生素、胡蘿卜素等多種健康營養(yǎng)的活性成分,同時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其鈣的含量為番石榴的2.2倍、刺梨的3.2倍,鐵的含量為刺梨的4倍,更重要的是其中富含具有很強生理活性的硒元素Se。因此,蒲公英具有十分重要的營養(yǎng)學價值。國家衛(wèi)生部新近將蒲公英列入藥食兩用的品種。
? 日本近幾年也十分重視開發(fā)蒲公英,而且頗有成效。目前日本市場上流行的一種功能性飲料,就是用蒲公英作原料制成的。日本還用蒲公英制成醬湯、花酒等系列保健食品,將蒲公英直接作蔬菜食用亦十分盛行。
藥食觀賞兼用巨大型“銘賢1號”蒲公英栽培技術(shù)
一、巨大型“銘賢1號” 蒲公英植物學特征
銘賢1號蒲公英肉質(zhì)根較粗壯;葉基生,葉狹倒披針形,先端急尖或盾圓,邊緣有倒向羽狀缺裂,長20-65cm,最長可達80cm以上,寬50-100mm左右;花由葉叢中抽出,頭狀花序,直徑25-40mm;總苞寬鐘狀,長13-25mm,綠色,先端漸尖長4-10mm;舌狀花,亮黃色;花葶多數(shù),可達百余枝,花葶高20-70cm;瘦果淺黃褐色,長3-4mm;中部以上有大量小尖刺,其余部分為小瘤狀突起,頂端突然縊縮為長0.4-0.6mm的喙基,喙長7-12mm,冠毛白色,長6-8mm,種子千粒重為0.68g;花期始于4月上旬,5月上旬進入盛果期,盛果期延續(xù)15天左右,全年均有零星開花,在9-10月間也有一次較集中的果期。
二、巨大型“銘賢1號”蒲公英栽培技術(shù)
1.選地與整地。蒲公英適應(yīng)性很強,在大部分土壤中均可成活,但人工栽培應(yīng)選用向陽、肥沃、可灌溉的沙壤土地。土地深翻25-30cm,每10000m2施有機肥30000-40000kg,整細整平,做畦待播。
2.播種與育苗。蒲公英在4-9月間均可播種。種子無休眠特性,且采收后生活力下降較快,最好在5月下旬選用剛剛采收的新種播種。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直播一般采用條播,澆足底水后按行距25-30cm開淺溝,畝用種500g,播后耙平地面即可。育苗時需專用育苗畦,撒播用種5g/m2,覆土0.5cm以下,7-15天內(nèi)出苗。及早清除雜草。
3.定植。育苗畦內(nèi)苗高達到10cm以上、幼苗4片真葉以上時可以定植。按不同的栽培目的采用不同的株行距。作藥用與食用栽培時株行距一般為25cm×25cm,較好的地塊還可以減小密度。作觀賞用時可定植于較深的花盤,也可根據(jù)綠化帶形狀適當調(diào)整密度來定植。定植后澆定植水和緩苗水,然后中耕鋤草。
4.田間管理。直播苗在苗期要及時拔除雜草,拔草可隨間苗一同進行。2次間苗后按株行距25cm×25cm定苗。當年不采收地上部分,應(yīng)促進生長,利于根部營養(yǎng)的積累。追肥2次,以速效氮肥為主。第二年即可開花結(jié)籽,在開花前與結(jié)籽后各澆水追肥1次,這時蒲公英葉子已完全覆蓋地面,只要拔除田間個別大草即可。作觀賞用時,應(yīng)及時去除枯黃葉片和不整齊的花葶,在盛花期要去掉種子已成熟的花葶,在果期應(yīng)去掉剛剛開放的花。每年的晚秋,地上部分枯黃后應(yīng)及時清理掉,以防病菌與害蟲在栽培地中越冬。
5.病蟲害防治。蒲公英抗病力強,很少發(fā)生病害。感染病菌大部分是由于地下害蟲咬傷根部引起感染所致。蒲公英根系為肉質(zhì)直根系,地下害蟲危害較為嚴重。地下害蟲主要有螻蛄、地老虎等,防治方法是在種植蒲公英的地塊提前一年秋翻曬土及冬灌,可殺滅蟲卵、幼蟲及部分越冬蛹;也可用糖醋液、馬糞和燈光誘蟲,清晨集中捕殺;將豆餅或麥麩5kg炒香,或用秕谷5kg煮熟晾至半干,再用90%晶體敵百蟲150g對水將毒餌拌潮,畝用毒餌1.5-2.5kg,撒在地里或苗床上;地下害蟲為害嚴重時可用5%辛硫磷顆粒劑1-1.5kg與15-30kg細土混勻后撒入地面并耕耙,或于定植前溝施毒土。以人藥為目的栽培時不使用化學藥劑殺蟲。
6.收獲。播種當年不采收葉片,第二年開始采收。以藥用為目的,收獲全草時可于春秋植株開花初期挖取全株。作蔬菜栽培時不收全株,在葉片長至30cm以上時可刈割葉片和在開花初期收花葶,去掉爛損葉片,分級包裝即可上市。每年可刈割4-5茬,每畝產(chǎn)量可達3500-4000kg。在5月份蒲公英種子大量成熟,應(yīng)及時采收,否則很容易被風吹散。采收時最好用吸塵器采收,效率極顯著高于手工采收。
地區(qū)分布
[編輯本段]
多分布于北半球。我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西南各地均有分布。生于道旁、荒地、庭園等處。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shù)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jié)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zhì),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chǎn)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生于路旁、田野、山坡。產(chǎn)于全國各地。
生態(tài)習性
[編輯本段]
它沒有桃李的花朵嬌艷,沒有玫瑰月季芬芳,但它傳播著春天的氣息,散發(fā)著頑強的生命力,在田間、溝谷、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等處處開放。
? “花罷成絮,因風飛揚,落濕地即生?!泵慨敵醮簛砼R,蒲公英抽出花莖,在碧綠叢中綻開朵朵黃色的小花?;ㄩ_過后,種子上的白色冠毛結(jié)為一個個絨球,隨風搖曳。種子成熟后,像把把小小的降落傘,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安家落戶,孕育新的花朵。
繁殖栽培
[編輯本段]
蒲公英的繁殖與栽培技術(shù)
2002年春節(jié),濟南某超市人工種植蒲公英每5千克售價80元,蒲公英將成為餐桌上的新時尚。
1.如何從野生蒲公英中獲得種子?
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二年生植株就能開花結(jié)籽,初夏為開花結(jié)籽期,每株開花數(shù)隨生長年限而增多,有的單株開花數(shù)達10個以上,開花后13-15天種子即成熟。花盤外殼由綠變?yōu)辄S綠,種子由乳白色變褐色時即可采收,切不要等花盤開裂時再采收,否則種子易飛散失落損失較大。一般每個頭狀花序種子數(shù)都在100粒以上。大葉型蒲公英種子千粒重為2克左右,小葉型蒲公英種子粒重為0.8-1.2克左右。
采種時可將蒲公英的花盤摘下,放在室內(nèi)存放后熟一天,待花盆全部散開,再陰干1-2天至種子半干時,用手搓掉種子尖端的絨毛,然后曬干種子。在蒲公英野生資源豐富的地方,也可挖根栽培。通常10月份,挖根后集中栽培于大棚中,株行距8厘米×3厘米,栽后澆足水,至次年2月即可萌芽,這時再施一次有機肥,可采葉上市。
2.蒲公英種子如何發(fā)芽?如何播種?
成熟的蒲公英種子沒有休眠期,當氣溫在15度以上時即可將種子播在濕潤土壤中。經(jīng)過90個小時左右即可發(fā)芽。種子土壤溫度15度左右時發(fā)芽較快,在25-30度以上時,發(fā)芽慢,所以從初春到盛夏都可進行播種。
根據(jù)試驗結(jié)果得知:5月末采收種子后立即播種,從播種至出苗需10-20天;延至夏季7-8月份播種,則從播種到出苗需15天,播種量一般每平方米3克左右,可保苗700-1000株。
蒲公英播種前,應(yīng)先翻地作畦,畦寬80-90厘米在畦內(nèi)開淺溝,溝距12厘米,溝寬10厘米。然后將種子播在溝內(nèi),播種后覆土,土厚0.3-0.5厘米。播種時要求土壤濕潤,如土壤干旱,在播種前兩天澆透水。春播最好進行地膜覆蓋,夏播雨水充足,可不覆蓋。
3.蒲公英如何進行肥水管理?
蒲公英抗病、抗旱、抗蟲能力很強,一般不需進行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的重點主要是肥和水。蒲公英雖然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但是它還是喜歡肥沃、濕潤、疏松、有機質(zhì)含量高的土壤。所以在種植蒲公英時,每畝還須施17-20公斤硝銨作基肥。播種后,也要始終保保持土壤有適當?shù)乃?。在生長季節(jié),要追肥1-2次。播種當年一般不采葉,以促進其繁茂生長,使下年早春植株新芽粗壯,抽生品質(zhì)好、產(chǎn)量高的嫩葉。
4.蒲公英怎樣進行早熟栽培?
早春表土5厘米深處地溫達1~2度時,上年種植的蒲公英就開始萌發(fā)長出新芽。一般清明節(jié)前新芽露出地面,此時在土里的“白芽”部分長度已有3-4厘米所以野生的蒲公英一般在4月20日前后即可上市,這時市場上很少有新鮮葉菜蔬菜,很受消費者歡迎。
人工溫棚栽培的蒲公英,由于生育環(huán)境條件改善,因此上市期比野生的提早,這樣,對蔬菜市場供應(yīng)更有實際意義。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quán)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