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的種植方法
室內栽培蘑菇,要求一定的設施,如房屋、床架等。在種植過程中,培養(yǎng)料和土粒的搬運又大大增加了菇農的種植成本和大量人工,并且菇房由于年年種菇,房間內雜菌、害蟲的密度增大,消毒滅蟲工作稍有疏忽,會造成蘑菇減產,質量降低。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土地的管理,要大規(guī)模發(fā)展食用菌,建設標準化的蘑菇房將會遇到較大困難。因此,將蘑菇種植由室內向室外發(fā)展成了今后大規(guī)模種植蘑菇的方向。 重慶沙坪壩區(qū)蘑菇生產基地的菇農,在專家的技術指導下,成功地在閑置的冬季稻田種植,其產量達到每平方米7~9千克,而且設施簡單,成本低,病蟲害少,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用工量。種植蘑菇后的菌渣,就地處理,又成為稻田的有機農家肥,創(chuàng)造了良好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取得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其栽培措施是: 1.選地搭棚 稻田種菇是利用水稻收獲后閑置的冬水田來種植蘑菇。當水稻在散籽后,排干稻田水,開始整地作廂有:2溝3廂式,中廂1.5米,邊廂1米,廂溝寬0.3米,深0.3米,長度10~15米;3溝兩廂式,廂寬1.5米,溝寬0.3米。作廂時,將溝中的田地挖出,壘在廂邊上,形成土埂,用以擋住培養(yǎng)料。廂溝又作操作人員的走道和排水之用。 在廂面上搭建人字棚,人字棚中部用竹或木棒支撐成棚的中部立柱,高2.4米。立柱之間用大竹竿連接成頂梁。用地膜覆蓋頂梁,拉直兩邊成自然的三角形。再用稀薄的稻麥草用重型夾成大毛扇靠放在頂梁上,起到遮光的效果。也可用黑色的塑料膜,經過頂梁后,兩邊拉伸形成人字三角棚,而不使用毛扇遮光。人字棚的兩頭,用草簾遮光。棚外應做好四周的排水溝。 2.培養(yǎng)料的發(fā)酵 培養(yǎng)料的配方與室內種菇相同??刹捎靡淮伟l(fā)酵法和二次發(fā)酵法。室外二次發(fā)酵法不用燃料加溫,而是利用初秋的自然高溫來達到二次發(fā)酵的效果,降低了生產成本。 方法是用磚、石做墊墩,高約20厘米。在熱墩上放置木棒,木棒上放置竹片,尤如一個床架,做成寬1.5米,長不定的基座。把經過前發(fā)酵的料堆,調水至用手捏料有5~6滴水,再用石灰粉調pH值到7.8~8。然后將培養(yǎng)堆在基座上,預置木棒或竹成通氣孔。料堆成高0.8~1米,通氣孔作成丁字形,當料堆好后,抽出木棒或竹子,就自然成空洞,作料內空氣交換之通道。用0.5%敵敵畏或三氯殺螨醇噴霧料堆表面殺蟲。再在料堆四周用竹搭成一個簡易的框架,離料堆20厘米左右,防止塑料薄膜直貼到培養(yǎng)料上影響發(fā)酵。最后罩上薄膜。料堆在薄膜嚴密封閉中,充分利用白天的陽光增溫,加上料堆中積累的發(fā)酵熱,使料堆溫度迅速上升到62℃以上。 當高溫結束后,每天降溫1~2℃,通風3~4次,每次30分鐘??販卦?0℃左右,6~7天發(fā)酵結束,最后將溫度降到45℃以下時,就可把料搬進人字棚。 3.鋪料與播種 在料進棚前兩天,用0.5%的敵敵畏對栽培床進行全部噴霧殺蟲,作好培養(yǎng)料進棚的準備。 培養(yǎng)料進棚鋪在床面時,料含水量掌握在63%~65%,用手捏有1滴水為宜,料pH值7~7.5,無氨味。鋪料厚度在13~17厘米,邊鋪邊拌,力度均勻。料鋪好后,應用溫度計測定料溫,若料溫在28℃以下是老謀深算可以播種。播種多使用班次粒種,每瓶種可播0.7~0.8平方米。播前操作人員將手、工具和菌種瓶用0.1%的高錳酸鉀消毒。播種時,用菌種的2/3撒于培養(yǎng)料的表面,然后用手翻拌到料的踣,再將余下1/3的種撒于料面,并用干凈木板輕輕壓實。 4.發(fā)菌及出菇管理 播種后的3天內,緊閉人字棚,棚兩頭用草簾遮嚴,保溫保濕,以促使菌種萌發(fā)和吃料。3天后,晚上可以適當掀開棚兩頭,通風換氣。15天后,料內菌絲基本長滿,就可以覆土了。覆土采用濕土拌礱糠。分次將粗土、細土均勻覆蓋在料面上。當菌絲長上土縫時,開始噴一次重水,促使蘑菇迅速長大,在整個了菇期間,對水分管理,采用輕噴勤噴,保持覆土濕度即可。 開春后,氣溫上升,注意增加噴水量,力爭多出春菇,4月份整個稻田種菇結束,就可以拆去人字棚,菌渣撒入稻田,667平方米地的菌渣可撒2700~3300平方米地。菌渣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可增加稻谷產量,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稻田種菇,是一項開發(fā)稻田資源,引導農民致富的好途徑
室內栽培蘑菇,要求一定的設施,如房屋、床架等。在種植過程中,培養(yǎng)料和土粒的搬運又大大增加了菇農的種植成本和大量人工,并且菇房由于年年種菇,房間內雜菌、害蟲的密度增大,消毒滅蟲工作稍有疏忽,會造成蘑菇減產,質量降低。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土地的管理,要大規(guī)模發(fā)展食用菌,建設標準化的蘑菇房將會遇到較大困難。因此,將蘑菇種植由室內向室外發(fā)展成了今后大規(guī)模種植蘑菇的方向。 重慶沙坪壩區(qū)蘑菇生產基地的菇農,在專家的技術指導下,成功地在閑置的冬季稻田種植,其產量達到每平方米7~9千克,而且設施簡單,成本低,病蟲害少,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用工量。種植蘑菇后的菌渣,就地處理,又成為稻田的有機農家肥,創(chuàng)造了良好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取得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其栽培措施是: 1.選地搭棚 稻田種菇是利用水稻收獲后閑置的冬水田來種植蘑菇。當水稻在散籽后,排干稻田水,開始整地作廂有:2溝3廂式,中廂1.5米,邊廂1米,廂溝寬0.3米,深0.3米,長度10~15米;3溝兩廂式,廂寬1.5米,溝寬0.3米。作廂時,將溝中的田地挖出,壘在廂邊上,形成土埂,用以擋住培養(yǎng)料。廂溝又作操作人員的走道和排水之用。 在廂面上搭建人字棚,人字棚中部用竹或木棒支撐成棚的中部立柱,高2.4米。立柱之間用大竹竿連接成頂梁。用地膜覆蓋頂梁,拉直兩邊成自然的三角形。再用稀薄的稻麥草用重型夾成大毛扇靠放在頂梁上,起到遮光的效果。也可用黑色的塑料膜,經過頂梁后,兩邊拉伸形成人字三角棚,而不使用毛扇遮光。人字棚的兩頭,用草簾遮光。棚外應做好四周的排水溝。 2.培養(yǎng)料的發(fā)酵 培養(yǎng)料的配方與室內種菇相同。可采用一次發(fā)酵法和二次發(fā)酵法。室外二次發(fā)酵法不用燃料加溫,而是利用初秋的自然高溫來達到二次發(fā)酵的效果,降低了生產成本。 方法是用磚、石做墊墩,高約20厘米。在熱墩上放置木棒,木棒上放置竹片,尤如一個床架,做成寬1.5米,長不定的基座。把經過前發(fā)酵的料堆,調水至用手捏料有5~6滴水,再用石灰粉調pH值到7.8~8。然后將培養(yǎng)堆在基座上,預置木棒或竹成通氣孔。料堆成高0.8~1米,通氣孔作成丁字形,當料堆好后,抽出木棒或竹子,就自然成空洞,作料內空氣交換之通道。用0.5%敵敵畏或三氯殺螨醇噴霧料堆表面殺蟲。再在料堆四周用竹搭成一個簡易的框架,離料堆20厘米左右,防止塑料薄膜直貼到培養(yǎng)料上影響發(fā)酵。最后罩上薄膜。料堆在薄膜嚴密封閉中,充分利用白天的陽光增溫,加上料堆中積累的發(fā)酵熱,使料堆溫度迅速上升到62℃以上。 當高溫結束后,每天降溫1~2℃,通風3~4次,每次30分鐘??販卦?0℃左右,6~7天發(fā)酵結束,最后將溫度降到45℃以下時,就可把料搬進人字棚。 3.鋪料與播種 在料進棚前兩天,用0.5%的敵敵畏對栽培床進行全部噴霧殺蟲,作好培養(yǎng)料進棚的準備。 培養(yǎng)料進棚鋪在床面時,料含水量掌握在63%~65%,用手捏有1滴水為宜,料pH值7~7.5,無氨味。鋪料厚度在13~17厘米,邊鋪邊拌,力度均勻。料鋪好后,應用溫度計測定料溫,若料溫在28℃以下是老謀深算可以播種。播種多使用班次粒種,每瓶種可播0.7~0.8平方米。播前操作人員將手、工具和菌種瓶用0.1%的高錳酸鉀消毒。播種時,用菌種的2/3撒于培養(yǎng)料的表面,然后用手翻拌到料的踣,再將余下1/3的種撒于料面,并用干凈木板輕輕壓實。 4.發(fā)菌及出菇管理 播種后的3天內,緊閉人字棚,棚兩頭用草簾遮嚴,保溫保濕,以促使菌種萌發(fā)和吃料。3天后,晚上可以適當掀開棚兩頭,通風換氣。15天后,料內菌絲基本長滿,就可以覆土了。覆土采用濕土拌礱糠。分次將粗土、細土均勻覆蓋在料面上。當菌絲長上土縫時,開始噴一次重水,促使蘑菇迅速長大,在整個了菇期間,對水分管理,采用輕噴勤噴,保持覆土濕度即可。 開春后,氣溫上升,注意增加噴水量,力爭多出春菇,4月份整個稻田種菇結束,就可以拆去人字棚,菌渣撒入稻田,667平方米地的菌渣可撒2700~3300平方米地。菌渣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可增加稻谷產量,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稻田種菇,是一項開發(fā)稻田資源,引導農民致富的好途徑。 香菇種植技術 一、概述 香菇是我國特產之一, 多年一直出口,我國香菇產量1999年已達100多萬噸,居世 界第一。香菇也是世界性消費的菇類。我國香菇多以干品銷售,近年也有一定鮮品出口。 二、栽培方式、工藝和品種類型 1.栽培方式和工藝 香菇有段木栽培、人造菇木栽培和地栽三大基本方式,隨著代料栽培技術的不斷完 善和人們保護森林意識的增強,近幾年段木栽培已經很少,我國香菇主要來自代料栽培, 其基本工藝為配料一分袋一滅菌一接種一發(fā)菌一出菇。 2.栽培委節(jié) 主要有春栽和秋栽兩大季節(jié),有早春播種春末夏出,春播夏出,春播秋冬出,秋播 冬春出這樣幾大生產運作方式。 3.品種類型 香菇品種繁多,可按需要劃分品種類型,可按栽培基質劃分、按出菇早晚劃分、按 銷售型式劃分、按大小劃分、按出菇溫度劃分等。 ①按栽培法劃分。香菇可段木栽培,可代料栽培,代料又分為若干類型,為木屑、 蔗渣、玉米芯、稻草等。因此,可劃分為段木種、木屑種(代料種)草料種、菌草種、段 木代料兩用種等五大類型。 ②按出菇早晚劃分。按此劃分可分為早生種(接種后70(D80天出菇) 、遲生種(接種 后120天以上出菇) 。 ③按適宜的產品型式。這主要分為干銷種和鮮銷種,干銷種相對 菇質緊密,含水量低,出干率高,適于干制;鮮銷種則菇質較疏松,含水量較高。 ④按大小劃分??煞譃榇笕~種、中大葉種、小葉種三大類。前者菌蓋多在5-15厘米, 后者4-6厘米,居二者大小之中的為中大葉種。 ⑤按出菇溫度劃分。可分為低溫種、中溫種、高溫種、廣溫種4類。 低溫種:出菇的中心溫度大致為5-15℃。 中溫種:出菇的中心溫度大致為10-20℃ 高溫種:出菇的中心溫度大致為15-25℃。 廣溫種: 出菇溫度范圍較廣,在5-28℃,但以10-20℃出菇最高,品質最好。栽培 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適當品種。 三、代料栽培的主要品種 近年我國代料栽培香菇已占總產量的90%以上,段木栽培已是一種限制生產的栽培 方式,因此,本文不再對段木種和栽培技術進行介紹,而只介紹代料栽培的品種。為了 便于栽培者了解品種及其合理使用,本文以栽培季節(jié)介紹品種。 1.春栽遲生品種 目前,代料香菇應用的主要有241(D4、慶元9015(花菇939)、花菇135三個菌株。 (1)名稱、來源和基本性狀 ①241(D4241(D4香菇菌株是我國第一個大量應用于代料栽培香菇的春栽遲生型品種, 從1988年始至今累計應用量約25億袋以上。該品種由浙江省慶元縣食用菌研究所吳克甸 主持選育成功。是浙江省法定推廣品種。241(D4菌株系從段直木 241菌株的子實體分離 獲得的自然變異新菌株。其子實體大葉型,朵型園整,肉厚,菌蓋真徑6 (D10厘米,肉 厚1.8(D2.2厘米,柄短而細,品質優(yōu),國外稱為“仿生菇”,屬中溫偏低型,出菇溫 度范圍6-20℃,以12(D16℃為最適,接種到出菇(菌齡)180天,適宜的接種期為2(D5月, 出菇期10-翌年4月。該菌株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在全國香菇產地均有應用。出菇期以 低棚保濕、脫袋出菇的方式為主,在一定的溫差范圍內利用干濕刺激催蕾效果最佳。是 代料香菇感觀和品質最優(yōu)的品種,也是香菇出口量最大的品種。 (2)慶元9015(花菇939)該品種由浙江省慶元縣食用菌研究所吳慶甸主持選育成功, 并通過認定。是浙江省法定推廣的三個香菇品種之一,屬自然變異新菌株,是目前栽培 花菇的當家品種。全國應用9015(花菇939)量占代料花菇總面積75%左右,其朵形圓整, 蓋大肉厚,產量高,菌蓋直徑4 (D14厘米,柄長3.5(D5.5厘米,不易開膜,易形成花 菇:屬中溫型,出菇溫度為8- 22℃,以14 (D18℃最適,菌齡90天左右。該菌株最大優(yōu) 點是接種期間可在3(D8月之間接種。不同接種期菇木的香菇產量一致,但5(D7月接種的 菇木香菇的朵形最均勻。該菌株抗逆性強,是所有代料香菇的菌株中耐高溫能力最優(yōu)的 品種,出菇期9月(D翌年5月。該菌株是花菇栽培的優(yōu)良品種,也是采用低棚保濕、脫袋 出菇方式的高產優(yōu)質品種。 ③135該品種系段木栽培香菇的品種,經代料栽培馴化成為栽培花菇的品種之一。 其菌蓋大,肉厚,菇柄短,菇質優(yōu),菌蓋直徑5 (D13厘米,柄長3(D4厘米,易形成 花菇;屬中低溫型,出菇溫度范圍6(D18、,以9-13℃為最適;菌齡200天以上,接種期 2(D4月,出菇期為10-翌年3月。該品種抗逆性較差,在菌絲生長發(fā)育階段遇夏季高溫會 影響菇木質量,輕則局部霉爛,重則病蟲滋生。接種的菇木培養(yǎng)環(huán)境光線要弱,以免菌 膜色太深,菌膜太厚不易出菇。 (2)栽培關鍵技術 ①科學安排栽培接種期,春栽秋生型品種從接種到出菇有一個較長的菌絲生長發(fā)育 過程,接種期過早培養(yǎng)料的營養(yǎng)消耗多會影響香菇后期產量,接種期太遲香菇菌絲營養(yǎng) 積累少,第一至二潮菇的畸形菇多。從我國南方的氣候條件來看,春栽秋生型的接種期 分別為:241(D4為2-5月,慶元9015(花菇939)為4-7月,花菇135為2(D4月。我國北方氣 溫偏低,秋季出菇適溫要比南方來得早,接種期可稍提前,但要注意,接種期必須安排 在氣溫5℃始日之后。 ②合理的培養(yǎng)料配比。以上菌株均適宜用雜木屑78%,麥麩20%,糖和石膏各1%, 含水量60%左右的常規(guī)配方,花菇 135品種的培養(yǎng)料含水量略低些更好。 ③適時刺孔通氣。刺孔通氣的工具常用1.5寸元釘制成,每段菇木刺孔的總量視菇 木劃分別進行。較緊實的菇木刺孔數要多些,含水量較大的菇木刺孔要深些。每段菇木 一般掌握在100個左右, 深度為1.5厘米。在菌絲生長過程中一般刺三次孔,第一次在 接種孔香菇菌絲圈直徑6(D7厘米,第二次在香菇菌絲蔓延到培養(yǎng)料50%左右,第三次在 香菇菌絲布滿全袋。第 1-2次刺孔的位置選在香菇菌絲圈內1.5厘米,第三次刺孔則在 接種孔的背面。第二及第三次時培養(yǎng)料袋壁必須出現玉米粒大小的白色瘤狀物。 ④調整菇木堆形,調節(jié)料溫。接種的菇木一字形排列,堆高8-10層,第二次刺孔通 氣的菇木橫二縱三排列,堆高8層,第:次刺孔之后的菇木六角形排列,堆高5-6層。堆 與堆之間要有空隙,行與行之間須有40厘米通道。在室內培養(yǎng)的要加強通風換氣。 ⑤菇木適時轉場。 促使菇木轉色形成均勻菌膜需要較強的散射光線。241-4、9015 (花菇939) 的菇木,香菇菌絲布滿全袋后2個月左右開始轉場,最遲為出菇前30天;135 菇木不宜全面轉色后再轉場,因為轉色太深菌膜太厚,菇蕾不易發(fā)生,應采取長期的較 暗光線培菌,出菇季節(jié)轉場,邊轉場邊出菇。 ⑥促使菇蕾發(fā)生均勻。香菇241-4和慶元9015(花菇939)菌株系菇蕾多發(fā)生型的品種, 在香菇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和出菇適溫季節(jié)來臨時,采取溫差刺激出菇較宜。若采取震動、 擊木(驚蕈) 刺激,菇蕾就會大量發(fā)生影響香菇質量;花菇135菌株則必須有一定的震動 或擊木(驚蕈)刺激,否則出菇不均勻。 (3)雜菌和蟲害的預防措施 對春栽遲生型品種,在雜菌和蟲害預防上的重點是越夏管理階段。主要技術措施有: 精細管理,盡量疏散菇木,及時通風降溫,菇棚保持良好的遮蔭度以及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等。 發(fā)生局部污染的菇木可用清菌素、撲霉靈等涂刷,菇蚊可用專用蚊香、敵敵畏等防治。 2.春栽夏生品種 (1)名稱、來源和基本性狀 ①武香1號, 是目前應用的出菇溫度最高的品種。該品種子實體大葉,菌肉肥厚, 菌菌蓋色較深,柄中粗,稍長,其最大的優(yōu)點是出菇溫度高,在28℃的高溫條件下能大 量出菇,最高至34℃,出菇溫度范圍10-34℃,最適20-26℃,菌齡60天,適易的接種期 為3-4個月, 出菇期5-11個月。其抗逆性強一般地區(qū)可作為夏季出菇的首選品種,主要 適宜鮮銷和保鮮銷售。 ②CR04,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采用雜交育種法選育成功的中高溫型品種。子實體大 葉型,朵型圓整,菌肉肥厚,菌蓋為茶褐色,有鱗片,有時蓋頂有稍突起的尖頂,柄中 粗,稍長,其出菇溫度范圍10-28℃,最適18-23℃,菌齡70天,適宜的接種期為 1-4月, 出菇期4-11月。其抗逆性強,適應性較廣,適宜在中高海拔地區(qū)使用,主要適于保鮮和 脫水烘干銷售。 ③廣香47,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選育的高溫型品種,其子實體朵型圓整,蓋大肉厚, 菌蓋黃褐色,柄中粗,稍長,出菇溫度范圍14-28℃,最適14-24℃,菌齡60天,適宜的 接種期為2(D5月,出菇期5(D11月,出菇高峰期分別在5-6月以及9-10月,冬季出菇量極 少。可在中高海拔地區(qū)使用,主要適于脫水烘干和保鮮銷售。 ④8001,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選育的中高溫型品種,其子實體單生,朵型圓整, 中大葉型, 肉質肥厚,菌蓋茶褐色或深褐色,柄粗,稍長,出菇溫度14-26℃,最適為 18-23℃,菌齡60天以上,適宜接種期2-4月,出菇期5 (D11月,冬季低溫不宜出菇,適 于鮮菇銷售或脫水烘干銷售。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