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yè)百科全書是齊民要術還是農政全書(農業(yè)百科全書是誰寫的)
一、農政全書和齊民要術的地位?
《農政全書》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影響最大的農學著作之一,全書共60卷,約70萬字,內容涉及農業(yè)的各個方面。其中水利部分共9卷,約占全書篇幅的1/6。在我國古代的農書中,把水利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該書是當時我國農業(yè)科技的集大成者,也使他成為我國最高水利科技成就的杰出代,《明史》還專門這它立了傳?!洱R民要術》是北魏時期的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的最完整的農書。書名中的“齊民”,指平民百姓。“要術”指謀生方法。《齊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齊民要術》系統(tǒng)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農牧業(yè)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對中國古代農學的發(fā)展產生有重大影響。
二、天工開物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的區(qū)別?
《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的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的最完整的農書。
書名中的“齊民”,指平民百姓?!耙g”指謀生方法。《齊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齊民要術》系統(tǒng)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農牧業(yè)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對中國古代農學的發(fā)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農政全書》成書于明朝萬歷年間,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yè)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又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即徐光啟的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貫徹這一思想正是《農政全書》不同于其他大型農書的特色之所在。由于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積累了數千年的耕作經驗,留下了豐富的農學著作。先秦諸書中多含有農學篇章,其他的大型農書,無論是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還是元代王禎的《農書》,雖然是以農本觀念為中心思想,但重點在生產技術和知識,可以說是純技術性的農書。
《天工開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yè)、手工業(yè),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三、齊民要術是關于?
齊民要術是一部關于農業(yè)生產和農事活動的著作,它的作者是北魏官員賈思勰。
四、農政全書 里的農業(yè)諺語?
農業(yè)諺語:牛馬年,好種田。
麥鋤三遍面滿斗:麥種深,谷種淺,喬麥芝麻蓋半臉:除蟲如除草,一定要趁早:谷怕連夜雨,麥怕晌午風:春風前后,大麥豌豆:清明熱的早,早稻必須好:三月雨貴如油,四月雨好動鋤: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豬瘟疾病傳染快,眼赤無神愛昏睡:立夏雨少,立冬血好:留苗過稀,后悔莫及。
谷雨麥挺直,立夏麥秀齊:夏至風從西北起,瓜田園里受熬焦。
五、齊民要術地位?
《齊民要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保存至今的大型綜合性農書,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最具價值的名著之一,它是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農學臻于成熟的里程碑。全書共有10卷92篇,系統(tǒng)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勞動人民農牧業(yè)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
六、齊民要術的時間?
《齊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全書10卷92篇,系統(tǒng)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勞動人民農牧業(yè)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jié)、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系,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yè)百科全書”。
七、齊民要術幾個農具?
精辟透徹地揭示了黃河中下游旱地農業(yè)技術的關鍵所在,規(guī)范了耕、耙、耱等項基本耕作措施。
《齊民要術》在耕、耙、耱等重要農具的闡說,耕、耙、耱、鋤、壓等技術環(huán)節(jié)的巧妙配合,犁、耬、鋤等的靈活操用諸方面作了系統(tǒng)的歸納,規(guī)范了秋耕、春耕的基本措施,若干重要作物的播種量,播種的上時、中時、下時以及不同土質、墑情下的相應播法?!洱R民要術》把黃河中下游旱地農耕技術推向了較高的水平。千余年間,在近現代農學方法應用以前,世代治農學者很少能在北方旱地農耕技術領域添加重要的新內容。
八、齊民要術》的作者?
《齊民要術》成書的時間為公元6世紀三、四十年代,其作者是賈思勰,生活于中國北魏末期和東魏(公元六世紀)。
北魏之前,中國北方處于一種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一百多年以后,鮮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權并逐步統(tǒng)一了北方地區(qū),社會秩序由此逐漸穩(wěn)定,社會經濟也隨之從屢遭破壞的蕭條景象中逐漸恢復過來,得到發(fā)展。北魏孝文帝在社會經濟方面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盡管如此,當時的農業(yè)生產還沒有達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九、齊民要術賈思勰讀音?
qí mín yào shù jiǎ sī xié
賈思勰(xié),青州益都(今山東壽光市)人。北魏、東魏時期大臣,中國古代杰出的農學家。
曾任高陽太,著作有綜合性農書《齊民要術》。系統(tǒng)地總結了秦漢以來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yè)科學技術知識,其取材布局,為后世的農學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據。該書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善的農學名著,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對后世的農業(yè)生產有著深遠的影響。
該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樹、樹木、畜產、釀造、調味、調理、外國物產等各章構成,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農業(yè)百科全書。
思勰是中國古代杰出農學家,北魏青州益都(今屬山東壽光)人。賈思勰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yè)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對賈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響,為他以后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
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屬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向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yè)方面的生產知識。中年以后,他回到故鄉(xiāng),開始經營農牧業(yè)活動,掌握了多種農業(yè)生產技術。
十、齊民要術名稱來歷?
齊民要術記述黃河流域下游地區(qū),即今山西東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東北部和山東中北部的農業(yè)生產,蓋述農、林、牧、漁、副等部門的生產技術知識。
賈思勰青年時代,正值北魏孝文帝所倡孝文漢化運動的高峰,朝廷議政以農為首,督辦農業(yè),違者免官。太和九年(485年)又實行均田制,把無主荒地分給無地或少地農民耕種,規(guī)定種植五谷和瓜果蔬菜,植樹造林。
自東漢后的200年間,各地戰(zhàn)火頻起,農業(yè)生產受到破壞,但農業(yè)技術并未中輟。魏晉時期,人字耙和無齒耙開始出現,形成“耕-耙-磨”結合的耕作技術,加強旱地防旱的技術,北魏時又積累了一整套針對不同季節(jié)的“耕-耙-磨”經驗。在此中背景下形成的《齊民要術》
書名中的“齊民”,指平民百姓?!耙g”指謀生方法。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