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加拿大的鹿和楓葉,中英的
這個粘貼的真好,
但是錯了,不是馬鹿.
加拿大的25分上面的鹿,就是普通的首談春雄鹿,英語是buck
buck也有美元的意思.
楓葉是maple leaf
是國樹,在加拿大東部比較多者耐,
(呵呵,我在溫哥華上學,沒見過幾棵)
楓樹侍敗是 maple tree
【外形特征】
體長:180厘米左右
角 長: 1米左右
壽 命:16~18年
肩 高:肩高110~130厘米
體 重:成年雄性體重約200千克,雌性約150千克
形 態(tài):
馬鹿是僅次于駝鹿的大型鹿類,因為體形似駿馬而得名。雌獸比雄獸要小一些。頭與面部較長,有眶下腺,耳大,呈圓錐形。鼻端裸露,其兩側和唇部為純褐色。額部和頭頂為深褐色,頰部為淺褐色。頸部較長,四肢也長。蹄子很大,側踢長而著地。尾巴較短。馬鹿的角很大,只有雄獸才有,而且體重越大的個體,角也越大。雌獸僅在相應部位有隆起的嵴突。
【分布情況】
馬鹿在世界上分布很廣,歐洲南部和中部、北美洲族櫻、非洲北部、亞洲的俄羅斯東部、蒙古、朝鮮和喜馬拉雅山地區(qū),在我國分布于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呼和浩特、寧夏賀蘭山;北京、山西忻州、甘肅臨潭、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等地的野外種群已經在本世紀初絕滅。
【種群差異】
由于產地不同,馬鹿的形態(tài)也有一些差異,在全世界共分化為23個亞種,其中生活于北美洲的北美亞種又叫北美馬鹿,體形最大,有的個體的體重超過400千克。我國的馬鹿大約有7—9個亞種之多,而且大多是我國的特產亞種。
【物種狀況】
馬鹿在我國尚有一定數(shù)量,在黑龍江和吉林可能有近10萬只,但由于過量獵捕幼仔和棲息地的喪失,也逐漸產生危機,尤其是在新疆,塔里木的野生種群已經由15000只下降到4000—5000只;阿爾泰馬鹿由70年代的10萬只下降到4萬只左右;野生天山馬鹿則正以每年3000只左右的速度銳減。如果這樣下去,野生馬鹿很快就將有絕跡于伊犁河谷的危險。
【特殊性】
雄性有角,一般分為6或8個叉,個別可達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與主干幾乎成直角;主干較長,向后傾斜,第二叉緊靠眉叉,因為距離極短,稱為“對門叉”。并以此區(qū)別于梅花鹿和白唇鹿的角。第三叉與第二叉的間距較大,以后主干再分出2~3叉。各分叉的基部較扁,主干表面有密布的小突起和少數(shù)淺槽紋。
【毛 色】
夏毛短,沒有絨毛,通體呈赤褐色;背面較深,腹面較淺,故有“赤鹿”之稱;冬毛厚密,有絨毛,毛色灰棕。臀斑較大,呈褐色、黃赭色或白色。馬鹿川西亞種,背紋黑色,臀部有大面積的黃白色斑,幾蓋整個臀部,與馬鹿其他亞種不同,故亦稱“白梁穗唯臀鹿”。
【生活習性】
馬鹿屬于北方森林草原型動物,但橡培由于分布范圍較大,棲息環(huán)境也極為多樣。東北馬鹿棲息于海拔不高、范圍較大的針闊混交林、林間草地或溪谷沿岸林地;白臀鹿則主要棲于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灌叢草甸及冷杉林邊緣;而在新疆,塔里木馬鹿則棲息于羅布泊地區(qū)西部有水源的干旱灌叢、胡楊林與疏林草地等環(huán)境中。此外,馬鹿還隨著不同季節(jié)和地理條件的不同而經常變換生活環(huán)境,但白臀鹿一般不作遠距離的水平遷徒,特別在夏季,僅活動于數(shù)個“睡窩子”之間的狹小范圍,由此常被當?shù)厝朔Q為“座山鹿”。在選擇生境的各種要素中,隱蔽條件、水源和食物的豐富度是最重要的指標。它特別喜歡灌叢、草地等環(huán)境,不僅有利于隱蔽,而且食物條件和隱蔽條件都比較好。但如果食物比較貧乏,也能在荒漠、蘆葦草地及農田等生境活動。馬鹿在白天活動,特別是黎明前后的活動更為頻繁,以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為食,種類多達數(shù)百種,也常飲礦泉水,在多鹽的低濕地上舔食,甚至還吃其中的爛泥,夏天有時也到沼澤和淺水中進行水浴。平時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群體成員包括雌獸和幼仔,成年雄獸則離群獨居,或幾只一起結伴活動。馬鹿在自然界里的天敵有熊、豹、豺、狼、猞猁等猛獸,但由于性情機警,奔跑迅速,聽覺和嗅覺靈敏,而且體大力強,又有巨角作為武器,所以也能與捕食者進行搏斗。
生活環(huán)境
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區(qū)。喜歡群居。夏季多在夜間和清晨活動,冬季多在白天活動。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和果實等為食,喜歡舔食鹽堿。9~10月份發(fā)情交配,孕期8個多月,每胎l仔。鹿茸產量很高,是名貴中藥材,鹿胎、鹿鞭、鹿尾和鹿筋也是名貴的滋補品。馬鹿在我國廣為養(yǎng)殖。
生理特征
馬鹿的發(fā)情期集中在每年9~10月,此時雄獸很少采食,常用蹄子扒土,頻繁排尿,用角頂撞樹干,將樹皮撞破或者折斷小樹,并且發(fā)出吼叫聲,初期時叫聲不高,多半在夜間,高潮時則日夜大聲吼叫。發(fā)情期間雄獸之間的爭偶格斗也很激烈,幾乎日夜爭斗不休,但在格斗中,通常弱者在招架不住時并不堅持到底,而是敗退了事,強者也不追趕,只有雙方勢均力敵時,才會使一方或雙方的角被折斷,甚至造成嚴重致命的創(chuàng)傷。取勝的雄獸可以占有多只雌獸。雌獸在發(fā)情期眶下腺張開,分泌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經常搖尾、排尿,發(fā)情期一般持續(xù)2~3天,性周期為7~12天。雌獸的妊娠期為225~262天,在灌叢、高草地等隱蔽處生產,每胎通常產1仔。初生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有白色斑點,體重為10~12千克,頭2~3天內軟弱無力,只能躺臥,很少行動。5~7天后開始跟隨雌獸活動。哺乳期為3個月,1月齡時出現(xiàn)反芻現(xiàn)象。12~14月齡時開始長出不分叉的角,到第三年分成2~3個枝叉。3~4歲時性成熟,壽命為16~18年。
【亞種】
挪威馬鹿 Norwegian red deer(C. e. atlanticus)
巴巴里馬鹿 Barbary stagor Barbary red deer/North African red deer (C. e. barbarus)
科西嘉馬鹿 Corsican red deer(C. e. corsicanus)
西非馬鹿 West European red deer or Swedish red deer/Scandinavian red deer (C. e. elaphus)
中歐馬鹿 Central European red deer(C. e. hippelaphus)
蘇格蘭馬鹿 Scottish red deer(C. e. scoticus)
西班牙馬鹿 Spanish red deer(C. e. hispanicus)
東歐馬鹿 East European red deer or Crimean red deer/Caucasian red deer/maral (C. e. maral)
大夏馬鹿 Bactrian deer or Bukhara deer (C. e. bactrianus)
塔里木馬鹿 Yarkand deer or Tarim red deer (C. e. yarkandensis)
克什米爾馬鹿 Kashmir stag or hangul (C. e. hanglu)
西藏馬鹿 Tibetan red deer or Wallich's deer/shou (C. e. wallichii)
白臂鹿 Sichuan deer or MacNeill's deer/Gansu red deer (C. e. macneilli)
有些專家認為加拿大馬鹿是獨立種類,而不是馬鹿的亞種。如果加拿大馬鹿是馬鹿的亞種,馬鹿亞種列表中就多了一個亞種:加拿大馬鹿(C. e. canadensis)。如果美洲馬鹿是獨立中了的話,以下亞種就是加拿大馬鹿的亞種。
蒙古馬鹿 Alashan wapiti or Alashan red deer (C. e. alashanicus)
東北馬鹿 Manchurian wapiti or Manchurian red deer/Izubr stag (C. e. xanthopygus)
阿爾泰馬鹿 Asian wapiti or Siberian elk (C. e. asiaticus)
西伯利亞馬鹿 Altai wapiti or Altai maral/Asian wapiti/Mongolian elk/Siberian elk (C. e. sibiricus)
天山馬鹿 Tianshan wapiti or Asian wapiti/Siberian elk (C. e. songaricus)
落基山馬鹿 Rocky Mountain elk or Yellowstone elk (C. e. nelsoni)
馬尼托巴馬鹿 Manitoban elk (C. e. manitobensis)
羅斯福馬鹿 Roosevelt elk or Olympic elk (C. e. roosevelti)
加利福尼亞馬鹿 Tule elk or California elk (C. e. nannodes) still survive
【經濟價值】
馬鹿一般在2~4月脫角,5~7月為茸角生長旺盛的季節(jié),9月以后開始骨化。它的茸角叫“青茸”,品質優(yōu)于白唇鹿的巖茸和水鹿的春茸,僅次于梅花鹿的黃茸。但馬鹿的數(shù)量多,鹿茸的產量也高,通稱為四岔,鋸茸重量可達1~2千克,比梅花鹿200—600克的鋸茸重得多。此外,馬鹿的肉可食,皮可制革;鹿胎、鹿尾、鹿筋、鹿鞭、鹿血、鹿肉等都可入藥。由于馬鹿的經濟價值較大,已經有很多地區(qū)開展了人工養(yǎng)殖事業(yè)。
【馬鹿的養(yǎng)殖技術】
鹿場的搭建
鹿場搭建 選擇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排水良好,水源方便的地方搭建鹿場。鹿活動量較大,鹿舍占地面積每頭2~3平方米,運動場8~10平方米。用石板或平滑木板或水泥板鋪地,使糞便等易清掃。在鹿場周圍設置欄桿,高2.5~3米,以防鹿善跳而逃逸。
提高鹿茸產量的方法
(1)控光養(yǎng)鹿增茸快:養(yǎng)鹿戶可因地制宜建筑幾個簡易塑料大棚,占地面積約為125~225平方米,棚頂安上100~150瓦水銀燈4個,燈高距地面約2.5~2.7米, 照明度為500℃左右。每年從春季開始(最好從1月初開始),每天可增加光照時間6.8~9.5小時,增加光照的天數(shù)可在50~60天。大棚內的鹿群,飼養(yǎng)條件與露天一樣。經試驗證明,控制光照養(yǎng)鹿,鹿可提前38~39天脫角生茸。自然光照下的公鹿4月份還未脫角生茸,而大棚控光下的鹿群可提前在2月20日脫角生茸,為延長茸的生長發(fā)育期創(chuàng)造了條件。結果,公鹿頭杈茸產量可提高0.88%~13.8%,特別是再生茸,不但長出二杠茸,而且產量平均可提高2~3倍(290%~310%)。
(2)腐植酸鈉添加劑:腐植酸鈉是一種結構十分復雜的多元有機酸,它能促進機體的氧化酸類活力,增加新陳代謝和吸收營養(yǎng)的能力。因此,用腐植酸鈉作為鹿飼料添加劑,鹿的食欲增加,新陳代謝旺盛,為鹿茸的生長提供了充分的營養(yǎng)。據試驗,每日分三次給每頭雄鹿飼復方腐植酸鈉0.2克,喂前兩小時將固體復方腐值酸鈉用水稀釋為0.05%,pH值為6.5,然后加入精料飼喂。連續(xù)喂70天, 到收茸為止。結果試驗組鹿茸單產575克,對照組單產茸490克,增主17%。
加工和割取鹿茸
(1)適時取茸:小公鹿頭年取茸約在6月中旬。2年以上的鹿,需待茸長成二杠、頂端呈凹形而第三個分杈還未長出時割取。此時的鹿茸質量好,價值高,一般在6月下旬取頭茬,8月下旬取二茬。取茸前應在其臀部注射醉藥,一般體重100 千克的鹿一次注射氯化琥珀膽堿注射液0.3毫升;取后應迅速注射25%的尼可剎米注射6毫升。鹿注射了麻醉藥倒地后,即用碘酒在其茸根部四周消毒,割茸后再用碘酒把茸茬消毒,并用止血藥或搗爛的刺筋草(一種止血草)和陳石灰及適量龍骨粉混勻,涂于茸茬處進行止血。
(2)鹿茸加工:①排血。把注射針頭插進茸端,用打氣筒針頭注入空氣, 使茸內血順著血管從茬口處全部流出。有條件的也可用排血機進行。②消毒。將鹿茸放在高錳酸鉀溶液和堿水中消毒,洗去茸上的灰塵和雜質,然后在鹿茸茬口處用粗花線將外皮叉縫數(shù)針,以防外皮滑離而影響質量。③蘸煮。目的是使茸中殘留的淤血流出來,所以要注意不能讓開水浸入茬口,以防血凝而影響鹿茸質量。方法是:手拿茸的注口處把其放入開水中蘸3秒鐘,取了晾一晾再蘸3秒鐘,如此反復進行10分鐘,再將再次蘸煮時間延至5秒鐘,反復進行15分鐘再將每次蘸煮時間延長到20 秒鐘,反復進行30分鐘。當鹿茸茬口流出白沫時,說明茸內余血已出凈了。然后,將茸搖動著全部沒入開水中,5秒鐘后取出涼半小時再進行清洗。④烘烤。將晾好的鹿茸掛在烘房內。第一天烘烤溫度為35~40℃,第二天為40~45℃,第三天為45~55℃,最高不過60℃,直到烘干為止。最后洗凈消毒(不洗茬口處),晾干后即可出售。
【馬鹿相關疾病】
馬鹿的慢性消瘦?。ㄎs?。?,其癥狀表現(xiàn)為:喪失協(xié)調性、站立不穩(wěn)、煩躁不安、奇癢難熬,直至癱瘓死亡。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