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如何養(yǎng)黃鱔?
黃鱔又叫鱔魚,適應性強,在各種淡水中都能生存。利用稻田養(yǎng)殖黃鱔,成本低、管理方便,稻田養(yǎng)殖黃鱔雖然產量相對較低,一般每畝可收獲黃鱔800~1000公斤,稻谷1000斤,但由于其生存環(huán)境對土壤、水質要求較高,生產的稻米和黃鱔可以成為有機、無公害產品,產出效益好,是農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本期介紹一組稻田黃鱔生態(tài)養(yǎng)殖技術,供養(yǎng)殖戶參考?! ?/p>
稻田養(yǎng)殖條件
稻田生態(tài)養(yǎng)殖有機黃鱔的產量高低、效益好壞與稻田的基本條件是分不開的,必須根據黃鱔生態(tài)條件要求,認真選好稻田。田塊面積沒有嚴格限制,考慮到便于管理,面積不宜過大,但過小也不太好。要求養(yǎng)鱔稻田地勢平坦,坡度較小,田埂要堅固,以防暴雨沖垮田埂。田埂高70厘米,底寬60厘米,頂寬45厘米,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紗網做防逃設施,膜或網高出埂面20厘米,埋入地下10厘米。
應選擇水質清新無污染,無冷泉水上涌,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堅實不漏水,旱季不涸,大雨不淹,以保持一定水位較低洼稻田為好。適時加注新水,一般春秋季7天換1次水,夏季3天換1次水,確保做到水質“肥而不腐、活而不疏、嫩而不老、爽而不寡”。
土壤以保水力強的壤土或粘土為好,沙土最差。同時要求土質肥沃疏松、腐殖質豐富、耕作層土質呈酸性或中性為好。泥層深20厘米左右,干涸后不板結,容水量大,不滯水,不滲水,保水力、保肥力較強,使田水保持較長時間,特別是鱔溝、鱔溜里的水要經常穩(wěn)定在所需水深。
科學投放鱔種
水稻種植一般選擇單季中稻田或晚稻田為好,稻田中的天然餌料比較豐富,盛夏時水稻又是較好的遮蔭物。前期稻田水深應保持在6~10厘米,在水稻拔節(jié)之前露田(輕微曬田)1次。從水稻拔節(jié)孕穗開始至乳熟期,稻田水深應保持在6厘米,以后灌水與露田交替進行。要經常更換新水,認真檢查黃鱔吃食情況和生長發(fā)育狀況。在水稻施肥和噴灑農藥前,應把黃鱔誘至溝內安全水域。此外,要經常檢查田埂及進、排水口等處防逃設施,以防黃鱔逃走。
稻鱔共生種植,必須一壟一溝且應加寬至0.73~0.8米,可采取縮小株距的辦法來彌補基本苗的不足,株距可以為0.1~0.13米左右,實行寬行窄株栽培,對水稻產量影響不大。為了獲得黃鱔高產,壟稻溝式仍應開挖鱔溝、鱔涵,一般在垂直于壟溝方向開1~2條鱔溝,用鱔溝連接鱔涵,形成溝溝相連、涵溝相通的水網結構。稻在壟上,水、肥、氣、熱協(xié)調,根深葉茂;魚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