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園林建筑形成的文化背景?
中國園林發(fā)展到明清,可說已經(jīng)是成熟時期。在封建社會歷史階段,也到頂點了。園林之盛,既超越前人,事出必非無因。當然與社會背景、市民生活,不可分割,此二者促使園林藝術(shù)得到新的成就。
中國園林發(fā)展到明清,可說已經(jīng)是成熟時期。在封建社會歷史階段,也到頂點了。園林之盛,既超越前人,事出必非無因。當然與社會背景、市民生活,不可分割,此二者促使園林藝術(shù)得到新的成就。
明清官僚到了晚年,告老還鄉(xiāng),必置田宅,悠游歲月,盡聲色泉石之樂,故戲曲盛行,園林興建。而此兩者未能孤立言之,同時文學、書畫又為造園之立意源淵。造園家精通詩畫,雅擅劇曲,張漣、張南陽、計成、李漁等人才輩出。蘇州、松江、吳興、揚州、北京等地,名園林立,亦即官僚地主富商集中之地,文人會集,手工業(yè)發(fā)達,形成著名消費城市。
造園在經(jīng)濟物質(zhì)基礎(chǔ)、自然環(huán)境、氣候條件等,復皆具備。主人好客,文人畫家策劃,在造園中體現(xiàn)了閑情逸致的士大夫思想意識。名工巧匠為之經(jīng)營建造,于是城市山林,宛自天開。文酒之會,幾無虛日,藉嘯傲林泉之資,用以培養(yǎng)聲譽。家樂與園林,成為士大夫自命風雅的工具!錢謙益常熟拂水山莊、冒襄如皋水繪園,名士美人,林亭詩文,為人艷稱,《陳圓圓傳》所云:“圓圓陳姓,玉峰(昆山)歌妓也。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
當然有些園主如蘇州藝圃文氏、太倉樂郊園王氏,本身便是文人畫家,則條件更佳了。但是明清園林,雖風氣所趨,而集腋成裘,增添城市綠化面積,未始非良舉。市民之喜愛樹石,盆栽花木,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樂事。
因為經(jīng)濟財力的高下,園自有大小之分,及至普通市民,院中階前亦必植樹,安排小景,所以蘇州在宋代已有“雖閭閻下戶亦飾小山盆島為玩”。此風沿及明清,踵事增華,“愛好是天然”(《牡丹亭》曲詞),人們對園林的鐘情,實是主要的造園社會因素。
明清時代市民的生活,是與其所處經(jīng)濟地位、職業(yè)、文化水平等分不開的。城市市民除地主、官僚、富商外,還有小商人、手工業(yè)者,以及數(shù)量極少的小吏與寒士。他們的生活在住的方面,一般皆為沿街房屋,江南且多數(shù)為二層,俗稱“樓房兒”。
稍富者為一廳兩廂或四合院,他們量入為出,財力亦不一律,但在取得溫飽之余,春秋佳日樂事從容,也要作郊游,蘇州人游天平靈巖,杭州人游西湖,揚州人游瘦西湖,這些地方有園林,借他人池館,稍作淹留,此亦人之常情。南京隨園、杭州西湖的一些私家園林(又稱莊子),可自由往游。廟臺戲演出,市民空巷往觀。
平時早晨上茶館,向晚小飲酒肆,薄醉而歸,消失一天工作疲勞,有些人也喜歡養(yǎng)籠鳥及金魚,玩玩小擺設,小名頭書畫,種點盆景,都是正常的業(yè)余愛好。書場則幾遍城鎮(zhèn),跑江湖打拳頭賣膏藥,演“梨花落”小唱者等,這些也為市民生活添上趣味。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quán)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