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養(yǎng)殖第二周溫度(雛雞第二周的溫度)
1. 雛雞第二周的溫度
控制要求:
1~3 日齡時,育雛室溫度為 33℃;4~7 日齡時,育雛室溫度為 31℃;2 周時,育雛 室溫度為 28℃;3 周時,育雛室溫度為 26℃;4 周時,育雛室溫度為 24℃;5 周時,育雛室 溫度為 22℃;6 周以上時,育雛室溫度保持在 20℃。相對濕度 65%。
2. 雛雞七天溫度多少?
二十天的小雞生活在24~26℃的溫度下比較合適。
初出殼雛雞個體小、嬌嫩、絨毛短,保溫能力低,調(diào)節(jié)體溫機能也還不完善,直到3~4周齡,才逐漸完備。因此,搞好防寒保溫,調(diào)節(jié)適宜的溫、濕度,是養(yǎng)好小雞,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關鍵。
剛從育雛溫室出來的雛雞體溫比成年雞低2到3度,因此保溫工作非常重要。
雛雞的溫度要求在第一周為32度-34度,第二周要求達到30度—32度,每周冷卻后不超過3度,4周后20度。
要隨時觀察溫度變化,在溫育室的四角和中心放一個溫度計,以確定室內(nèi)溫度是否平衡。
觀察雞是否均勻且安靜地分散在網(wǎng)床上或墊料上來判斷溫度是否合適。如果它們被擠壓在一起(堆疊),則溫度很低。如果小雞分散張嘴哈氣說明溫度高了,則需要調(diào)節(jié)溫度。
3. 1-30天雛雞溫度保持一樣
1、小雞出殼的第一周溫度控制在32℃左右比較合適,往后每周降低2℃,直到降到20℃左右即可脫溫。而且白天和夜間的溫差不能大于1℃,要盡量保持恒溫,溫差過大容易導致雛雞無法完全吸收卵黃。
2、需要讓小雞時刻接觸到新鮮的空氣,在保暖的同時還需要注意通風,天氣比較好的時候可以讓小雞曬太陽防止軟腳病,一般情況下在小雞出殼24小時內(nèi)不要喂食,開始喂食后需要投喂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物。
3、在喂食的時候需要少量多次,而且喂食濕糧比較好,往后喂食次數(shù)可以逐漸減少,然后還需要適當?shù)奈故硿厮?。平常還要清潔雞舍的衛(wèi)生,不要有殘留食物,避免食物發(fā)霉變質(zhì),還要注意接種防疫
4. 雛雞出生第二周要多少溫度
剛孵化出來的小雞使用15W左右的白熾燈即可。初出殼的雛雞,體溫比成年雞低3℃左右,要10天后才能達到正常體溫,加上雛雞絨毛短且稀,不能御寒,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不強,必須依靠人工保溫才能正常生長發(fā)育。
小雞出殼后的第一周,溫度要保持在32度左右,以后每周降低2度,一直降低到20度左右,脫溫。白天和夜間的溫差不能大于1度,要盡量保持恒溫,溫差過大容易造成雛雞卵黃吸收不全。
如果雛雞兩翼下垂,張口喘氣,拍翅搶水喝,不時發(fā)出啾啾的聲音,叫聲尖而短,則是溫度過高,只有雛雞分布均勻,活動、吃食正常,羽毛平整光亮,排除糞后糞便多呈現(xiàn)條狀,睡眠時頭頸伸直,安靜等說明溫度合適。
雛雞飼養(yǎng)除需要保溫外,還需要注意濕度控制,孵化器和孵化室內(nèi)必須維持一定的濕度,才能保證胚胎的正常發(fā)育。如果濕度過大,會阻止蛋內(nèi)水分的正常蒸發(fā),影響胚胎的發(fā)育,孵出的雛雞,也不易成活。
一般孵化室內(nèi)相對濕度應保持在60%左右。濕度不夠時,在地面灑水,冬天灑溫水,夏天灑涼水;濕度過高時,加強室內(nèi)通風,使水分散發(fā)。
5. 小雞第二周溫度多少
1至15天的小雞仔需要的溫度是:第一周雞舍內(nèi)溫度保持在33-34°C左右,以后每周降低2°C,直降低到20°C左右的室溫。
1-15天內(nèi)的雛雞,在飼養(yǎng)管理上,屬于育雛階段的飼養(yǎng)管理,因此從各個方面,要按照育雛程序進行。雛雞的飲水、開食、光照等要按照育雛的操作規(guī)程進行。
育雛溫度至關重要,在溫度的掌控上,要觀察雛雞的狀態(tài),如果雛雞成滿天星的散開,伸腿趴臥,說明溫度合適,溫度過低,雛雞扎堆容易窒息死亡,容易誘發(fā)白痢等疾病,溫度過高,雛雞遠離熱源,張嘴呼吸,脫水。具體操作上,第一周雞舍內(nèi)溫度保持在33-34°C左右,以后每周降低2°C,直降低到20°C左右的室溫。
6. 雛雞育雛第一周溫度
育雛1日齡溫度32~35℃;隨著雛雞日齡的增加,育雛溫度也要逐漸下降,一般以每周下降2~3℃為宜,直到20℃時,可脫溫。
7. 雛雞第二周的溫度是多少度
小雞育雛,成活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要看溫度的控制。溫度過高,不行,雛雞會表現(xiàn)出現(xiàn)張大口呼吸、大量喝水的癥狀;溫度太低,也不可以,雛雞擁擠在一起,并發(fā)出叫聲。溫度忽高忽低,更加不利于雛雞的生長發(fā)育,誘發(fā)疾病,導致死亡,成活率也就不高了。
所以,很多養(yǎng)殖戶直接把溫度控制的好壞等同于雛雞成活率的高低。那么,小雞育雛的時候,如何去控制溫度呢?
小雞育雛期的溫度控制
小雞的育雛期,一般是指0~4周齡這段時間,這個時期的主要管理工作是給溫,就是借助供暖來維持雛雞體溫。那么,建議每一周的溫度控制如下:
第一周,育雛溫度,保持在33~35℃,濕度控制在70%;第二周,育雛溫度,保持在30~33℃,濕度控制在60%;第三周,育雛溫度,保持在28~30℃,濕度控制在60~65%;第四周,育雛溫度,保持在26~28℃,濕度控制在50~55%。進入第五周,溫度保持在22~25℃,濕度控制在50%。
這樣就可以確保育雛室的溫度正好適合雛雞生長,不會因為溫度變化而誘發(fā)各類病害。
雛雞墊料的準備
雛雞墊料就是指育雛室內(nèi)各種地面鋪墊物的總稱。在平面育雛的時候,都有必要采用墊料。而使用墊料需要注意如下幾點:
墊料的厚度應該在20~25cm之間。往后的話,每周需要用新的墊料在舊的墊料上鋪一層,每次的厚度保持在2cm左右。
墊料切忌使用霉爛的物質(zhì),基本要求是干燥、清潔、柔軟、吸水性強等??墒褂玫挠械静荨Ⅺ溄?、碎玉米棒和鋸木屑等物質(zhì)。
每周都需要使用鐵叉將墊料抖松一下,促使糞便落在下面,墊料在表面。而對于結塊的、潮濕的墊料應該及時清理出去。
好了,以上關于小雞育雛溫度和墊料的問題,就分享到此,歡迎評論探討交流。
8. 雛雞第一周溫度
溫度與雛雞的體溫調(diào)節(jié)、活動、采食、飲水、飼料的消化吸收、抗病能力和生長發(fā)育等有密切關系。育雛前兩周雛雞恒定自身體溫的功能較差,需要依靠環(huán)境溫度來調(diào)節(jié)。溫度過低,體熱散發(fā)加快,雛雞因怕冷而密集,不愛采食和活動,影響生長發(fā)育并誘發(fā)白痢,造成擠壓傷亡;溫度過高,影響雛雞的正常代謝,雛雞食欲減退,大量失水,體質(zhì)變?nèi)?,生長發(fā)育緩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發(fā)生感冒或感染呼吸道疾病以及發(fā)生啄癖。所以育雛時一定要掌握好適宜的溫度標準。
正常情況下,剛出殼的肉用雛雞要求的育雛溫度為33℃-35℃,以后每周下降2℃-3℃。衡量育雛溫度是否合適,除了觀察溫度計外,主要是觀察雞群精神狀態(tài)和活動表現(xiàn)。溫度過高,雛雞遠離熱源,張口喘氣,飲水量增加張翅下垂,食欲下降;溫度過低,雛雞互相擁擠、扎堆,靠近熱源,羽毛蓬亂,不斷發(fā)出“唧唧”叫聲,采食減少。育雛期雞群所需溫度為:0-7日齡為29℃-31℃;8-14日齡為27℃-28℃;15-121日齡為24℃-25℃;以后為18℃-21℃。
育雛時應將雞舍用隔簾分隔成兩部分,用前部分育雛,育雛期面積按10.8只/平方米計算。
用保溫傘育雛。每只保溫傘可養(yǎng)400-500只雛雞,保溫傘周圍高度為30-50厘米,距保溫傘下的溫度為35℃,而保溫傘周圍為27℃,第二周保溫傘下的溫度為29℃-32℃,溫度為24℃,保溫傘護圍3天就開始逐步擴大,直到一周后全部拆除后,雞群密度約為10.8只/平方米。
整個雞舍供暖。為了節(jié)約燃料,開始隔出的育雛面積要保證21只/平方米,隨著雛雞日齡增大及育雛所需溫度的逐步降低,逐漸將隔簾向后移動,直到育雛期結束時達到飼養(yǎng)密度10.8只/平方米。
隨著育雛日齡的增加,肉用雛雞應逐步降低育雛溫度,最后停止加溫。具體脫溫時間,應根據(jù)育雛季節(jié)、雛雞健康狀況及外界氣溫變化靈活掌握。一般早春、晚秋、冬季育雛可在4-6周齡左右脫溫,晚春、初夏及早秋育雛,可在3-4周齡脫溫,夏季育雛,只需早、晚加溫幾次就行。脫溫時,要有過渡時間,不能突然停止給溫??梢园滋煜炔患訙兀砩霞訙?;晴天不加溫,陰天、變天加溫。要逐步減少每天的加溫次數(shù),最后達到完全脫溫。脫溫過度期為1周左右
9. 一周左右的雛雞溫度
我們要根據(jù)養(yǎng)殖地區(qū)的不同控制好引種的時間,在育雛室要準備好水槽、食槽等,對其進行高溫消毒。
育雛的時候要注意控制好養(yǎng)殖密度,不宜養(yǎng)殖過密,防止部分雛雞進食不足,影響其正常生長。并且要做好通風工作,提高雞舍內(nèi)的空氣質(zhì)量。
在通風的同時,還要注意控制好雞舍內(nèi)的溫度,在引種的第一個星期內(nèi),其溫度要控制在34度左右,然后每過7天降低1-2度,一直降低維持至20度左右。
10. 雛雞第二周的溫度變化
小雞尤其是剛出殼的一月內(nèi)的小雞,對溫度很敏感的,最好第一周控制在30攝氏度以上,但不要高出35攝氏度,因為雞怕熱甚于怕冷,你可以用一個紙殼箱子把小雞放進去養(yǎng),利于保暖,如果溫度低于30攝氏度可以弄一個白熾燈泡取暖
11. 雛雞第二周的溫度是多少
一周齡雛雞最佳溫度是30度左右。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