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松怎么種植?
一、果松怎么種植?
果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又名紅松、海松,是松科松屬的常綠喬木,為我國重要的珍貴用材樹種。果松是我國東北小興安嶺、長白山林區(qū)天然林中主要的森林組成樹種,也是目前東北各地分布較廣的主要造林綠化樹種之一。果松自然分布區(qū),大致與長白山、小興安嶺山系所蔓延的范圍相一致。其北界在小興安嶺的北坡(約北緯49~21,),南界在遼寧省寬甸縣(約北緯40。45,),東界在黑龍江省饒河縣(約東經134‘),西界在遼寧省本溪縣(約東經124~45,)。果松的垂直分布地帶枉長白山林區(qū),一般多枉海拔500-12D~3米間,在完達山和張廣才嶺林區(qū),一般分布在500—900米之間,在小興安嶺,一般分布在300—600米之間。
形態(tài):果松為高大喬木,樹干圓滿通直,在天然果松林內樹高多為25~30米,胸9徑為40—80厘米,壽命長達300—400年。在生長條件適宜的地方,樹高可達40米,胸徑粗達200厘米,壽命長達500年左右。小枝密被黃褐色絨毛。果松葉5針1束。球召果兩年成熟,成熟球果卵狀圓錐形,長約10—20厘米,種鱗先端反曲,種子三角狀卵月形,無翅。果松的種子果松樹皮分為細皮和粗皮類型,細皮類型樹皮較薄呈鱗狀或長條狀開裂,碉片小而淺,邊緣細碎不整齊,樹干分叉較少,高生長較快,材質較好;粗皮類型樹皮較厚呈長方形大塊深裂,邊緣較整齊,樹干分叉較多,向上生長較。
習性:果松是典型的溫帶濕潤氣候條件下的樹種,喜好溫和濕潤的氣候條件,在濕度適宜(濕潤度0.5以上)的情況下,對溫度的適應幅度較大。果松的耐寒力強,在小興安嶺林區(qū)冬季—50~(2低溫下無凍害現象。果松喜濕潤、土層深厚、肥沃、排水和通氣良好的微酸性土壤。果松對土壤水分要求較嚴,對土壤的排水和通氣狀況反應敏感,不耐濕,不耐干旱,不耐鹽堿。果松喜光,幼年時期耐陰。是淺根性樹種,主根不發(fā)達,側根水平擴展十分發(fā)達。果松幼年時期生長緩慢,后期生長速度顯著加快,而且在一定時期內能維持較大的生長量。木材蓄積量高,天然果松林200年生每公頃木材蓄積量可達700米’,人工果松林29年生可達129米’。
用途:果松材質優(yōu)良、紋理通直,抗壓力強,富含樹脂,耐朽力強,工藝價值高,油漆性能良好,易干燥。木材可做建筑、航空、橋梁和車船材。木材的刨削、車旋性能良好,易于加工,適于做各種模型,也可做膠合板、樂器和運動器械等。果松結實豐富,種粒大,含油量高(多達70%左右),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木本油料,富含樹脂,可采脂,樹皮可提取單寧,松針可提取松針油。果松是國民經濟建設中應用十分廣泛的主要珍貴用材樹種,也是城鄉(xiāng)園林綠化的優(yōu)良樹種,深受群眾喜愛,應當大力發(fā)展栽植
二、松子種植方法 把松子直接種地里會長成松樹嗎?
松子種植方法 把松子直接地里不會長成松樹。
松樹的苗木繁育主要采用種子育苗或者用枝條進行扦插,此外,另有由我國研究人員創(chuàng)立的直接用松樹的針葉束進行無性系苗木繁育的方法,即:針葉束育苗。
育苗技術
【種植育苗地選擇】
樹苗 育苗地應選擇土壤疏松、土層深厚的沙壤土,地勢平坦、排水良好、有灌溉條件的地塊為好。白皮松根系具有菌根菌共生,菌根菌對促進苗木生長具有良好作用,即可以促進苗木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yǎng)分,提高苗木的抗旱、抗病能力。因此,白皮松育苗地宜連作。
【種子沙藏及催芽】
采用冬季室內層積沙藏及催芽。沙藏催芽應在土壤上凍前進行。選擇干凈且門窗完好的房屋進行全面消毒,把已消毒且濕度為60%左右的純沙堆放室內,用純布袋將種子與沙按1:3的比例裝好,使沙和種子體積占布袋總體積的30%~40%,然后將布袋平攤層埋沙中,沙堆上覆草簾,注意通風保濕防凍。翌年當種子有40%~50%裂口時即可播種。
育苗方式采用容器育苗或高低床育苗。苗床育苗采用條播,每畝播種量40~50公斤,播后覆蓋塑料薄膜或稻草,覆蓋的稻草應用1%濃度的福爾馬林或多菌靈溶液消毒。
【苗期管理】
播后25天~30天幼苗帶殼出土,約15天殼自行脫落,此期要防止鳥獸破壞。種殼脫落后應加強立枯病的預防,每周用多菌靈、硫酸亞鐵2次~3次交替噴灑幼苗。用硫酸亞鐵的濃度為0.3%~0.5%水溶液,前面一人噴藥,后面一人緊跟噴水沖洗,否則容易發(fā)生藥害。幼苗生長過程中要適時適量澆水,注意松土除草。
白皮松幼苗生長緩慢,第一年苗高僅4厘米~5厘米,第二年10厘米左右,4年~5年生苗高30厘米~40厘米,10年生苗高1米左右。苗木在培養(yǎng)過程中要經過2次~3次移植才能培育成大苗。通常1年~2年生苗進行第一次移植,再培育1年~2年上山造林。5年生苗進行第二次移植,8年~10年生苗進行第三次移植。經過第三次移植后,就可以應用于園林綠化。
三、如何養(yǎng)殖松峨
松峨又叫“松口蘑”,是諸、日、莒山區(qū)野生的一種食用菌。鮮松峨呈柿黃色,也有的呈黃色,形狀略象傘,生長在松樹林里,與松樹根共生,在山區(qū)普遍生長。尤其深山區(qū)的松樹林里,最適宜松峨腐生性食用菌的生長。其中五蓮的戶部、松柏、洪凝、石場等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是松莪的主要產地。一般于7月中旬至9月初出莪,8月中旬至9月初為出松峨旺季。每天早晨在一簇簇松樹叢下,會有大批松峨破土而出,上山撿松峨的群眾絡繹不絕。全縣每年能產鮮松峨25萬公斤,其中曬干莪5萬公斤。
鮮干松峨均可食用。松峨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十七八種氨基酸,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用鮮松莪炒辣椒,味道鮮美。做“雞絲湯”,也是人們喜愛的名菜佳肴。隨著山區(qū)的深入開發(fā),松峨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松峨產量不斷增加。廣大群眾食用松峨的花樣不斷創(chuàng)新,利用價值也越來越高,不但炒、煎、炸、湯,而且試制了松峨罐頭,進一步利用了松峨資源。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