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冬天怎么養(yǎng),四個步驟幫你安然過冬
一、芍藥冬天怎么養(yǎng),四個步驟幫你安然過冬
1、修剪
在家里作為盆栽的芍藥,只需要在霜降過后把枯萎的枝芽剪掉,這樣做可以保證入冬后滋生害蟲,也可以避免與其他健康的枝葉爭取養(yǎng)分,導致養(yǎng)料分布不均。
2、移放
因為芍藥的耐寒能力很強,所以也不用把它移到室內(nèi),只需要把它放到有散射光的地方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在東北、內(nèi)蒙古地帶的話就要另當別論了,因為當?shù)氐臍鉁貙嵲谔^嚴寒。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進行埋土保護,我們就可以用完全濕潤的土壤培期一定高度的土壤把它的根系放進去,這樣可以保證它不被凍到。
3、澆水
芍藥是一種非常怕積水的植物,所以說冬季一定要注意把盆土里面的水排干,特別是在下雨的天氣,要及時把雨水排出,等到嚴重干旱的時候在把水澆透。這是芍藥冬天怎么養(yǎng)的步驟中很重要的一步。
4、光照
即使在冬天,芍藥也不能受到陽光的強烈照射,因為植物到冬天會進入休眠期,如果收到強光照射她它繼續(xù)生長,這樣來年就不會長出質(zhì)量更好的芍藥。另外一點就是如果在白天接受了強光的照射夜晚溫度又猛然降低,這樣也會對芍藥造成傷害。
二、怎么種植芍藥
芍藥的種植技術(shù)
1、整地
選擇排水良好通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為宜,前茬以小麥薦最優(yōu)。栽培要求精耕細作,深耕20—40cm,耕翻1次或2次,結(jié)合耕翻每公頃施農(nóng)家肥2400—60000kg作基肥,耕平,做畦。
繁殖
常采用分株繁殖,芍藥的栽植必須在8—9月進行,因這時利于根的傷口愈合和萌發(fā)新根,過晚芍藥芽頭已發(fā)新根,栽植時容易弄斷,影響來年生長。掘起老株,將芍藥頭從根部割下,選形狀粗大,無病蟲害的芽盤,按大小和芽的多少,順其自然生長形狀切成塊,每塊留芽2—4個,芽頭下留2cm長的頭以利生長。
一般每公頃芍藥芽頭可栽3—4hm2,每4至5年分株一次為宜。芍藥芽頭最好隨切隨栽。如不能及時栽種,應(yīng)及時貯藏,可在室內(nèi)選陰涼通風干燥處,地上鋪濕潤的細沙土,將芽頭向上堆放,再蓋濕潤沙土。栽植時,按芍藥芽頭大小分別栽植,便于管理。行株距50cm×30cm,每公頃栽6×104株—68×104株。
穴栽,每穴放一塊,埋入地下3cm為宜。栽植時,土壤不易過濕,以免引起爛根影響成活。爛前覆蓋麥草,樹葉等,保持土壤溫度。第二年3月上旬,芍藥萌發(fā)前清除覆蓋物。
3、苗間管理
中耕除草早春松土保墑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4—6次,中耕宜淺,以免傷根死苗。10月下旬,封凍前,離地面7—10cm處剪去枝葉,在根莖培土約15cm,以利越冬。
追肥第二年起每年追肥三次,每次追肥,于植株兩側(cè)挖穴施下為好。
排灌水芍藥喜旱怕澇,一般不需灌溉,嚴重干旱時,可在傍晚灌透水一次。多雨季及時清溝排水,減少發(fā)病機會。
摘蕾為了使養(yǎng)分集中供根部生長,每年春季現(xiàn)蕾時要及時將側(cè)蕾摘除,花后如不留種子要將殘花剪去。
4、病蟲害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幾種:
軟腐病病株葉面、葉柄、花莖上出現(xiàn)水浸狀斑,進而萎軟下垂,如不及時防治全株死亡。發(fā)現(xiàn)此病時剪除爛葉、爛莖,在剪處涂硫磺粉,也可用代森鋅等藥預防。
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被害葉兩面出現(xiàn)白粉狀病斑。發(fā)病初期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周一次連噴2—3次。
蚜蟲和紅蜘蛛病發(fā)生可噴40%樂果稀釋1000—1500倍噴灑,每周一次,連續(xù)噴三次可消滅。
5、采收加工
10月中旬植株枯黃時采挖,先將地上莖葉割取,然后小心挖出肉質(zhì)根剝泥去雜,曬半干,切片,曬干為赤芍;選粗壯根去皮,煮透曬1—2d,浸去變軟搓實,切片,曬干為白芍。
拓展資料
芍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名花之一,與牡丹合稱為“花中二絕”是裝點園林,美化環(huán)境的主要花卉。其根干燥為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肺、脾經(jīng),具有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之功能,用于頭腦眩暈,脅痛、腹痛,肌肉攣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胎動不安、自汗、盜汗等癥。
芍藥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其種植效益顯著,市場潛力很大,是一項新興產(chǎn)業(yè)。
芍藥的特征、特性
芍藥又名亦藥、草牡丹,是毛茛科,芍藥屬多年生草本花卉。地下部有粗壯的肉質(zhì)根,通常為圓柱形或紡錘形,淺黃褐色或灰紫色。芽為混合芽,叢生于根頸上,肉質(zhì),水紅色或黃色。莖肉根部簇生,高60—100cm。葉為二回三出羽狀復葉,在枝梢及近花處為單生小葉,卵狀披針形。
花單生于莖頂,單瓣,花大,色艷,似牡丹,花色有純白、淡紅、紫紅、墨紫、黃、復(一花二色)等?;ń?jīng)15—20cm。雄蕊多數(shù),花皮離生,果,含黑色種子數(shù)粒。芍藥原產(chǎn)于我國北方、日本及西伯利亞。性耐旱,喜涼爽,喜陽光充足。要求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忌雨澇積水。
芍藥是蓿根植物,每年3月萌發(fā)出土,4—6月為長旺盛時期,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上部開始枯萎是芍藥甙含量最高。
三、芍藥種植技術(shù)
芍藥,別名別離草、花中丞相,屬毛茛目,毛茛科芍藥屬多年生草本。塊根由根頸下方生出,肉質(zhì),粗壯,呈紡錘形或長柱形,粗0.6~3.5cm。芍藥花瓣呈倒卵形,花盤為淺杯狀,花期5~6月,花一般著生于莖的頂端或近頂端葉腋處,原種花白色,花瓣5~13枚。園藝品種花色豐富,有白、粉、紅、紫、黃、綠、黑和復色等,花徑10~30厘米,花瓣可達上百枚。果實呈紡錘形,種子呈圓形、長圓形或尖圓形。芍藥被人們譽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為“十大名花”之一,又被稱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為愛情之花,現(xiàn)已被尊為七夕節(jié)的代表花卉。另外,“憨湘云醉眠芍藥裀”是被譽為紅樓夢中經(jīng)典情景之一。
1.養(yǎng)殖方法
切花品種芍藥的養(yǎng)殖,以分株苗為主,該法見效快,且能保證品種的特性。
2.分株的要求
分株的季節(jié)宜于每年秋季的10月份前后,即白露至立冬間均可進行。分株時,要利用其自然紋理小心地分開,每株一般保留3-5個芽,剪去腐根及不必要的大根。分株時注意不要碰傷芽體,對于修剪好的分株苗稍陰干后,用草木灰涂抹傷口,或用50-100倍多菌靈水溶液浸泡30分鐘,以殺死其附生的病菌。
3.品種選擇
宜選擇適于切花的芍藥品種,如 楊妃出浴、高桿紅,紅艷飛霜、春曉、大富貴、紫光霞佩、竹葉紅、紅峰等。
4.栽植
株行距按70厘米×70厘米栽植。穴的深度為20-30厘米,穴口直徑為18厘米。然后將分株苗放在穴內(nèi),一邊填土,一邊輕提分株苗。上提的標準以芽尖與土壤表面相平為宜。最后填滿土,搗結(jié)實,并封地堆,有利于越冬。
5.田間管理
早春要深鋤一次,并挖松年前栽植時所封的土堆,注意不要碰傷芽體,不要使芽尖過早的裸露于土表面。中耕除草一年要進行8-10次,結(jié)合雨量控制鋤地的深淺和次數(shù)。其需肥量較大,一般分為花前、花后、越冬三次施肥。以越冬肥為主,越冬肥每667平方米施堆肥2-3平方米,餅肥150克。根外追肥是在芍藥展葉后,一般每5-7天向葉面噴施0.1%-0.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1次,連續(xù)4-5次即可。
芍藥為肉質(zhì)根,比較抗旱,多雨季節(jié)要注意排水,保持土壤干濕相宜。
切花芍藥一定要及時摘除側(cè)蕾,花蕾在生長期內(nèi),應(yīng)及時噴水除去粘液。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quán)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