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蝗的養(yǎng)殖方法(蝗蟲養(yǎng)殖技術要點)
1. 蝗蟲養(yǎng)殖技術要點
蝗蟲養(yǎng)殖時間北方在陰歷2月至10月中旬,南方一年四季均可養(yǎng)殖?! ○B(yǎng)殖技術: 1、蝗蟲養(yǎng)殖棚的建造與棚地的整理 在建棚前先將地面上的螞蟻、螻蛄消滅干凈,用捕捉、誘殺、開火燙等方法,以上幾種動物是蝗蟲的天敵,能捕食蝗蟲和破壞蝗卵,所以在棚內絕不能讓這些動物存在。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圍地面10~15厘米,為了便于雨季排水。土質最好采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結塊,便于產卵和取卵,建棚地面上種上小麥等單葉子作物,準備幼蝗食用?! ∨锏慕ㄔ烀娣e,要按飼養(yǎng)蝗蟲的多少來確定,養(yǎng)一萬只,用15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內外空閑地方,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可用鐵、大棍、竹片建造一個棚的支架。再按這個棚架的大小,用冷布做一個像蚊帳一樣的棚罩,掛于棚架上,底邊埋于地下,留下門口,門口上安上拉鎖,這個裝置就是為了不讓蝗蟲跑出和便于進棚喂養(yǎng)、管理。棚的高度1.5~2米即可,為了保溫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溫度高的時候和蝗蟲較大(三齡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條件養(yǎng)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四月底前完工。選擇陽光充足的地方為宜?! ?、飛蝗的卵的孵化與管理在氣溫達到25~30℃時,即可孵化,自然氣溫在五月上旬便到。先準備無毒土壤,鋸末2:1,含水量10~15%,鋪2~3厘米的器皿中,將蝗卵布均于土上,卵上再蓋約1厘米厚的土,器皿上再上層薄膜。每半天檢查一次,發(fā)現(xiàn)幼蝗后,用軟毛刷將幼蝗撥到棚內的食物上。經12~15天的孵化過程,孵出全部幼蝗。幼蝗喜食鮮嫩的麥苗、 玉米苗、雜草等單子葉,但食量很少,1~3齡的幼蝗應注意防雨。溫度最好能控制在25~30℃之間,光照在12小時以上,濕度保持15%左右,因為在這樣的條件蝗蟲最活躍,喜食,有利于生長。三齡內飛蝗喜歡群居?! ?、3齡以上至成蟲的飼養(yǎng)管理 幼蝗自出卵后5~7天脫一次皮,脫一次皮即為一齡,壯的脫皮快,弱的脫皮慢,在孵化過程中出土也有先后之分。三齡以上飛得特別快,食量逐步增大。此時要保證棚內有充足的食物,首先蝗蟲吃不飽會影響正常生長。另外會出現(xiàn)強食弱大吃小的現(xiàn)象,尤其是正在脫皮的蝗蟲不能動,體質又很軟,有被吃掉咬傷的危險。三齡以上蝗蟲可加麥麩。1~2天清棚一次,保持棚內干凈?;认x經五次脫皮以后,即成長為成蟲,這個時間約為6月15日左右,飛蝗一般羽化后10至15天進入性成熟期,開始交尾,此時的飛蝗很肥壯,除留下部分產卵的蝗蟲外,其它蝗蟲可到市場銷售,時間在7月初為宜?! ?、飛蝗產卵前后的管理 雌蝗在交尾后,腹部逐步變的粗長,黃褐色加深,雄蝗則呈現(xiàn)鮮黃色。此時要將棚的地面整齊、拍實,以利于雌蝗的產卵,如棚大飛蝗少,為了產卵集中便于日后取卵,可將棚內部分地面用塑料布蓋住,只留下向陽處部分地面,做為產卵區(qū)。棚內濕度保持15%左右,此時的蝗蟲食量很大,應認真供足。雌蝗在7月10日左右開始產卵,雌蝗的產卵器粗短而彎曲,為兩對堅硬的鑿狀產卵瓣,以此穿土成穴產卵。在產卵的同時分泌膠狀液,凝固后在卵外形成耐水性的保護層,將卵圍成一個卵塊,對卵的越冬起保護作用?! ?、蝗卵的越冬管理 蝗卵的越冬很簡單,可讓棚中的蝗卵在原地過冬,入冬后蝗蟲產卵區(qū)加蓋一些雜草,可起到保溫的目的。
2. 幼蝗的養(yǎng)殖方法有哪些
中華劍角蝗養(yǎng)殖技術:
1、蝗蟲養(yǎng)殖棚的建造與棚地的整理
在建棚前先將地面上的螞蟻、螻蛄消滅干凈,用捕捉、誘殺、開火燙等方法,以上幾種動物是蝗蟲的天敵,能捕食蝗蟲和破壞蝗卵,所以在棚內絕不能讓這些動物存在。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圍地面10~15厘米,為了便于雨季排水。土質最好采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結塊,便于產卵和取卵,建棚地面上種上小麥等單葉子作物,準備幼蝗食用。
棚的建造面積,要按飼養(yǎng)蝗蟲的多少來確定,養(yǎng)一萬只,用15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內外空閑地方,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可用鐵、大棍、竹片建造一個棚的支架。再按這個棚架的大小,用冷布做一個像蚊帳一樣的棚罩,掛于棚架上,底邊埋于地下,留下門口,門口上安上拉鎖,這個裝置就是為了不讓蝗蟲跑出和便于進棚喂養(yǎng)、管理。棚的高度1.5~2米即可,為了保溫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溫度高的時候和蝗蟲較大(三齡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條件養(yǎng)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四月底前完工。選擇陽光充足的地方為宜。
2、飛蝗的卵的孵化與管理在氣溫達到25~30℃時,即可孵化,自然氣溫在五月上旬便到。先準備無毒土壤,鋸末2:1,含水量10~15%,鋪2~3厘米的器皿中,將蝗卵布均于土上,卵上再蓋約1厘米厚的土,器皿上再上層薄膜。每半天檢查一次,發(fā)現(xiàn)幼蝗后,用軟毛刷將幼蝗撥到棚內的食物上。經12~15天的孵化過程,孵出全部幼蝗。幼蝗喜食鮮嫩的麥苗、
玉米苗、雜草等單子葉,但食量很少,1~3齡的幼蝗應注意防雨。溫度最好能控制在25~30℃之間,光照在12小時以上,濕度保持15%左右,因為在這樣的條件蝗蟲最活躍,喜食,有利于生長。三齡內飛蝗喜歡群居。
3、3齡以上至成蟲的飼養(yǎng)管理
幼蝗自出卵后5~7天脫一次皮,脫一次皮即為一齡,壯的脫皮快,弱的脫皮慢,在孵化過程中出土也有先后之分。三齡以上飛得特別快,食量逐步增大。此時要保證棚內有充足的食物,首先蝗蟲吃不飽會影響正常生長。另外會出現(xiàn)強食弱大吃小的現(xiàn)象,尤其是正在脫皮的蝗蟲不能動,體質又很軟,有被吃掉咬傷的危險。三齡以上蝗蟲可加麥麩。1~2天清棚一次,保持棚內干凈?;认x經五次脫皮以后,即成長為成蟲,這個時間約為6月15日左右,飛蝗一般羽化后10至15天進入性成熟期,開始交尾,此時的飛蝗很肥壯,除留下部分產卵的蝗蟲外,其它蝗蟲可到市場銷售,時間在7月初為宜。
4、飛蝗產卵前后的管理
雌蝗在交尾后,腹部逐步變的粗長,黃褐色加深,雄蝗則呈現(xiàn)鮮黃色。此時要將棚的地面整齊、拍實,以利于雌蝗的產卵,如棚大飛蝗少,為了產卵集中便于日后取卵,可將棚內部分地面用塑料布蓋住,只留下向陽處部分地面,做為產卵區(qū)。棚內濕度保持15%左右,此時的蝗蟲食量很大,應認真供足。雌蝗在7月10日左右開始產卵,雌蝗的產卵器粗短而彎曲,為兩對堅硬的鑿狀產卵瓣,以此穿土成穴產卵。在產卵的同時分泌膠狀液,凝固后在卵外形成耐水性的保護層,將卵圍成一個卵塊,對卵的越冬起保護作用。
5、蝗卵的越冬管理
蝗卵的越冬很簡單,可讓棚中的蝗卵在原地過冬,入冬后蝗蟲產卵區(qū)加蓋一些雜草,可起到保溫的目的。
3. 幼蝗蟲圖片
河南2014年蝗蟲災害,2014年8月25日上午,寨峪村村民李合貴去黃河灘的玉米地查看時發(fā)現(xiàn),從河道蘆葦叢中翻到他家玉米地大量“螞蚱”(蝗蟲)?!帮w起的螞蚱直打我的臉,漫天都是黑黑的,像張大網(wǎng)?!崩詈腺F立即上報,相關部門采用人工噴藥、飛機噴灑、大網(wǎng)隔離等辦法,對蝗蟲最密集的3000畝灘頭圍堵。
事件簡介
河南3000畝黃河灘遭遇蝗災,玉米地被啃食殆盡。
2014年8月28日上午,大量蝗蟲被滅殺。
現(xiàn)場兩頓藥基本控制住了蝗蟲
黃河灘分老灘、嫩灘和水面。老灘極少過水,這里種著一望無際的玉米、芝麻、花生,更多的還是廣武最知名的大蔥;嫩灘是河道,時而有水時而沒水。
老灘與嫩灘接合部是下切2米的深溝,嫩灘上是一望無際的矮蘆葦,再向里,接黃河水面處是光禿禿的裸露地面,大旱造成河水后退。
“蝗蟲在這些裸露河道里產卵后孵化,爬到密集的矮蘆葦里長成成蟲,再從河道內飛到河灘內吃莊稼。它們把蘆葦?shù)娜~子都吃光了?!睖铌栟r委一工作人員說,“你到河道內的蘆葦坡里去看,到處都是死蝗蟲,2014年8月28日噴灑了兩噸左右的藥。”
河道內半人高的蘆葦叢內,偶爾有幾只蝗蟲飛出,但飛不遠就落下。地面草叢中,有不少蝗蟲躺在那里。有的伏在干蘆葦上,摸它也不動。“中毒了,24小時左右藥開始發(fā)作,36小時就死了?!?/p>
情況
大片接近河道的玉米地遭蝗蟲啃食
“蝗蟲吃過的玉米,有的只剩稈了,這可正在灌漿期,絕對減產。”村民李合貴說。
飛機灑藥和人工噴藥聯(lián)合滅殺
蘆葦叢向北約2公里是黃河水道,數(shù)名工作人員背著相機,拿著記錄本,帶著塑料瓶,把蘆葦上伏的蝗蟲取下入瓶?!澳没厝プ鰳悠?,研究這些中毒的蝗蟲死亡率?!睖铌栟r委植保站站長袁小杰說,2014年8月25日下午得到消息,當晚組織人員、藥物,2014年8月26日上午9點,組成現(xiàn)場處置組、器材調配組等,調來高效的氯氟氰菊酯1.5噸、50臺機動迷霧機開始第一天滅殺。
“這次過蝗面積有3000畝,噴藥的面積遠遠大于這個面積。人工撒藥的速度太低,2014年8月28日上午調來服務農林的飛機‘蜜蜂四號’,每次帶300公斤藥劑可灑800畝,灑了13架次,同時400多人拉著大網(wǎng)把蝗蟲一步步趕到接近水道處,飛機灑藥和人工噴藥聯(lián)合滅殺,成功把它們限制在小范圍內,沒有對莊稼造成太大的影響。[1]
4. 蝗蟲幼蟲圖片
蝗蟲的幼蟲有個特別的名字叫做蝗蛹?;扔际腔认x的發(fā)育階段之一,它是蝗蟲的幼蟲在蛻皮后形成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蝗蛹通常比蝗蟲的幼蟲階段更加活躍和移動,它們會尋找適合的環(huán)境進行休眠和發(fā)育?;扔嫉拇嬖谟兄诨认x種群的繁殖和生存,同時也是蝗蟲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扔嫉某霈F(xiàn)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蝗蟲的生命周期和行為習性,對于蝗蟲的防治和管理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因此,了解蝗蟲的幼蟲特別是蝗蛹的命名和特征對于研究和應對蝗災具有重要意義。總結起來,蝗蟲的幼蟲有個特別的名字叫蝗蛹,它是蝗蟲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對于研究和應對蝗災具有重要意義。
5. 幼蝗的養(yǎng)殖方法是什么
不晚,北方養(yǎng)殖蝗蟲的的最佳時間在陰歷2月至10月中旬,而南方一年四季均可養(yǎng)殖。養(yǎng)殖技術介紹如下:
1、蝗蟲養(yǎng)殖棚的建造與棚地的整理。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圍地面10至15厘米,便于雨季排水。土質最好采用砂壤土,便于產卵和取卵,建棚地面上種上小麥等單葉子作物,準備幼蝗食用。
2、飛蝗的卵的孵化與管理。在氣溫達到25至30攝氏度時,即可孵化。光照最好在12小時以上,濕度保持百分之十五左右,因為在這樣的條件下蝗蟲最活躍,喜食,有利于生長。
3、3齡以上至成蟲的飼養(yǎng)管理。此時要保證棚內有充足的食物,首先蝗蟲吃不飽會影響正常生長,另外會出現(xiàn)強食弱大吃小的現(xiàn)象。
4、飛蝗產卵前后的管理。為了產卵集中便于日后取卵,可將棚內部分地面用塑料布蓋住,作為產卵區(qū)。棚內濕度保持百分之十五左右。
5、蝗卵的越冬管理?;嚷训脑蕉芎唵?,可讓棚中的蝗卵在原地過冬,入冬后蝗蟲產卵區(qū)加蓋一些雜草,可起到保溫的目的。
6. 幼蛭的養(yǎng)殖
1、水質的調節(jié):寬體金線蛭幼苗對于水質有著很高的要求,應該注意如下幾點:1:PH值<7時為酸性水,pH值越小,酸性越強。2:PH值=7時為中性水。3:PH值>7時為堿性水,pH值越大,堿性越強。水蛭喜歡中性水或弱酸性水,pH值在6.5—7.5之間為宜。
2、溫度的控制:水溫宜保持在15-30℃,水溫10℃以下寬體金線蛭幼苗便停止攝食,水溫過高會影響其生長。
3、餌料的投喂:寬體金線蛭幼苗主要吸食田螺、河蚌等水生動物的體液。田螺第一次按其重量的2-3倍投放。
4、勤換水:一般7-10天換水1次。池水透明度小于25厘米時,應立即換水;及時清理已死亡漂浮在水面的螺蚌,以減輕水體污染。
5、投放密度:寬體金線蛭飼養(yǎng)密度一般掌握在每平方米50-70條。
7. 蝗蟲怎么養(yǎng)殖技術視頻
要快速應對蝗災任務,可采取以下幾步策略:1. 快速評估:迅速調查和評估蝗災的范圍和嚴重程度。了解蝗蟲的種類、數(shù)量和活動情況,以便明確災情規(guī)模和應對方法。2. 集中資源:調動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組織專業(yè)團隊或機構,以有效應對蝗災。確保所需的防治工具、滅蟲劑和運輸設備等設備和物資及時到位。3. 制定應急計劃:制定蝗災應急計劃,明確行動步驟和責任分工。確保信息收集、協(xié)調溝通、噴灑防治、監(jiān)測評估等各項工作有序進行。4. 快速反應:立即啟動應急措施,迅速組織噴灑防治。根據(jù)蝗蟲的活動規(guī)律和天氣狀況,確定噴灑的時間、藥劑、劑量和方法。盡量在蝗蟲孵化初期、遷飛前和趨附期進行噴灑。5. 配合監(jiān)測:密切配合監(jiān)測工作,了解蝗蟲的活動情況、數(shù)量變化和防治效果。及時調整防治策略和方法,確?;葹姆乐喂ぷ鞯男Ч?。6. 技術培訓:組織相關人員的培訓和技術交流,提高應對蝗災任務的能力和水平。培訓內容包括蝗蟲識別、防治技術、噴灑方法和安全操作等。7. 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共享信息和經驗,互相支持和合作,共同應對跨國蝗災問題??傊?,快速應對蝗災任務需要迅速調動資源、及時制定計劃、密切配合監(jiān)測和滅蟲工作,并加強技術培訓和國際合作,以提高災害應對的效率和質量。
8. 幼螞蝗圖片
螞蟥雌雄同體,每條螞蟥都可產卵繁殖,于3月下旬至4月(長江流域,下同)產卵繭,卵繭產于泥土中,一般產卵繭1~4個,每個繭內幼螞蟥數(shù)為13~35個,多數(shù)20個左右,每個螞蟥一次可繁殖60~80條。
幼螞蟥于6月大量出現(xiàn),生長迅速,在孵化后一個月內,平均增長20毫米以上,到9、10月間長得與成體難以區(qū)分。以早春放為宜。早春放養(yǎng)十月即可長成、加工出售。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