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哪位高人知道動物是否會有同性戀?
長江教育網
動物的同性戀是指成年的同性動物之間發(fā)生的求偶行為或性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不僅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同性戀現(xiàn)象,至少在130種脊椎動物中也都存在著同性戀行為或者是同性性行為。
據(jù)最新出版的美國《內分泌學》雜志上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稱,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羊群中存在著同性戀公羊,而且這些同性戀羊腦部控制性生活的區(qū)域比異性戀羊的要小。這是否就說明了動物的同性戀行為是天生的呢?
專家認為,動物界中同性戀行為是廣泛存在的,可以說是很正常的。
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康納德?洛倫茲曾經觀察過一群大雁,在雁群中經常有兩只雄性的大雁關系特別好,它們經常待在一起,互相理毛,互相纏繞著脖子,交嘴(接吻),發(fā)展到最后就會互相爬跨。在一個籠子里,一只雄斑鳩會對另一只雄斑鳩點頭哈腰,做出一系列的求偶行為。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專門從事動物行為研究的李春旺說,在動物界中,從鳥類到哺乳類都有同性戀行為的發(fā)現(xiàn),他們一般稱之為“同性接觸”或者是“同性爬跨”。
李春旺認為,動物的這種“同性爬跨”行為,受先天因素的影響。動物一般都有季節(jié)性發(fā)情期,這個時候動物個體已經發(fā)育成熟,能量的積蓄過程已經完成,受到體內性激素的刺激,會產生沖動,表現(xiàn)出求偶行為和交配行為。
但是在一些雌少雄多的種群里或是等級序列非常嚴格的種群里,優(yōu)秀的雄性動物往往更能博得雌性動物的青睞,比如,到了交配季節(jié),鹿群中雄鹿就要比較誰的蹄子大,誰的體格強壯;野雞就會看誰的羽毛更漂亮;山雀則比較誰的叫聲更悅耳動聽……
雌性動物選擇了那些優(yōu)秀的雄性個體與之交配,剩余的“單身漢”找不到配偶,沒有資格參與到繁殖群體中去,只能是發(fā)生同性爬跨行為,來釋放體內積累的能量。
“同性爬跨”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受到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只要創(chuàng)造一個合適的環(huán)境,往往就可以誘導同性戀行為發(fā)生。
有研究人員利用斑鳩做過這樣的實驗,雄斑鳩到了發(fā)情季節(jié),就會對籠子里的雌斑鳩表現(xiàn)出發(fā)情行為,如果你把雌斑鳩移走,放進一只母雞,很快它就會對母雞表現(xiàn)出求偶行為。如果連母雞也沒有,它甚至會對一堆抹布求偶。由此可以看出,雄斑鳩在沒有求偶對象時,對另一只雄斑鳩求偶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李春旺也提到了,動物園中人工飼養(yǎng)的鴕鳥,到了繁殖期,對身邊的鴕鳥不理不睬,反而把飼養(yǎng)員當做求愛對象。這都說明動物的性行為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動物同性戀行為不僅僅是天生的,也有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李春旺說,動物的同性戀選擇大部分是臨時的,當身邊有異性個體出現(xiàn)時,它們會立刻扔下同性去追逐異性。
但是也有一些動物形成同性戀伴侶后,即使異性出現(xiàn)了也不會改變初衷。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里,養(yǎng)著兩只雌性的紅嘴相思鳥,它們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相互為對方細心地梳理羽毛,投喂黃粉蟲時,其中的一只常常最先飛抵食槽,用它的喙啄起小蟲,但并不急于吃下,而是咕咕咕地招呼著另一只前來共享,儼然一對恩恩愛愛的小情侶。
后來為了讓它們繁殖后代,放進了一只雄性紅嘴相思鳥,不料竟然遭到這對姐妹合力痛擊,被打得縮在角落求饒,最后只好將其移走了事。
動物的同性戀行為對物種繁衍沒有好處,但是它的存在也有一定的生物學和動物社會學意義。
李春旺解釋說,動物的同性性行為有的時候只是一種學習行為。比如年幼的靈長類動物在游戲時有時會發(fā)生一些爬跨行為。這時候它們還只是亞成體,還未成熟,沒有發(fā)育成熟的性器官,也沒有足夠的性激素的刺激,它們之間的爬跨不是一種性行為,只是小動物們在模仿成年動物之間的一種行為。但是這種學習對于動物以后的繁殖行為是十分有用的。
還有的同性性行為是為了緩解社群壓力,相互之間表示友好。社群動物中的個體常常發(fā)生對抗性沖突,尤其是同性動物之間,例如倭黑猩猩就是一種容易激動的動物,經常為了一些小事而爭斗,可是它們爭斗平息的速度似乎比發(fā)生的還快,其途徑之一就是通過性行為。
兩只同性間互相摩擦生殖器,而異性間則發(fā)生真正的交配行為,它們以這種行為來示好、平息爭斗,以減少家族和自己的損失。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性行為有著維持動物種群穩(wěn)定的作用。
同性戀行為及其環(huán)境誘導
在動物界中,從鳥類到哺乳動物都有同性戀行為現(xiàn)象被發(fā)現(xiàn)。5%的加州雌鷗之間會結下不解之緣,雙宿雙匕,護然一對夫妻的樣子。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康納德?洛倫茲曾經觀察過一群大雁,在雁群中經常有兩只雄性的大雁關系特別好,它們經常待在一起,互相理毛,互相纏繞著脖子,交嘴(接吻),發(fā)展到最后就會互相爬跨。在一個籠子里,一只雄斑鳩會對另一只雄斑鳩點頭哈腰,做出一系列的求偶行為。
哺乳動物中這樣的現(xiàn)象就更多了,有10%的公山羊到了發(fā)情季節(jié),對來自母山羊溫情脈脈的挑逗尤動于衷,反而對其他的公山羊顯示出濃厚的興趣。倭黑猩猩間的同性戀行為表現(xiàn)為同性爬跨。
動物界中這些形形色色的同性戀行為,似乎很是令人迷惑不解。其實,你只要創(chuàng)造一個合適的環(huán)境,往往就可以誘導同性戀行為發(fā)生。在斑鳩實驗中,雄斑鳩到了發(fā)情季節(jié),就會對籠子里的雌斑鳩表現(xiàn)出發(fā)情行為,如果你把雌斑鳩移走,放進一只母雞,很快它就會對母雞表現(xiàn)出求偶行為。如果連母雞也沒有,它甚至會對一堆抹布求偶。這樣,雄斑鳩在沒有求偶對象對另一只雄斑鳩求偶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這時候的母雞、抹布及另一只雄斑鳩就成了這只雄斑鳩求偶的取代對象。但這種求偶行為的對象是會得到修正的,往往在雌斑鳩再出現(xiàn)后,這只雄斑鳩立馬會扔下抹布去追逐雌斑鳩。有的動物形成同性戀伴侶后,即使異性出現(xiàn)了也不會改變初衷。在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里,養(yǎng)著兩只雌性的紅嘴相思鳥,它們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相互為對方細心地梳理羽毛,時而前南咕咕竊竊私語,時而卿卿喳喳合唱,投喂黃粉蟲時,其中的一只常常最先飛抵食槽,用它的詠啄起小蟲,但并不急于吃下,而是咕咕咕地招呼著另一只前來共享,嚴然一對恩恩愛愛的小情侶。后來為了讓它們繁殖后代,放進了一只雄性紅嘴相思鳥,不料竟然遭到這對姐妹合力痛擊,被打得縮在角落求饒,最后只好將其移走了事。
同性戀行為的功能
生命進化是一個優(yōu)勝劣汰的漫長過程,能保留至今的生命形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人們一般認為從性行為的最終功能――生殖來說,同配無法產生后代,是一種浪費的行為模式,可是這種現(xiàn)象在動物界廣泛存在至今,就必、然有一定的生物學和動物社會學意義。這里僅僅介紹同性戀行為常見的幾種生物學功能:
l. 技能訓練 動物間同性性行為的生物學意義,或許在于是一種性技能的訓練。年幼的靈長類在游戲時有時會發(fā)生一些爬跨行為。研究表明,在幼年時期的同性爬跨行為比成年時要多得多,這也許是由于幼體未到成熟期,還沒有發(fā)育成熟的性器官,沒有足夠性激素的刺激,它們之間的爬跨不是一種性行為,而僅僅是一種“游戲”。小家伙們是在模仿成年動物之間的行為?幼年時期的同性性行為也許是一種性技能的訓練吧。
2.攻擊抑制 社群動物中的個體間常常發(fā)生對抗性沖突,因此自然選擇保留了抑制沖突的行為方式,其中交換禮物(食物或樹枝之類的物品)、對唱山歌、合唱共舞、互理毛發(fā)(羽毛)、乃至擁抱(靈長類)、交嘴(鳥類)等等一系列類似求偶動作的修好禮行表現(xiàn)最為常見。動物間的爭斗通常以同性居多,動物發(fā)生性行為的本質也許不僅是為了繁殖后代,還可能是一種個體間結合的手段。倭黑猩猩是一種容易激動的動物,經常為了一些小事而爭斗,可是它們爭斗平息的速度似乎比發(fā)生的還快,其途徑之一就是通過性行為。兩只同性間互相摩擦生殖器,而異性間則發(fā)生真正的交配行為,它們以這種行為來示好、平息爭斗,以減少家族和自己的損失。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性行為有著維持動物種群穩(wěn)定的作用。
3.能且釋放(緩解緊張)在交配季節(jié),一些雌少雄多的種群里或是在等級序列非常嚴格的種群里,雌性動物會選擇那些具有優(yōu)秀基因的雄性個體與之交配,剩余的單身漢往往因為找不到配偶,又受到附近異配的刺激而互相之間發(fā)生同性行為,就像上面提到的雄斑鳩在沒有雌斑鳩的情況下會對母雞甚至抹布求偶,取代對象的存在是發(fā)生同性性行為的基礎。動物通過對取代對象做出求偶行為或性行為,可以釋放體內積累的動作特異勢能(即表現(xiàn)某一動作之前的內部待機狀態(tài)程度),以緩解自身的緊張狀態(tài)。
4.聯(lián)盟效應 季節(jié)性繁殖的物種,在交配期雄性動物為爭奪配偶權,常發(fā)生象征性或殊死性的爭斗以形成新的等級序列。勝者往往會對失敗者做出爬跨行為,向弱者“示強”,這屬于一種性侵犯的爬跨。在猴群中常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實力不夠強大者之間常會依靠互相爬跨的舉動示好結為聯(lián)盟,以增加與雌配的機會。因為兩個單身漢聯(lián)合在一起就很有可能打敗一個比它們任何一個都強大的對手,當強者被“聯(lián)盟”打得精疲力盡時,其中的一只就會拖住強者,讓另外一只去與雌配;下一次,它們可以交換角色,使兩者都得利。這樣的情況在鳥類中也不罕見。
同性戀產生的進化機制
有性生殖并非從來就有的,而是進化的產物。生物界先有無性生殖,后有有性生殖。最簡單的無性生殖是細胞的一分為二,無性生殖存在著沒有遺傳物質的改變,不能適應變化劇烈的環(huán)境的缺點。有性生殖的出現(xiàn)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有性生殖是由無性生殖進化而來的,在進化的歷史長河中出現(xiàn)的過渡性狀及行為會不會給我們某些啟示呢?
有性生殖即通過配子的結合(結合兩配子的遺傳物質)產生合子,從而產生下一代的生殖方式。最原始的有性生殖是同配生殖,即兩種形態(tài)結構及大小都相同的生殖細胞(這里實際上就是沒有雌雄之別)結合產生合子,這是不是讓我們聯(lián)想到了同性戀呢?經過一段時間的進化后,出現(xiàn)了較大的配子與較小的配子結合,這又讓人們聯(lián)想到了卵細胞和精子的結合。在這里,較大的配子相當于卵細胞,提供產生合子的一半遺傳物質和供合子生長所需的較多的營養(yǎng)物質;較小的配子提供另一半遺傳物質,同時也供合子生長所需的較少的營養(yǎng)物質。當這個較小的配子遇到更小的配子時,它又會表現(xiàn)出相對的雌性行為。注意,這里的兩個細胞并沒有性別上的分化,而只是大小上的分化,這就是相對性別的現(xiàn)象。在高等生物類群中自然不乏相對性別的行為表現(xiàn),就像一只較弱小的雄猩猩在另一只強壯的猩猩面前就相對的表現(xiàn)出.了雌性,而樂意與強壯的猩猩接近,甚至發(fā)生同性性行為。生命的進化真是妙不可言,自然選擇規(guī)律總是在幫助生物們選擇那些最適合它們生存和發(fā)展的方式,于是,有性生殖的最高級形式――卵配生殖出現(xiàn)了。有性生殖的兩種配子以兩種高度特化的細胞形式存在,即卵子和精子。有性生殖使生物能夠保持一定的基因改變頻率,能夠最快的適應突然變化的環(huán)境,在個體上則表現(xiàn)出了結構分化、功能分工以及生殖效率的更加提高。
生命發(fā)展早期的地球是一個日新月異、滄海桑田的世界,有性生殖的出現(xiàn)無疑是生物至今能夠繁榮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先進的高等生物已發(fā)展成了高度分化的兩性世界,可是在一些動物中仍然保留著無性生殖的痕跡,這些為我們研究同性戀的起源提供了證據(jù)。
眾所周知,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兩性高度分化的動物。人類的第23對染色體(即性染色體)的不同,決定了人的性別。男性是xy染色體,女性為X染色體。受精卵發(fā)育到一定時期,有xr染色體的受精卵發(fā)育個體中出現(xiàn)了睪丸,有。染色體的受精卵發(fā)育個體中則出現(xiàn)了卵巢。可是,人的最終性別并不僅是由染色體決定的,還取決于胚胎發(fā)育時期一些化學物質的分泌。在胚胎發(fā)育階段性別還未分化時,胚胎中都會有一種稱之為米勒氏管的結構,正常情況下,如果是。染色體,米勒氏管則發(fā)育成正常的雌性器官;如果睪丸存在,就會分泌一種叫做米勒氏管抑制素的化學物質,抑制雌性器官的發(fā)育,使個體產生正常的雄性器官。當米勒氏管抑制素不能正常分泌時,個體則會長成一個外表是雌性,而染色體是xy的人。也就是說,男性在胚胎期有著分化成兩種僂別的潛能。人如此高等,在結構上尚且能留下兩性器官的蛛絲馬跡,更不用說其他的生物和看不見摸不著的性格發(fā)展,以及變化莫測的行為發(fā)育了。
即使在兩性生殖的許多高等動物世界里,生殖的形式也不僅僅是一種,有些種類還發(fā)生了特殊的生殖方式,這些生殖方式也可能為同性戀行為現(xiàn)象的發(fā)生提供了誘導基礎。如果一個個體能產生兩種配子,這種情形就被稱為雌雄同體,常見于扁形動物的渦蟲類,環(huán)節(jié)動物的寡毛類,軟體動物的腹足類及少數(shù)瓣鰓類。脊椎動物中的緝魚、鮮魚和螃照等的精巢內常有卵子存在,稱為偶然性的雌雄同體。雌雄同體者除少數(shù)可自體受精外,絕大多數(shù)需異體受精。
而一些硬骨魚類,它們的同一生殖腺的不同部分產生卵子和精子,并可自體受精。還有一些魚類,生命的早期為一種性別,而另一時期則變?yōu)橄喾葱詣e。如一種熱帶產的妒魚早期為雌性,后期轉變?yōu)樾坌?。淡水產的黃鱔,從胚胎到第一次成熟產卵都是雌性的,產卵過后卵巢逐漸轉化為精巢,產生精子,直到老死都為雄性。這就是動物界中存在的性逆轉現(xiàn)象。關于性別轉變的原因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是濕度引起的,有的認為與營養(yǎng)條件有關,還有人提出雄性先熟現(xiàn)象,認為雄性生殖細胞小,發(fā)育需時短,所以雄性比例高,但黃鱔性逆轉現(xiàn)象則反駁了雄性先熟假說。這些假說都不太完善,很難圓滿解釋性變的種種現(xiàn)象。
近來有科學家做了有關同性戀老鼠的實驗,科學家選取一只帶有明顯同性戀傾向的雌性老鼠,對它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它生殖內分泌失調并且雌性激素偏低。給它注射一定量的雌二醇后,這只老鼠就樂意接受雄性老鼠的親近和性行為了。而科學家們給一只原本性欲很強的雌性老鼠體內注射事兒帶團后,雌性老鼠則變得逐漸對雄性老鼠失去了興趣,卻與身邊的雌性老鼠纏綿起來。實驗證明,激素的失調很有可能引起同性戀行為。
動物世界的進化過程是非常漫長與復雜的,在這一過程中,動物的種種生理以及它們所形成的潛意識的行為仍然保持著,隨著意識活動的進一步發(fā)展,這種現(xiàn)象必然會受到許多意識因素的介人,從而使同性戀行為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動物的同性戀行為還有待我們去深人的研究和探討。
對人同性戀行為的調查結果其實最早源于對動物同性戀的研究結果,動物的性行為為人類的同性戀行為提供了許多旁證。
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奧登?伍德等把許多果蠅放在一只3.8加侖的廣口瓶內,雌性果蠅成群躲在瓶子的底部和頂部,而雄性果蠅卻互相追逐著,似乎在進行狂歡。這些雄性果蠅首尾相連,圍成一大圈或排成一個長長的隊伍,蜿蜒移動著。它們一邊移動,一邊與隊伍中的另一只果蠅磨擦著尾部,即進行交尾,同時嗡嗡地哼著動聽的音樂。伍德認為,這就是果蠅的同性戀行為。他們將被懷疑是雄性果蠅同性戀基因的某個基因片斷移植給了上述果蠅,結果證實這種基因的確是同性戀基因。
獼猴、羊、老鼠、?!嗖实耐詰倥c雙性戀世界
對于同性戀、變性等異類現(xiàn)象,科學家們正試圖從基因、從堿基對上找原因。只有從源頭上找原因,對性指向的解釋才能夠做到比較全面和可信。
不僅如此,動物學家的大量研究和調查更為人們揭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動物同性戀和雙性戀世界。大部分公獼猴通常是追逐母猴進行交配的,但公猴之間也會產生同性戀。一個常被引用的很典型的現(xiàn)象是,一只獼猴王擁有“三宮六院” ,但它還不顧自己的身份,迷戀上一只長得很乖巧的公獼猴,與它相擁廝混在一起,而且把部下進貢的食物分給這只公獼猴吃。
在調查羊的交配情況時,研究人員也發(fā)現(xiàn),約有10%的公羊有典型的同性戀特征,它們對母羊的含情脈脈視而不見,卻要找公羊進行戀愛和交配。有研究人員認為公羊中的這種同性戀比率與人類基本一致,這不能完全說是一種巧合。此外在老鼠、牛和加州雌鷗等其它動物中也有典型的同性戀和雙性戀行為和趨向。對此一些研究人員的解釋是,動物體內或大腦中的雌激素或雄激素水平有異常,因而造成了動物的同性戀,這同樣是同性戀的一種生物學淵源。
動物界同性戀普遍存在,其實不難在生物學機制方面找到答案,因為自然界最原始的繁殖形式是無性繁殖,目前許多生物還存在著生殖的特殊形式,如蟾蜍等的精巢內常有卵子存在,稱為偶然性的雌雄同體?!辈粌H如此,作為地球上高等的生物,兩性高度分化的人,也同樣會帶著“原始的印跡”:任何男性都要分泌雌激素,每個女性都會產生雄激素,黃誠說,另外,男性在胚胎期還有分化成兩種性別的潛能?!叭说呐咛グl(fā)育階段性別還未分化時,胚胎中都會有一種稱之為米勒氏管的結構,正常情況下,如果XY染色體存在,就會分泌一種叫做米氏管抑制素的化學物質,抑制雌性器官的發(fā)育,使個體產生正常的雄性器官。當米氏管抑制素不能正常分泌時,個體則會長成一個外表是雌性,但染色體卻是XY的人,男性在胚胎期有著分化成兩種性別的潛能。”新聞鏈接資料顯示,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有“同性戀”的動物種類已占動物物種總量的20%。其中,洪堡企鵝會與同性伙伴保持6年以上的關系;雄灰雁間的這種關系更可維系長達15年,以雁的壽命而言,這幾乎是一生的戀情,而熊甚至會與同性一道來撫育下一代,而撫育的小熊往往是撿的甚至是偷來的。
11. 中國時報 國際新聞 930208
親嘴交頸 動物也有同性戀
劉鐵虎/紐約時報網站七日報導 羅伊和西羅這兩只曼哈頓中央公園動物園的頷帶企鵝(南極企鵝)彼此可是徹底交心,將近六年來它們形影不離,彼此情話綿綿,交頸也做愛。不過,它們都是公的。擬人化地說,西羅和羅伊是同性戀企鵝,若提供母企鵝為伴,它們會堅決拒絕,而母企鵝對它們也沒興趣。
兩只企鵝的主要管理人葛藍澤說,有一回,它們似乎極度渴望一起孵蛋,竟然將一塊巖石搬回窩里,坐在上面,用腹部溫暖石塊。最后,他給它們一枚受過精的蛋,讓它們好好孵,結果羅伊和西羅表現(xiàn)完美,足足在蛋上坐了標準的卅四天,直到小企鵝「探戈」生下為止。
接下的兩個半月,它們合力撫養(yǎng)探戈,為它保暖,用喙j它食物,一直到它能自力更生,葛藍澤對二企鵝極盡贊美。
羅伊和西羅的情形絕不特異,兩只年輕公企鵝米羅和斯夸克也正開始表現(xiàn)追求行為,耳鬢廝磨、親嘴又彎腰作勢。它們之前,中央公園 動物園還有喬琪和米奇,這兩只根圖母企鵝企圖一起孵蛋,而溫德和卡斯這對非洲公企鵝也在康尼島紐約水族館生活。的確,科學家已在 動物世界發(fā)現(xiàn)同性戀行為。
盡管此領域專家不愿將動物研究延伸到人類身上,但這方面日漸成長的科學內容已日益為美國社會同性戀辯論所吸收,將之應用至同性戀婚姻到有關法律等等議題上。同性戀團體辯稱,如果同性戀行為會發(fā)生在動物身上,這便是自然的現(xiàn)象,與道德無關,因此同性戀者的權利應受保護。另一方面,一些保守宗教團體過去一直譴責這種行為,稱之為「獸性」。
公開討論動物同性戀行為相對而言是新近的發(fā)展,法藍斯?底瓦爾一九九七年出的《倭黑猩猩:被遺忘的猿猴》(加州大學出版社)引發(fā)有關動物性欲的激烈討論,他說:「承認這回事會引發(fā)一些文化羞澀。」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倭黑猩猩性活力十足狂野,研究顯示,不論在野外或園內觀察,幾乎全部是雙性戀,而將近半數(shù)的是與同性發(fā)生,曾觀察到母倭黑猩猩幾乎每小時均從事同性戀活動。公母恒河猴在野外和園中亦表現(xiàn)同性戀行為。
接著在一九九九年,布魯斯?巴格米出版《生物豐富性:動物同性戀與自然多樣性》,這是首部縱覽動物同性行為學者研究的著作,巴格米說,學者曾為約四百五十種物種記錄過同性戀行為。去年夏天,美國心理治療協(xié)會等團體引用此書為文呈交最高法院,供挑戰(zhàn)德州反法的「勞倫斯對德州案」使用,法院后來取消此法。
反對九號投票案的同性戀人權團體亦曾在二 ○○○年以「性欲豐富性」的理論反對奧勒岡州禁止在公立學校教導同性戀或雙性戀的法規(guī)。此案后來不得成立。
鳥類同性戀行為亦屬普通,例如,一○至一五%的野生西方母海鷗為同性戀,彼此有追求儀式,有時雖與公海鷗交配產卵,但事后仍返回原來的同性伴侶身邊,可以多年不分離。
哺乳類中,公母瓶鼻海豚均常從事同性戀活動,研究人員指出,海豚被擄時有時反而表現(xiàn)較多同性戀行為。
盡管動物同性戀行為普遍,但科學家說,僅只如此并不意謂這全是基因造成的,后天的培養(yǎng)也是重要因素,就好像左撇子的兒童亦可經由訓練使用右手一樣。
巴格米對於延伸動物研究至人類身上亦持謹慎態(tài)度,他指出,納粹德國迫害同性戀者的慣用說詞即是同性戀是動物的行為。加州大學生物學教授祖克認為,動物研究所顯示的是,「性欲一詞比一般人所想的寬廣得多,絕不僅只是為繁衍子孫而已?!?/p>
有!
千真萬確!
中國動物學家曾在西南山區(qū)觀察到野外的滇金絲猴有同性間的插入動作.當時登過報紙.
樓主可以自己在網上搜一下.
而且最新的報道,川金絲猴也有同性戀!
請參考:
《川金絲猴 也有「同性戀」》
聯(lián)合新聞網2004.6.17【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大陸與美國的野生動物專家最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雄性「川金絲猴」間也有「同性戀」,而在川金絲猴身上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尚屬首次。
天府早報報導,四川省阿壩州的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內,動物專家進行川金絲猴的野外調查時發(fā)現(xiàn),在杉樹和樺樹叢中,幾只體格健壯的成年雄性川金絲猴,旁若無人地做著「親密」舉動。
動物專家表示,它們相互「喜歡」上了,這是川金絲猴的同性戀。同性川金絲猴「情侶」出現(xiàn)時,總有一只先出來打頭陣,擔任「紳士」,而另一只則做嬌羞狀,兩只川金絲猴會以相互梳理毛發(fā)、爬跨(一種親密動作)等行為表達感情。
川金絲猴是大陸特有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分布在四川省和甘肅省境內的岷山、邛崍山,陜西省的秦嶺以及湖北省的神農架等地。生活在海拔一千五百至三千四百公尺的針闊混交林中,野生數(shù)量約一萬五千只。
專家指出,川金絲猴和大多數(shù)靈長類動物一樣,也是「一夫多妻」制。動物世界的紛繁復雜,遠比人們所想和了解的要多,同性間發(fā)生感情,就不足為奇。
川金絲猴體型中等,另外還有體型近似川金絲猴而稍小的黔金絲猴,以及身體較川金絲猴稍大的滇金絲猴。
有啊!~~應該有些動物是雌雄同體的,它們可以習以轉換性別,那就可以證明它們也會做同性戀!!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