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林蛙養(yǎng)殖技術嗎?
比較長,樓主仔細看:
中國林蛙養(yǎng)殖技術 中國林蛙(俗稱哈什螞)是一種珍貴的兩棲動物。雌性林蛙的輸卵管稱“田雞油”,是名貴的滋補強壯品。中國林蛙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不僅是人們宴席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蛙油及林蛙系列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更是供不應求,倍受客商青睞。
幾年來的養(yǎng)殖實踐證明,人工養(yǎng)殖林蛙是致富于山區(qū)、半山區(qū)的一項低投入、高產出的高效產業(yè),大有發(fā)展前途。
一、封溝養(yǎng)蛙
中國林蛙是一種兩棲類動物,夏季棲息在森林之中,營完全陸棲生活。冬季水下越冬。因此必須對養(yǎng)蛙場地進行科學的考察和選擇。
(一)地形、地勢
養(yǎng)蛙場一般選擇兩邊高山、中間溝谷,即農民所說的“兩山夾一溝”為最好。如果環(huán)境寬闊,必須有150—200米以上的寬度。溝谷內要有面積大而集中的較為平坦地帶,以作為修建繁殖場之用。山嶺相對高度在100米以上,以緩坡為宜。
(二)森林
森林是林蛙最主要的生長地區(qū),林蛙每年大約有5個月左右的時間是生活在森林內的。林蛙棲息的林型主要是大面積的闊葉林,針闊混交林。
森林的層次要適宜,即喬木層要密集,達到樹冠互相郁閉,林下光線較暗淡,灌木層要繁盛,以利于調節(jié)林下的光線與濕度:草本植物層和枯枝落葉層要選擇植物茂盛,落葉層較厚的地方,以便為林蛙提供足夠的食物和良好的棲息環(huán)境。
(三)水源
水源情況是選擇養(yǎng)蛙場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必須在枯水季節(jié)有充足的水量即養(yǎng)殖場內有夏季不干涸、冬季長流水的一條或數(shù)條山間小河流,溪流以砂石或淤泥為底,水量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一般寬1—3米,深蔽喊0.3—0.5米為宜。
二、繁殖場的選擇與修建
(一)繁殖場的選擇
繁殖場是林蛙繁殖的場所,從產卵到變?yōu)橛淄?,都要在繁殖場里完成。繁殖場應設在整個養(yǎng)蛙場的中心地帶。選擇地勢平坦、面積大、向陽的地方集中修建,繁殖場要求距河流較近,可以引河水自流灌溉。土質以保水性能好的粘土壤為宜。繁殖場宜集中不宜分散,為了方便疏散蝌蚪,在溝谷較長的養(yǎng)殖場,也可建立幾個繁殖場,分段飼養(yǎng),做到就近繁殖,就近放養(yǎng)。繁殖場距放養(yǎng)場最好在2000米之內,以免遠距離運輸,造成蝌蚪死亡。
(二)繁殖場的修建
繁殖場主要是由產卵池、孵化池、飼養(yǎng)池、變態(tài)池四種池子組成。前三種池子應集中修建,變態(tài)池應在養(yǎng)蛙場內合理分布,氣溫較低的地區(qū)還應建有曬水池。
1、產卵池、孵化池、飼養(yǎng)池。為了能夠有效地利用繁殖場,方便管理,經過試驗,這三種池子可統(tǒng)一按飼養(yǎng)池標準修建。每個池子為20—40平方米的長方形,深度為0.5米左右,池埂下寬0.4—0.5米,上寬0.3—0.4米左右,整個池埂呈梯形為宜。池內修建一個上口50厘米、深0.3厘米左右的安全坑防止池內斷水,蝌蚪死亡,池子應成排成列修建,兩列水池之間要修建主水渠。每個池子都應具有對角出、入水口和同側出、入水口,以便根據(jù)不同生產時期采取不同灌水方法。修建時要注意防止漏水,可用淤泥灌縫,嚴重的可采取池底覆蓋塑料膜的方法保水,然后在池底表層鋪墊砂石,防止池底污泥污染卵團。在一些氣溫較低的地區(qū),應在繁殖場的上游修建一個或幾個曬水池,使河水先經過曬水池提高溫度后再注入繁殖池中。曬水池也根據(jù)地勢修建,水深度在0.3—0.4米,面積根據(jù)條件宜大宜小,以能夠充足供應繁殖池用水即可。
2、變態(tài)池
變態(tài)池是蝌蚪變態(tài)上岸的場所,亦起到疏散的作用。因此,變態(tài)池應在養(yǎng)蛙場近拿襲水處,均勻分布避免幼蛙上山時局部密度過大。變態(tài)池應盡量修建在朝陽山坡下,因為春天氣溫低、陽坡比較適宜幼蛙生長。變態(tài)池的面積以25—30平方米,池深度在50厘米左右為宜。整個池形呈鍋底形,即池梗消并兄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幼蛙出水上山,因為變態(tài)期蝌蚪呼吸量大,需大量灌水,保持含氧量和池水的清潔。因此,在修建變態(tài)池時應選擇有水的地方。
三、繁殖技術
林蛙的繁殖技術是生產中的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繁殖技術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人工養(yǎng)殖林蛙的效益,封溝養(yǎng)蛙的繁殖技術主要包括選種、產卵、孵化及飼養(yǎng)等。
(一)種卵及種蛙
目前養(yǎng)蛙生產主要是以種卵為主,以種蛙為輔,大都采于野生,一是自捕(采),二是收買。
1、種卵的采集與運輸,春季采集種卵,省時、省力、費用低,是目前農民普遍采取的方法,在天然水泡,沼澤性水甸子等靜水區(qū)用撮網撈取卵團,撈捕時間原則上越早越好。產出不久的卵團體積小,卵團彈性大,不易散開,運輸方便,因為林蛙產卵高峰期在早上5—8點,因此撈取蛙卵的最佳時間在早上6—11點。種卵的運輸工具可用水桶,遠距離運輸或產出時間較長的蛙卵應在桶內撒少量的水,避免卵團互相粘連。
2、種蛙的采集、運輸與選擇
(1)春季采集。林蛙一般在每年四月初至四月中旬出河,四月中旬到四月末,水溫在10—11℃時便開始產卵,因此春季采集種蛙應抓緊時間,到河流、沼澤或野外自然泡子中捕捉。
(2)秋季采集。每年九月中旬到十月中旬是林蛙下山入河時間,在此期間可捕到大量的種蛙。捕捉種蛙應以網捕、手捉和甕子捕捉的方法,嚴禁用藥捕、電擊等方法捕捉。
(3)收買。目前許多養(yǎng)蛙戶采取收買種卵、種蛙的方法,此法是解訣種源的一條重要途徑,可以補充自捕量的不足,但應注意春季收買種蛙時要掌握好時間,排卵后的雌蛙,準備翌年產卵,因回捕率低,所以成效不大。
(4)種蛙的運輸。不論何種方法取得的種蛙,都要避免損傷,種蛙必須用麻袋或簍筐裝,絕不能用線繩、鐵絲等穿眼、鼻孔及上下額,長途運輸時要用籠筐盛裝,在籠內加蓋稻草等覆蓋物,并經常灑水,保持濕度;中途必須用干凈河水沖洗,避免蛙體干燥造成死亡。在運輸種蛙時不需要裝水運輸。春季運輸時要掌握好運輸時間,不能長途運輸,如果超過5—6天,種蛙就會不經“抱對”而排未受精卵。
(5)種蛙的挑選。目前尚無種蛙的選擇標準,根據(jù)林蛙的生長周期和近幾年的實踐經驗,種蛙應選擇3—4齡的,體質健壯、體重在50克左右,體色標準即黑褐色比較好。
(二)產卵方法
人工修建的產卵場與天然產卵場有較大的區(qū)別,而且人工繁殖種蛙密度大,林蛙不愿在產卵場內產卵,所以必須在人工控制下,強制在產卵場內產卵,產卵的方法可用籠式產卵法和圈式產卵法。
1、籠式產卵法。用細鐵絲或枝條編成籠子,將好的種蛙按雌雄厚1:1比例放入其中,然后把籠子放到產卵池中,適當調節(jié)水的深度使籠內水深保持在15厘米左右。產卵籠應放在靜水區(qū),遠離出水口和入水口,種蛙配對后,在水溫10℃左右時,7—8個小時便可產卵。要注意準確掌握時間,及時把蛙卵移送到孵化池,并把產卵后的種蛙取出送往休眠場。如果產卵池、孵化池、飼養(yǎng)池按統(tǒng)一標準修建,可選擇中上游的幾個池子做為產卵池。
2、圈式產卵法。在產卵池四周用塑料膜或鐵絲網圍住。塑料膜或鐵絲網高1—1.5米,向內傾斜45—60°度角,或在上端向內折成直角,下端用土壓實。按雌雄1:1比例投放種蛙,密度為每平方米10—15對為宜。為了提高配對速度,可再加入10—20%左右的雄蛙,產卵后也應及時移送卵團和種蛙,如果產卵池、孵化池、飼養(yǎng)池按統(tǒng)一標準修建,可將整個繁殖場圍起來,便于管理,極其方便可行。
(三)孵化方法
實踐證明,采用自然孵化法比較好。自然孵化是蛙卵依靠自然水溫孵化、與天然野生蛙孵化方法基本相似,即:將卵按每平方米15團的數(shù)量放在孵化中,任其自然孵化、生長。孵化過程中應注意幾個問題:一是孵化時,要將卵團放在淺水區(qū),待卵團膨脹后再移到深水區(qū),如果直接放到深水區(qū),由于卵團未膨脹,浮力小易沉底,受污染,加上深水區(qū)水溫低,孵化速度慢,蛙卵易損廢。二是在孵化初期要采取同側入水,出水和封閉(半封閉)式灌水法,以保持水面的穩(wěn)定和水的溫度。池內水深在20厘米—30厘米左右,夜間因氣溫較低要覆蓋。三是要注意防止卵團被污泥污染。以蒿秸、枝條等在池面上搭成小方格,將卵團控制在一定的區(qū)域,避免漂浮到池邊被污染。四是要注意防止天敵侵害,要及時驅逐家禽,特別是家鴨和青蛙等天敵。五是孵化期注意保持環(huán)境寧靜,避免振動池埂,不可攪動孵化池內的蓄水。六是孵化期水溫應控制在10—15℃左右,經專家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這個水溫雌蛙比例可提高20—30%。
(四)飼養(yǎng)方法
蝌蚪的飼養(yǎng)是直接關系到蝌蚪的生長發(fā)育和變態(tài)幼蛙的質量。
(一)鉺料的種類及加工。鉺料分精料和粗料。精料主要是玉米粉、豆餅粉、麥麩等,粗料主要是各種植物的嫩莖葉,如:蒲公英、蒿草等(有毒的除外)。精料的加工過程主要是把玉米粉、豆餅、麥麩按3:1:1比例,適當加工入少量魚粉,均勻混合,加水煮成糊狀,冷卻后飼喂。粗料加工過程主要是將嫩莖葉加工成2—3厘米的小段,然后煮熟冷卻備用。
(二)餌料的投放。將煮熟、冷卻后的飼料,投放在邊緣的淺水區(qū),以便于蝌蚪采食。投放方法:用一米長左右的蒿桿枝條等,把餌料粘在其上,投放到水中,讓其漂浮在水面上,或者兩頭架起固定,既有利于蝌蚪均勻采食,又能提高飼料利用率,防止污染水質。也可用寬2厘米、厚1厘米、長1米左右的窄木條,效果更佳。餌料的投喂量要根據(jù)蝌蚪的不同生長時期確定:蝌蚪初期,大約一周左右可以不喂餌料;7—10日齡左右,每天上午投喂一次即可;10—25日齡上、下午各投放一次;25—35天左右,食量大,到高峰期,每天早晨、中午、下午各投一次。餌料量目前尚無明確標準,可按蝌蚪數(shù)量適量投喂,以每次投喂稍有剩余為標準,在35日齡左右,每萬只蝌蚪食量可達到2—3公斤。蝌蚪到40日齡進入變態(tài)期,已基本停止進食,因為蝌蚪發(fā)育快慢不一,所以實際生產過程中要細心觀察,靈活運用飼喂方式及飼喂養(yǎng),以免餌料不足或過剩。
另外用取油后的林蛙副產品(肢體)磨碎加工是一種極好的飼料。飼喂方法:將加工好的飼料粉配合少量的玉米粉和青菜按上述方法投喂即可。
(三)灌水技術
蝌蚪期必須保證池內有充足的水量,因此正確地掌握灌水技術是蝌蚪飼養(yǎng)的一個關鍵技術問題。
蝌蚪初期,氣溫較低,需氧量少,因此水流應通過曬水池,主水渠,然后在池子同側進水、出水保證水的溫度和池內水的相對穩(wěn)定。在夜間或陰天要加大灌水量,使水深達到50厘米左右,起到保溫、防止結冰的作用。到蝌蚪生長后期(30日齡以后),氣溫漸高,蝌蚪耗氧量增加,所以應采取對角線式灌水法,加大灌水量,增加換水速度,既能降低溫度,又能保持水質清潔,提高含氧量。
四、放養(yǎng)技術
蝌蚪變態(tài)后要在養(yǎng)殖場內均勻分散,防止幼蛙上岸后局部密度過大,造成幼蛙大量死亡。因此,在蝌蚪40日齡時要進行人工疏散到變態(tài)池中,密度為每平方米變態(tài)池5000個左右,每公頃養(yǎng)殖場可投放蝌蚪5萬只左右。蝌蚪疏散到變態(tài)池后,應注意看管,防止被山洪沖毀,嚴防天敵危害,同時需要繼續(xù)飼喂少量餌料,保證水量充足,保持水質清潔;氣溫低的地方可清理周圍庶光樹枝,增加光照。或用塑料膜鋪底的辦法提高水溫。
五、越冬技術
人工養(yǎng)殖的林蛙與天然林蛙一樣,基本上是水下越冬。因為人工養(yǎng)蛙數(shù)量遠遠超過了野生林蛙數(shù)量,所以河流的自然情況不能完全適應養(yǎng)殖林蛙的需要,需要人工修建林蛙越冬場所。一是整理天然河道,在自然的河道深水區(qū),要適當加深、加寬、擴大,河流分岔多的需要進行修整合并,使河流集中,水量充足,使林蛙安全越冬。有的深水區(qū)自然隱蔽物較少,需要加放草把、石塊等隱蔽物。二是林蛙集中分布的范圍,在河床的一側修建小型水庫,蓄水深度達到1.5米以上,同樣投放草把,石塊等隱蔽物,供林蛙越冬。人工水庫越冬可采取散放法,讓林蛙自由尋找越冬地點。也可用籠裝法,在籠內裝一些草把之類的作為隱蔽物,然后將林蛙裝入,放到越冬池中。
林蛙在水庫中越冬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檢查越冬河流的水量變化,特別是翌年1—2月份,水量小,要經常檢查避免有凍干斷水的河段,使林蛙凍死。二是有些水庫屬死水區(qū),要經常打通氣孔,保證林蛙的需氧量。三是注意防止黃鼬、鼠類等天敵危害。
六、撈捕技術
每年秋季林蛙體大肥胖、蛙油質量好、經濟價值高,林蛙成集群性下山入河,是回捕林蛙的最佳時期。
人工養(yǎng)殖林蛙的捕捉方法,目前主要用塑料膜攔截法和甕子捕捉法。這兩種方法,回捕率高,對林蛙的傷害小,且捕撈簡單,成本低,此外還可采用翻石法、網撈法、草把誘捕法等方法進行捕捉。
(一)塑料膜攔截法是指在林蛙下山的路線上設塑料膜圍墻攔截捕捉的方法。在選好的森林邊緣,用塑料膜圍高1.5米,向內(林蛙下山一面)傾斜45—60°角的圍墻,下端用土壓實,在圍墻內清理0.5—1米寬的平道上深挖50厘米的溝道,9月中旬到10月初的陰雨天氣里,在溝道里便可捕捉到大量林蛙。
(二)甕子法就是用柳條、榆樹條等編成的魚塢子形狀的籠子,要比魚塢子稍大些,在每年的8月末就應在坡度大,流速快的地方修建倒八字形的甕子口,9月中旬把甕子安裝好,可捉到大量的林蛙。
不論采取何種方法,都要盡量避免損傷林蛙,并做認真挑選,選留一定量的種蛙單獨貯存。未成齡幼蛙應迅速送到越冬場,成齡商品蛙應盡快出售。
大棚生態(tài)綜合孵化半封閉養(yǎng)蛙法
此法適合山區(qū)養(yǎng)殖。選擇兩山夾一溝,有水源、樹木、植被和昆蟲多的自然條件為養(yǎng)蛙場所,采用120—16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進行人工孵化和幼蛙飼養(yǎng),夏季在山林中進行區(qū)域放養(yǎng),秋季收回,放入水庫中越冬。由于大棚保溫、防雨、人為調水、調溫、喂食、無天敵,可使幼蛙孵化成活率高達95%以上,而野生的孵化只有50%左右;幼蛙比野生放散養(yǎng)的提前近兩個月上岸。由于前期用繁殖昆蟲人工喂養(yǎng),幼蛙生長快,進入森林生活時,捕食和跳躍防天敵能力強。采用半馴化飼養(yǎng)后的林蛙,具有條件反射習性,于秋季氣溫低時回到馴養(yǎng)地點,回捕率一般高達38%以上,最高達46%,比野生的提高了30—38%,且生產周期由散養(yǎng)3年縮短到2年出欄。此法具有投資少(3000元可養(yǎng)10萬只以上)、養(yǎng)殖量大(120平方米大棚年繁殖幼蛙30—50萬只)、回捕率高、效益好等特點。
大棚立體綜合生態(tài)全封閉養(yǎng)殖法
此法適合于庭院、郊區(qū)、農田、大棚、果園、荒山等有水源的地方養(yǎng)殖。采用塑料大棚孵化蝌蚪,小區(qū)域夏季圈養(yǎng)幼蛙,秋季捕回,利用溫室、大棚打破幼蛙冬眠,投放人工繁殖的昆蟲,快速育肥飼養(yǎng)的辦法。其特點是集中飼養(yǎng)管理,天敵少、損失回收率高見效快,一所即可出欄。利用500平方米的溫室、大棚進行葡萄、蔬菜、林蛙、昆蟲等綜合生態(tài)立體種養(yǎng),可養(yǎng)5萬只成蛙,年收10萬以上。
室內高密度快速精養(yǎng)法
此法適合于大部分地區(qū)家庭樓內、平房及大規(guī)模工廠化養(yǎng)殖。先在室內小棚或室外塑料大棚進行種蛙配對、產卵、孵化,飼養(yǎng)上岸幼蛙。再利用仿生學原理,在室內用立體三層籠箱、投放人工繁育昆蟲飼料,采用恒溫快速育肥、高密度精養(yǎng)的辦法,每平方米可養(yǎng)殖幼蛙500只,青年蛙300只,商品蛙150只。幼蛙飼養(yǎng)4—6個月即可出欄,一年四季均可養(yǎng)殖,每年可養(yǎng)三批幼蛙。立體養(yǎng)殖100平方米,只需1人管理,4—6個月可獲純利1.5—2.2萬元。此法不受條件、氣候的局限,投資可多可少,規(guī)模不限,易管理,見效快,成活率高達85%,收獲率100%,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受到有關領導和專家的高度重視和科研機構的大力支持。
林蛙養(yǎng)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夠獲取經濟效益。林蛙油不但是補腎漏盯明益精、養(yǎng)陰潤肺則歷的重要藥材,也是天然高級滋補品,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與保健功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營養(yǎng)觀念的轉變,人類十分重視尋求健康長壽藥物和保健食品。林蛙油在我國和東南亞地區(qū)市場需求量較大。
中國林蛙長白山亞種所產的林蛙油品質最好?!凹珠L白山中國林蛙油”被國家批準為地理標志產品(GB/T19507—2008,2008年11月1日實施)。中國林蛙長白山亞種適宜生活在林區(qū)有山澗、河流的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主要分布于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特別是長白山地區(qū),蘊藏量占全國的90%以上。
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目前適宜林蛙生存的環(huán)境不斷惡化,自然條件下生長的林蛙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再加上人為的濫捕亂殺,使野生的中國林蛙資源越來越少,甚至面臨著滅絕的危險。目前商品林蛙油仍以野生資源為主,但野生林蛙資源有限,林蛙和林蛙油越來越匱乏,導致林蛙產品價格上升,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林蛙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一直呈供不應求的局面。東北有很多地區(qū)林地面積大,河流較多,水資源豐富,植被好,森林、氣溫、濕度等條件適合中國林蛙生長,飼養(yǎng)林蛙條件優(yōu)越,生產潛力大,發(fā)展前景廣闊。
雖然國內外市場對林蛙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受產地地域有限的影響,市場返告的供求局面是不會發(fā)生根本性改變的,中國林蛙及其產品的市場空間只會越來越大。保護林蛙動物資源,進行林蛙人工、半人工養(yǎng)殖,也是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生產綠色食品的重要措施之一。
林蛙封溝養(yǎng)殖技術比較成熟,但在生產過程中林蛙的回捕率很低。人工圈養(yǎng)的方法投資大,成本高,養(yǎng)殖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半封閉、半開放式養(yǎng)殖方式是目前林蛙養(yǎng)殖的主要方式。
當然,林蛙養(yǎng)殖與其他行業(yè)一樣,有賺錢的,也有賠錢的。在進行林蛙養(yǎng)殖之前,一定要先學習養(yǎng)殖技術,做好市場調研,根據(jù)自身的條件,找到適合當?shù)丨h(huán)境的養(yǎng)殖品種和養(yǎng)殖模式,因地制宜地開展林蛙養(yǎng)殖,減少或避免因養(yǎng)殖失敗造成的經濟損失。
林伏饑蛙養(yǎng)殖分兩種,一是家養(yǎng),另一種是在山上散養(yǎng),不管是家養(yǎng)還是散養(yǎng),都是人工孵化池,能讓林蛙上旁乎岸的成活率比缺啟返較高,對于孵化池建設,喂養(yǎng),水溫等控制要嚴格,其實很簡單的,資料上說的比較麻煩,實際操作沒有這么麻煩的,還是比較簡單的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