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常規(guī)與教學實踐有哪些策略?
1.
訓練與練習策略 這是一種比較機械的接受學習策略。由于學習的最終結果是記憶感知材料, 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需進行復雜的思維活動。教學中教師只須示范做什么并 提供練習,而學生只需記憶學習內(nèi)容,并不需要進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維活 動,因此基本上是屬于機械記憶的策略。 訓練與練習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鞏固練習→反饋遷移 訓練與練習策略盡管不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容易導致死背硬記,但是作為 一種在教學中比較常用的策略,對于陳述性知識的學習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對物 理教學中的某些內(nèi)容(大多為言語信息),適當?shù)剡\用訓練與練習策略,有助于提 高學習效率。由于初中物理教科書中的陳述性知識對學生學習和運用物理概念和 規(guī)律解決問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為訓練與練習策略容易導致死背硬記 而望而卻步。應通過對物理知識所屬學習類型的分析,選用適用于接受學習的信 息,適當?shù)剡x用訓練與練習策略,揚其長,避其短,合理運用之。
2.
演繹策略 演繹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學習而設計的策略,但這種接受學習是奧蘇伯爾所提 倡的意義接受學習而非機械學習。由于演繹推理是從一般(某種形式的抽象觀念 ——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結論),因此,運用演繹策略設計課堂教學, 專業(yè)知識分享 WORD 格式整理 須考慮學生是否已掌握了成為推理過程起點的物理概念,及他們能否通過觀察將 現(xiàn)象與概念聯(lián)系起來。 演繹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進行演繹推理→實驗(例)驗證→概括得出結論 演繹策略是一種教學效率較高的教學策略,由于省略了學生用來探究、發(fā)現(xiàn) 的時間,因此在單位時間內(nèi)可以容納較多的信息。但與此同時,正是由于這種策 略設計的教學強調(diào)概念之間的關系,教學基本上是講解式的,因而學生的活動受 到一定的限制。從這一點看,演繹策略對于發(fā)展學生的遠遷移能力不利,而有助 于近遷移能力的發(fā)展。 因此,在選擇演繹策略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并盡可能地多用實例(或 演示)進行論證,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
歸納策略 歸納策略是由教師展示定律和定理的發(fā)現(xiàn)過程,因此,歸納策略既具有發(fā) 現(xiàn)策略對過程學習的特點,又具有接受學習的講解特點,故也稱為“思考性講 解”。較演繹策略而言,運用歸納策略學生能夠從教師那里獲取概念或定理的發(fā) 現(xiàn)過程——由于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個別的事物)到一般(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師 必須向?qū)W生呈現(xiàn)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