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家里養(yǎng)泥鰍
一、怎么在家里養(yǎng)泥鰍
泥鰍屬底層魚類,常見于底泥較深的湖邊、池塘、稻田、水溝等淺水水域。
泥鰍樣子
生活水溫10-30℃,最適水溫為25-27℃,故應屬溫水魚類。當水溫升高至30℃時,泥鰍即潛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溫下降到5℃以下時,即鉆入泥中20-30cm深處越冬。對低氧環(huán)境適應性強。除了鰓呼吸外,還可以進行皮膚呼吸和腸呼吸。視覺很弱,但觸覺及味覺極為靈敏。雜食性,幼魚階段攝食動物性餌料,以浮游動物、搖蚊幼蟲、絲蚯蚓等為食。長大后,餌料范圍擴大,除可食多種昆蟲外,也可攝食絲狀藻類、植物根、莖、葉及腐殖質等。成鰍則以攝食植物食物為主。一般多為夜間攝食。水溫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攝食。
泥鰍養(yǎng)殖
一般情況泥鰍都生活在泥土里,一有危險就最快速度往土里鉆。
當河水或坑塘干涸后,水底的淤泥已經開始龜裂,其它魚類一般都已死亡,而泥鰍在泥中尚能存活很久。這時在龜裂的泥塊上找到泥鰍的出氣孔,就很容易確定泥鰍的位置從而捕捉到它。
家里不好養(yǎng)吧 一般都是池塘養(yǎng)殖
二、在魚塘里養(yǎng)黃鱔該怎么養(yǎng)
水中PH值,水溶氧,水溫。
一:如何保持PH值,如果發(fā)現(xiàn)偏酸的話,3%的生石灰化水來全池潑灑,如果偏堿的話,3%的漂白粉全池潑灑,而且這種方法來調節(jié)水,還可以起到殺菌的作用。
二:水溶氧,是指水中含氧量,在養(yǎng)殖黃鱔的過程中,如果誰內缺氧的話,會導致黃鱔窒息,或者長時間探頭出來深呼吸,造成黃鱔偏瘦或者死亡,這主要是因為黃鱔養(yǎng)殖密度過大或者黃鱔纏繞成堆,或者分泌粘液過多造成,同時也會造成水溫升高,對于這種情況要適當減少養(yǎng)殖密度,如果網(wǎng)箱或者水泥池無土養(yǎng)殖的話,每平方的密度控制在2.5公斤膳苗左右,也可以放置一定比例的泥鰍,由于泥鰍好動,所以可以使水中充分含氧,而且黃鱔不易纏繞成堆,泥鰍與黃鱔的比例2-3%即可,比例太大會導致馴食或者喂食困難。
三:控制水溫,如果能夠保持微流水,在天熱的時候覆蓋遮陽網(wǎng),天冷的時候覆蓋保溫膜,這樣水溫會得到一定得控制。還有在網(wǎng)箱或者池子里面一定要有充足的水草占面積的80%,這樣也可以起到凈化水質,降溫等作用。
三、如何使市場買來的泥鰍養(yǎng)活?
用清水泡。如果先養(yǎng)長時間,建議你去池塘或者小河里打水養(yǎng)。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自來水都放了漂白粉。很難養(yǎng)活魚類 泥鰍的。
四、泥鰍在家里怎么養(yǎng)
家庭養(yǎng)泥鰍
泥鰍屬溫水性魚類,生活在15—30℃范圍內,最適24—27℃的水溫范圍,農家建池養(yǎng)泥鰍,投資少,收益快,簡單易行。
一、建池:在房前屋后,庭院周圍,選擇有水源、避風向陽的地方建池。池子一般由磚、石砌成,池深在1米左右為宜,池子砌好后,用水泥抹平,待干后放進肥泥0?5尺,注入清水1尺,即可放種。
二、放種:池子砌好后,按每平方米放1—1?5斤計算投放鰍苗。苗可到市場上去購買或自己繁殖、捕捉;不管怎樣,都應選擇體壯無傷,大小均勻的鰍苗投放,并按三雌一雄的比例搭配。雌雄的鑒別方法,可觀其外表:雄的頭尖,胸鰭窄長,身體與尾端一樣粗細,尾尖上翹鰭條基部有一骨質薄片;雌的頭呈橢圓平型。雌鰍的產卵力極強,一條雌鰍初夏至初秋能產4000粒以上的卵,一般年產2—3次,產卵萬粒以上。
三、投食:由于泥鰍屬雜食性魚類,所以無論牛糞、米糠,或者麥、蠅蛆都可以作餌料投喂,一般日投三次即可。投喂量一般據(jù)采食情況自行確定。
四、施肥:泥鰍的飼喂過程中,可以適當?shù)匮a施些有機肥,但在施肥時,一定不能過多過頻,并且要勤換池水,一般10—15天換水一次。
五、捕獲:要捕獲泥鰍,首先要把池水放干,采取捕大留小的辦法,以確保池內有一定數(shù)量的鰍苗,利于繼養(yǎng)和高產。
注意:
1、泥鰍和黃鱔切莫混養(yǎng)一池,因為黃鱔要吞食泥鰍。養(yǎng)鱔池投放泥鰍的目的是避免黃鱔互相纏繞在一起。
2、池的邊緣壁一定要高出水面1.5尺左右,因泥鰍好動,以防竄逃。
3、城市居民和沒有條件建池的家庭,也可用缸、盆喂養(yǎng)。
4、“夏至”是養(yǎng)殖投放的最佳期,要抓住時間投放種苗。
五、怎樣繁殖黃鱔種苗
1。繁殖情況及環(huán)境條件 黃鱔每年只繁殖一次,在每年的 4 一 8 月,盛期為 5 一 6 月。其產卵周期較長。黃鱔的繁殖季節(jié)到來之前,親鱔先打繁殖洞。一般洞打在田埂邊,洞口通常開于田埂的隱蔽處,洞口下緣 2 /3浸于水中,分前洞和后洞。前洞產卵,洞長 10 厘米處比較寬闊,上下高約 5 厘米左右,寬約 10 厘米。后洞則細長,作隱蔽棲身。在較大的水體中或在不方便打洞的水域,親鱔尋找茂密的水草、水草根、瓦礫、石縫等可隱蔽的物體做巢。 2.自然性比與配偶構成 黃鱔生殖群體在整個生殖時期是雌多于雄。其中 2 月份雌鱔占 91 。 3 % ,從 6 一 8 月雌鱔產過卵后性腺逐漸逆轉,到 9 月份雌鱔逐漸減少到 38 。 3 % , 10 一 12 月雌、雄鱔大約各占 50 %。在秋、冬季節(jié),人們捕獲黃鱔捉大留小,因此開春后仍是雌多雄少。黃鱔的繁殖,多數(shù)屬于子代與親代配對,也有與前兩代雄鱔配對。但在沒有雄鱔存在的情況下,同批黃鱔中就有少部分雌鱔逆轉為雄鱔后,再與同批雌鱔繁殖后代,這是黃鱔有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殊之處。 3 .自然產卵與孵化 性成熟的雌鱔腹部膨大呈淺橘紅色(也有灰黃色),有的親鱔有一條紅色橫線。產卵前,雌、雄鱔吐泡沫筑巢,然后將卵產于洞頂部掉下的草根上面,受精卵和泡沫起漂浮在洞口。受精卵黃色或橘黃色、半透明,卵徑(吸水后 )一般為 2 一 4 毫米。親鱔,特別是雄親鱔有護卵的習性,一般要守護到鱔苗的卵黃囊消失為止。親鱔吐泡沫作巢一般有如下作用:一是使受精卵不易被敵害發(fā)覺,保護鱔卵;二是使受精卵托浮于水面,而水面則一般溶氧高、水溫高(鱔卵孵化適宜水溫2l 一 28 ℃ ),有利于提高孵化率;三是親鱔吐的泡沫中,有對鱔卵孵化起著重要作用的物質,目前尚未認清是何種物質。 黃鱔卵從受精到孵出仔鱔,一般在 30 ℃ 左右水溫中需要 5 一 7 天, 25 ℃ 左右水溫需要 9 一 11 天。自然界中黃鱔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可達 95 %一 100 %。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