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瓜很高產(chǎn),種植的人不多,吃的人更少是嗎?為什么?
問:佛手瓜雖然高產(chǎn),但沒太多人種植,而吃的人就更少了對吧,卻是為何?農(nóng)村有種瓜長得像手,比冬瓜和南瓜好吃,能說出十幾種做法來,但竟有人嫌棄它不好吃!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guān)注【刺楸】,了解更多農(nóng)村趣聞趣事。這就是葫蘆科的佛手瓜,它高產(chǎn)不假,種的人不少,吃的人也很多,實為疏菜中的上品。之所以與佛有緣,是因其所結(jié)瓜的形狀如握起來的手,又顯得有點肥而慈祥,故而得名佛手瓜。在各地農(nóng)村,佛手瓜的別稱多得是,常見的有葵瓜、合掌瓜、洋絲瓜、茄瓜、牙瓜、土爾瓜、虎耳瓜、捧瓜、甜瓜。
一、佛手瓜高產(chǎn)佛手瓜是出了名的高產(chǎn),只要給夠足夠的空間,一株佛手瓜的藤蔓就能鋪展開兩百多平方米甚至更寬,輕輕松松結(jié)500個瓜果,所以只消種上一株,全家都不愁沒菜吃。在一些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喜歡栽種佛手瓜,多栽在房前屋后離家近的空地,再搭上架子。
刺楸家那株佛手瓜栽種了近十年,結(jié)的瓜多得讓人懷疑人生,每年起碼能收近兩千斤,送人都沒人要,不知如何處理,吃不完的最后只好煮熟來喂豬喂雞,這樣的糧食豬和土雞也很受歡迎。
二、南北方種植有差異「櫻桃好吃樹難栽」,栽種佛手瓜好也非易事,南北兩地也存在不同。在南方,佛手瓜是多年的植物,而到了北方卻似乎成了一年生植物,這主要是佛手瓜不耐凍,到了寒冬臘月會被凍死甚至爛根。當然,南方栽種佛手瓜也馬虎不得,特別是會打霜下雪的地區(qū),若不想只種一年就被凍死,則應(yīng)在入冬天氣降溫之前及時用厚厚的枯草蓋住蔸部。
三、佛手瓜是綠色蔬菜佛手瓜營養(yǎng)豐富,病蟲害較少而不用打農(nóng)藥,肥料也不必施得太多,栽種后也不用投入太多精力去管理,因此是原生態(tài)綠色蔬菜。嫩的瓜脆甜,可以切絲炒肉絲,切片炒肉片或臘肉,而老的則可以紅燒豬肉、雞鴨。它藤莖上的嫩葉子超好吃,在刺楸這里叫做龍須菜,特別脆嫩。
除了果實和嫩葉可食外,佛手瓜的根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冬天挖開蔸部后就會有意外的驚喜,其蔸部有塊狀根,就像山藥一樣,多的時候可把土撐開。但并非所有佛手瓜都有,得那種已栽種兩三年后的才有。塊狀根比瓜好吃,既有土豆味,又有板栗味,比較適合用來燒排骨。由于佛手瓜賣不起價,所以一些農(nóng)民專門種根來賣,貴的時候每斤可賣十幾二十多,便宜的時候每斤也能賣三五塊。
四、不喜歡吃的原因佛手瓜雖是綠色有機蔬菜,但有一部分人卻不喜歡吃,刺楸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不好打整。覺得外面的皮厚且粗糙,有時還扎手。嫩的佛手瓜可不削皮,而老的皮很厚,肉里有像網(wǎng)一樣的絲,烹飪前必須削皮,又因為其表面有縱溝,不僅很難把皮削掉,削完后手上會沾上一層像502的一樣的東西。
2、有粘液。佛手瓜削皮后有不少粘液,粘在手上很難洗。如果再聞聞那個味,估計就會有人吃不下了。其實,佛手瓜冒出來的粘液比山藥還好處理些,削皮也有技巧,可把手先沾水打濕,或把瓜放水里過一道,如此一來就不會粘手了。
3、偏甜。佛手瓜有點偏甜,沒有瓜香味,有人不喜歡這個口味。
4、廚藝不行。認為佛手瓜不好吃的,估計要么不會做,要么沒吃過那些做得好的菜品。比如前面提到的塊狀根估計有些人都沒聽說過,尤其是在一年一種的地區(qū)。刺楸就介紹幾個簡單的吃法吧:(1)選擇皮有點發(fā)黃或泛白的老佛手瓜,去皮后切成塊,而后煮熟把水箅干,最后放豆瓣醬回鍋炒一道,非常下飯。(2)去皮后切塊煮白水,再打個蘸水就是道美食了。(3)佛手瓜切成絲,而后淘洗瀝干裝盆,上面鋪上蔥絲、姜絲、花椒、干辣椒塊,燒七八成熱的油往上面一澆,最后來點醋、鹽巴和味精一攪拌,哪味道爽慘了。
5、傳言致癌。刺楸曾聽不少人說過,吃多了可能會致癌或引發(fā)舊病,尤其是瓜里的種子最好不要吃。正是有不確定的傳言,讓一人有所顧慮,害得有些人不太敢吃它了。其實,類似的還有不少,比如紅鳳菜、蕨菜都曾有類似的傳言,可大家照樣吃。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nóng)村高產(chǎn)的佛手瓜不普及的分析,要是覺得回答得還行就點個贊,并順便關(guān)注一下吧,謝謝。佛手瓜又叫合掌瓜,菜肴梨等,因為它長得就像一個梨一樣。佛手瓜在我們這個蔬菜之鄉(xiāng)的栽培面積非常小,近乎于無,主要是房前屋后栽培的多,大棚內(nèi)很少有人去栽培佛手瓜。這是為什么呢?第一,品種的原因佛手瓜有兩個品種,一個是綠皮佛手瓜,另一個是白皮佛手瓜。
綠皮佛手瓜生長勢很強,蔓粗而長,分枝多結(jié)果多,豐產(chǎn)性強,瓜形大而且有剛刺,瓜皮綠或深綠。也正是因為它的剛刺而限制了人們的購買欲。
你說誰愿意去買個帶刺的瓜來吃呢?處理起來很麻煩,再加上佛手瓜并不光滑,有很多的褶皺,去皮量大,浪費太多,不劃算,因此購買力低。賣的少,那種的就少了。
白皮佛手瓜生長勢弱,蔓細而短,結(jié)瓜少,瓜性較圓而小,光滑無刺,味道不咋滴。也正是因為它瓜形小,味不好,從而導致銷量下滑,那種植的就不會多。
第二,占地面積太大佛手瓜的生長期太長,斷霜播種,下霜而枯,根深葉茂,一棵佛手瓜能占地達到30多平方米,一畝地才栽20來棵。
你想,大棚里栽20來棵佛手瓜,價又不好,誰愿意出這個力?因此大多數(shù)都是在房前屋后栽下一棵就足夠了,而且還是寬敞的地方,否則秧子到處爬,鄰居也不樂意。
再說了,佛手瓜得搭架,而且還得搭大架,得3x4或6x6米,架高2–2.3米,須得搭牢,否則不結(jié)瓜或壓塌棚架。誰愛費這個勁?又不是什么太好吃的東西哈。
第三,種子不好保存佛手瓜的種子沒有堅硬的種皮保護,離開瓜后就不能發(fā)芽。因此,佛手瓜的種瓜得整個瓜保存在缸里面或沙藏于溫暖之處,四周覆蓋媒灰,上面再用稻草等保暖防寒過冬,一旦受凍就甭想出芽。
像我們這個地方,冬天寒冷,為了保存?zhèn)€瓜種還得出這些力,去TM滴,什么好吃的東西哈。
第四,佛手瓜怕熱佛手瓜本來就不是國產(chǎn)貨,是外來物種,原產(chǎn)于墨西哥,在浙江西部和臺州地區(qū)栽培較多,遇霜即枯,夏季高溫熱害重,得搭遮陽網(wǎng)遮陰或者是早晚葉面噴水,保持地面濕潤降溫,否則開花結(jié)果不良。誰還樂意栽培呢?
總起來說,佛手瓜價格并不是太好,再加上如此多的麻煩管理,也不是很好吃,就像個筍一樣,沒有什么特色味道,僅是脆嫩,炒食或腌咸菜吃,并不像黃瓜似的可以生熟皆可,銷量大,因此栽培的并不是很多。至于說吃的人少或多,我不太清楚,但我卻很少吃,飯店中也少有佛手瓜的特色菜。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quán)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