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棚室濕度的方法有哪些?
1.選用無滴膜。選用無滴膜可以減少薄膜表面的聚水量,并有利于透光、增溫;對普通薄膜表面噴涂除滴劑,或定期向薄膜表面噴撒奶粉、豆粉等,也可以減少薄膜表面的聚水量。
2.覆蓋地膜。覆蓋地膜可使地溫升高。同時,因地膜不透氣,可以減少地面水蒸發(fā)和灌水次數(shù),從而達到降低棚內空氣濕度的目的。
3.起壟栽培。高壟表面積大,白天接受光照多,從空氣中吸收的熱量也多,因而升溫快,土壤水分蒸發(fā)快,濕度不易偏高。
4.合理澆水。冬季棚菜澆水,要做到“五澆五不澆”,即澆晴不澆陰、澆前不澆后、澆小不澆大、澆溫不澆涼、澆暗不澆明。同時,要大力推廣滴灌、膜下灌等灌水新技術。
5.改進施藥方法。冬季防治棚室蔬菜病蟲害,要盡量采用煙霧法或粉塵法施藥;如果采用噴霧法施藥,要適當減少防治次數(shù)和噴液量,防止棚內濕度過高。
6.通風排濕。通風是塑料大棚最基本的除濕方法。
7.中耕松土。地面澆水后,要及時中耕壟溝和壟背,切斷毛細管,阻止土壤下層水分向表層土中移動。
8.人工吸濕。王玉堂
采取哪些措施來提高大棚蔬菜產(chǎn)量?
大棚栽培蔬菜,以其造價低、經(jīng)濟效益高,并有為市場提供夏菜冬吃、冬菜夏吃等優(yōu)勢,是農(nóng)民增收的首選的種植方式,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推廣。為了進一步增加經(jīng)濟效益,提高產(chǎn)量,應采取以下措施。 1、園土消毒:大棚蔬菜由于連作次數(shù)多,一般來說,病害較為嚴重,用化學藥劑進行園土消毒,可有效殺滅靠土壤傳播病害的病菌,降低發(fā)病率。一般在整地前用40%五氯硝基苯(低毒),按每平方米菜地用藥8~10克,對水3公斤,摻干土6公斤左右,制成毒土撒到地里;也可采用75%的百菌清,每平方米用藥10克(頭茬種植可減量一半),加細土10~20倍,拌勻撒于地面,深翻入土;也可選用50%的多菌靈,每平方米10克;或58%的瑞毒錳鋅,每平方米10克進行滅菌。2、嫁接:在棚內連作西瓜、黃瓜,若用黑籽南瓜或南砧一號進行嫁接,可防治瓜類枯萎病的發(fā)生,使瓜類延長生育期,結瓜多,產(chǎn)量一般可增產(chǎn)30%以上。3、蓋無滴膜:采用聚氯乙烯無滴膜具有無滴、長壽、保溫、防裂、防塵、防輻射等特點。無滴膜透光率一般保持在90%左右,同樣厚度的無滴膜比普通膜平均提高棚室溫度5℃左右,使用壽命可延長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4、雙層保溫:即在棚室內加扣小拱棚或平鋪地膜,可達到良好的保溫效果。據(jù)試驗, 在大棚內加蓋地膜,能提高2℃左右的地溫,并減輕大棚內濕度;在大棚內加蓋小拱膜,小棚內溫度夜間也可保持在15℃以上,可保證育苗時對溫度的需求。5、改進灌水方式: 采用大棚滴灌或地膜下灌水代替?zhèn)鹘y(tǒng)的澆灌,可省工、節(jié)水、高產(chǎn),并可降低棚內相對濕度,從而抑制并減輕病害的發(fā)生。據(jù)試驗,一般可節(jié)水40%以上,相對濕度降低10%以上。6、設置反光屏:在蔬菜大棚北側弱光處設置一道反光幕,下端垂直地面,能明顯提高大棚北側的光照,并可提高地溫1.5℃~3℃,促進植株健壯生長。 7、使用生長調節(jié)劑:正確選擇和使用外源性植物激素如乙烯利、防落素等;促進果實膨大、加速成熟,提高產(chǎn)量。8、增施二氧化碳: 在棚內燃燒沼氣,既可提高棚溫,又可增補二氧化碳氣肥,使黃瓜,番茄、青椒、菜花等增產(chǎn)30%以上。有條件的地方,可將二氧化碳壓縮于氣瓶內,裝上塑料管通到棚內釋放,也可起到增產(chǎn)抗病的效果。9、嚴防氨毒:據(jù)測定,氨氣在空氣中的濃度超過5ppm,即可導致蔬菜莖葉壞死,因此在大棚內栽培蔬菜,首先應控制氮肥施用量,在使用氨肥后要及時澆水,肥料深施并覆土,注意開窗換氣,嚴防氨氣危害。 10、使用草木灰:將草木灰均勻施于地面,可提高地溫,降低土壤濕度,從而抑制病害的發(fā)生。也可在大棚間隙地帶撒施稻殼或秸稈粉,不但可減輕大棚濕度,同時也可為下茬作物培肥地力,為增加棚地有機質的含量打下基礎。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