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鵝怎么建棚養(yǎng)殖?
一、雁鵝怎么建棚養(yǎng)殖?
1:育雛舍由于雛鵝絨毛稀少,體質比較嬌嫩,調節(jié)體溫能力差,需要保溫。因此,育雛舍要溫暖、干燥、通風良好而無賊風,最好設保溫設備。鵝舍內地面應比舍外高25~30厘米,地面可用黏土鋪平打實或用沙土鋪地壓實,亦可用方磚,使地面保持干燥。
2:育肥鵝舍,鵝上市前需集中一段時間育肥,育肥舍內可設計成柵架,分單列式或雙列式兩種,也可以是其他形式。雙列式育肥棚可在鵝舍中間留出通道,兩旁各設料槽和水槽。育肥棚架離地面約70厘米以上,棚底用竹條編成,竹條間孔隙約2.5~3.0厘米,以便漏糞。
3:種鵝舍,種鵝舍內地面比舍外高10~15厘米,在種鵝舍內設產蛋間,用高60厘米竹條圍成,設2~3個小門,地面鋪上黃沙或木板,其上墊以柔軟稻草。種鵝舍外須設陸地和水面運動場
二、養(yǎng)鵝養(yǎng)殖技巧 怎么養(yǎng)鵝
1、鵝舍場地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都知道它是一種非常喜愛生活在水里的動物,所以我們在建造餓舍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周圍是否有充足的水源以供它們“玩?!薄6易詈冒样Z舍選擇在既有池塘也有充足草料的地方,這樣不僅可以給它們帶來一些食物來源,而且還能讓它們更好的活動。我建議可以把鵝舍選擇在人煙稀少,遠離城區(qū)安靜的地方。
2、建造鵝舍還要考慮到雨季排水問題,因為如果是建造在一個低洼的地方,那么雨水會讓鵝舍變得更加潮濕,不僅會讓鵝舍的衛(wèi)生變差,還會影響到它們的生長。而且在建造鵝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給它們建造小房間,分批飼養(yǎng),并且鵝舍還要有充足的通風口,不要讓里面過于陰暗。若在冬天天氣寒冷的時候還可以在地上鋪一些稻草增加熱量,以讓鵝舍變得暖和。
3、前面提到了,建造鵝舍房間的時候,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鵝進行分批飼養(yǎng),比如說雛鵝跟雛鵝待在一起,成年鵝跟成年鵝待在一起,公鵝或者母鵝也要分開飼養(yǎng)。買回來的雛鵝要讓它們在鵝舍呆三個月左右才可以轉入成年鵝里面,這段時間里,我們對雛鵝喂養(yǎng)的飼料是青菜葉或者一些草料,而且要把這些都剁碎之后再進行喂養(yǎng),喂養(yǎng)的頻率大概是一天5次左右,隨著它們體型的不斷增長,就要開始控制喂食量。
4、待天氣溫暖的時候,可以把它們趕到河邊下水,但是時間不宜太長,等到它們適應這個環(huán)境之后就把它們在放養(yǎng)周圍路邊的草地里,可以讓它們進行自由活動,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控制放養(yǎng)的時間,比如說第一次放養(yǎng)大概在一個小時左右就把它們邀回大棚內,放養(yǎng)的時間要一次一次的增加,而且我提醒,放養(yǎng)的時間不斷增加的同時放養(yǎng)的距離也要有所增加,讓它們更好的活動,以促進身體的發(fā)展。
5、隨著它們不斷長大,我們放養(yǎng)的時間也要有一定的規(guī)律了。比如說每天早晨起床就把成年的鵝按照不同的規(guī)模趕到周圍的草地里面去讓它們自行活動以及覓食,在中午的時候就在把它們趕回鵝舍里面休息,下午的時候再繼續(xù)趕到附近活動。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有遇到一些陰雨的天氣,就不要再把它們趕到外面去活動了,以防止它們感冒或者產生鵝瘟。
6、在鵝舍的時候我們每天晚上要對它們進行檢查,觀察每只鵝的生長狀況,把一些體弱多病的鵝放入一個鵝舍里面加以特別的照顧。還要觀察它們是否生病,及時做疫苗注射,如果發(fā)現有生病的鵝就要把它隔離起來,以避免傳染到其它的鵝引起鵝瘟。預防疾病還要求我們及時的對鵝舍進行清理和消毒,把它們食用過的食槽或者水槽進行高溫消毒,以減少細菌的出現,還要及時的清理鵝舍的糞便和食物殘渣,杜絕細菌滋生,讓它們沒有可乘之機。
三、商品鵝養(yǎng)殖管理技術
雛鵝的管理
1、做好育雛前的準備工作
育雛面積按每平方米10只準備,備好取暖設施、育雛網、飲水器、料槽、活動柵欄等器具,并提前一周對育雛舍及用具徹底清掃消毒;接雛前1~2天,對育雛舍進行加熱,舍溫要達到18℃以上,同時備好育雛飼料及藥品。另外在接雛途中要經常檢查雛鵝狀態(tài),防止受寒或堆集受熱,運雛要快要穩(wěn),最好在24小時內運到以便及時開水和開食。
2、雛鵝的飼養(yǎng)
0~30日齡為育雛階段,通常把雛鵝第一次飲水叫開水,第一次喂食叫開食,第一次喂青叫開青。三開時間是否適宜,直接關系到雛鵝的生長發(fā)育和成活率。雛鵝運回后開食越早越好。三開的方法是開食前應先讓雛鵝開水(俗稱潮口)。把一部分雛鵝的嘴多次按入飲水器中讓其飲水。只要有個別雛鵝到飲水器處飲水,其它雛鵝就會跟著飲水。然后把切成細絲狀的嫩青菜放在手上晃動并均勻地撒在塑料布上,或將切碎的青菜絲均勻地拌入飼料中撒在塑料布上,用手輕輕地扣打塑料布,引誘或訓練雛鵝采食。2~3天后逐步改用飼料槽喂料。雛鵝頭1~3天吃料較少,每天喂4~5次以后隨日齡增加,雛鵝的消化能力與采集量增強,喂料的次數和喂料量也相應增加。15日齡后如天氣晴暖,可以開始訓練放牧。放牧前不喂料讓雛鵝在放牧地多采集青草。開始放牧時間要短,路程要近,以后逐漸延長,或者將青草割回粉碎后飼喂。20日齡后可全天放牧,夜間再補飼1次。
3、 雛鵝的管理
加強管理是提高雛鵝成活率和增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主要的管理措施如下:
一是保溫與防濕。育雛溫度要求10日齡前,傘炕溫周圍溫度要達到28℃以上,室溫保持18℃以上;20日齡前,傘炕溫周圍溫度要達到25℃以上,室溫保持15℃以上。另外也可根據雛鵝的動態(tài)表現觀察溫度高低。溫度適宜時,雛鵝安靜無聲,吃飽后不久就睡覺,彼此雖依靠,但無扎堆現象,有時散開單個睡覺。如果溫度過低,雛鵝聚集在一角互相擠壓,叫聲頻頻,嚴重時發(fā)生扎堆,靠近熱源,不時發(fā)出尖叫聲。溫度過高時雛鵝遠離熱源,張口喘氣,行動不安,飲水頻繁,采食量減少。當雛鵝表現出溫度過高或過低的行為時,應立即調整溫度。同時用手撥動撥開雛鵝,使之散開,達到調節(jié)溫度、蒸發(fā)水氣的目的。在夜間和氣溫較低時,應經常觀察雛鵝動態(tài),防止扎堆。如果扎堆容易引起傷亡或受熱出汗而成僵鵝。潮濕對雛鵝的健康影響也很大。潮濕、低溫環(huán)境容易引起雛鵝感冒和下痢,育雛舍內相對濕度應保持60~65%。
二是密度與分群。雛鵝生長發(fā)育較快,隨著日齡的增加和體重的增大,雛鵝活動的面積也相應擴大,因此要按個體大小、體質強弱,及時調整飼養(yǎng)密度,大小分群飼養(yǎng);并增加水槽和食槽數量,防止因爭搶槽位而造成強弱差異過大。一旦發(fā)現體質瘦弱、行動遲緩、食欲不振、糞便異常的雛鵝應及時挑出隔離飼養(yǎng)。
中鵝的飼養(yǎng)管理
中鵝指30~70日齡的仔鵝。該階段是長骨骼、長肌肉和長羽毛等最快的時期。這個時期主要以放牧為主。
雛鵝一般在30日齡左右即可進行放牧,但此時雛鵝的羽毛尚未長成,怕冷、怕雨、怕露水、怕暴曬。因此放牧時應選擇晴朗、溫暖的天氣,露水蒸發(fā)后再放牧。每天約放牧4~6小時。放牧地宜近不宜遠。放牧時間隨日齡增加而逐漸延長。結合放牧夜晚補給一些精飼料,單設一些貝殼或石粒槽供鵝自由采食,增強其消化功能。
40日齡后腹部羽毛已長齊,可進行全天放牧飼養(yǎng),如果草質好晚上不用補料。在放牧地靠近水源附近,可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搭架臨時性鵝棚,供鵝群休息,防止暴曬雨淋。一般250~300只仔鵝為一群。如牧地較開闊草源豐盛,水源良好,可組成1000只一群,草料豐盛處,鵝群應趕得攏些;草料欠豐盛處就應趕得散些,使之充分自由覓食。每天力爭吃到4~5個飽,鵝群每吃一個飽后便會自動停止采食,此時應及時讓仔鵝飲足水。
中鵝飼養(yǎng)到70~80日齡左右,體重達到上市標準的可上市出售。那些發(fā)育落后瘦弱過小的鵝只則需進行短期育肥。
仔鵝育肥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是放牧育肥:農作物收割后白天將鵝群趕玉米地或豆地中,采集遺穗、遺粒及草籽,晚上再喂1~2次精料,并給以充足清潔的飲水。經過15~20天放牧育肥,體重可達到出售標準。
二是圈養(yǎng)育肥:用高粱秸或葵花秸稈圍成小欄,每欄養(yǎng)十幾只,欄高60厘米,鵝在欄內能站立但不能昂頭鳴叫。飼槽和飲水器放在欄外,鵝可以伸出頭來采食飲水。喂以粉碎的全株玉米、糠麩等飼料,白天喂3次晚上喂1次,并給以充足清潔的飲水。經15~20天催肥體重增加30~40%即可出售。
商品鵝的防疫滅病措施
首先要加強日常的飼養(yǎng)管理工作、搞好清潔衛(wèi)生和場所、用具消毒,這是預防疫病的重要措施。另外要作好防疫工作,實行規(guī)范化免疫程序,提高鵝群免疫力。
商品鵝飼養(yǎng)建議采用以下免疫程序:
免疫種鵝所產后代7~8日齡鵝雛,皮下注射用鵝血清制作的抗小鵝瘟高免血清0.5ml/只;
12~15日齡鵝雛肌注小鵝瘟疫苗,預防鵝雛后期感染小鵝瘟病毒;
10~15日鵝雛齡皮下或肌注副粘+鵝流感二聯(lián)油苗0.5ml/只。
未免疫種鵝或免疫后期種鵝所產后代出殼48小時以內鵝雛皮下注射用鵝血清制作的抗小鵝瘟高免血清0.5ml/只,其它免疫程序與免疫種鵝所產后代相同。
只有對商品鵝分階段的科學飼養(yǎng)管理,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