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養(yǎng)殖藍馬雞的(藍馬雞養(yǎng)殖基地在哪有)
1. 藍馬雞養(yǎng)殖基地在哪有
大熊貓,華南虎,白鱀豚。
1.大熊貓;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
2.麋鹿;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野生的麋鹿雖然絕滅了,但是通過放養(yǎng),最終在我國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種群。
3.荒漠貓;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荒漠貓是我國特產動物,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qū),能大量消滅鼠類,有益于農、林、牧業(yè),可作為觀賞動物。國內及世界動物園中,唯西寧動物園展出8只。
4.川金絲猴;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川金絲猴的飼養(yǎng)始于1956年北京動物園。最新統(tǒng)計結果,全國超過36個飼養(yǎng)機構飼養(yǎng)過川金絲猴,現(xiàn)存活超過213只。
5.秦嶺羚牛;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F(xiàn)如今分布在秦嶺山中的秦嶺亞種是四個亞種中體型最大的,其通體白色間泛著金黃,長相最為威武,美麗,而且,數(shù)量也最為稀少,在世量不足5000頭。
6.華南虎;是我國特有的虎亞種,以草食性動物野豬、鹿、狍等為食,是我國的十大瀕危動物之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紅色物種名錄極度瀕危,在野外已滅絕。
7.臺灣云豹;我國臺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也是臺灣島上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之一。經過臺灣學者十三年來的研究,于2013年4月宣布臺灣云豹可能已經滅絕。
8.白頭葉猴;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頭葉猴平均壽命25歲。分布狹窄,數(shù)量稀少,現(xiàn)僅存數(shù)百只,是全球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被公認為世界最稀有的猴類。
9.朱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曾廣泛分布于我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由于環(huán)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至20世紀80年代僅我國陜西省南部的漢中市洋縣秦嶺南麓僅有7只野生種群,后經人工繁殖,種群數(shù)量已達到2000多只(2014年),其中野外種群數(shù)量突破1500多只,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經從陜西南部擴大到河南、浙江等地。
10.褐馬雞;是我國特產珍稀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87年調查野生種群僅有數(shù)百只,根據(jù)2009年文獻報道,中國現(xiàn)存的野生褐馬雞數(shù)量在17900左右。
11.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鱷魚,俗稱豬婆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國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xù)下去,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qū)和人工養(yǎng)殖場。
12.白鱀豚;僅產于我國長江中下流域,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20世紀80年代由于種種原因,白鱀豚種群數(shù)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
13.中華鱘;中華鱘生命周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具有很高的科研、藥用和觀賞價值。
2. 藍馬雞可以人工飼養(yǎng)嗎
1.賀蘭山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寧夏首府銀川市近郊,是國內離省會城市最近的國家森林公園。公園內有賀蘭山博物館、三清觀、櫻桃谷、賀蘭山闕等景點。如果留宿于景區(qū) ,不僅能觀賞到賀蘭山迷人的夜色和日出,而且能看到奔跑的馬鹿、跳躍的巖羊、嬉戲的藍馬雞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
2.西夏王陵:西夏王陵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被世人譽為“神秘的奇跡”、“東方金字塔”。 西夏陵規(guī)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都是獨立完整的建筑群體,坐北向南,呈縱長方形,規(guī)模同明十三陵相當。
3.西部影視城: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影視城被當?shù)厝朔Q為鎮(zhèn)北堡,過去只是一個邊防要塞,在此攝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獲得國際、國內影視大獎之多,皆為中國各地影視城之冠,故被譽為“中國一絕”。現(xiàn)在這里已成為中國西部題材和古代題材的電影電視最佳外景基地。
4.銀川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寧夏銀川市興慶區(qū)掌政鎮(zhèn)境內,距銀川市區(qū)約10公里,距離黃河約3公里。這里是黃河流域、西部地區(qū)第一家國家濕地公園,景區(qū)集黃土高原、黃河、湖泊、蘆葦、濕地等景觀于一身。當你來到這里游玩后會有一種感覺,這里不像是大西北,更像是在江南的某處,銀川不愧是塞上江南。濕地公園可以分南北兩部分,幾乎所有的人工景點和娛樂項目都在公園的北部,公園的南部是非常自然狀態(tài)的生態(tài)保護區(qū)。
5.銀川南關清真大寺:銀川南關清真大寺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南關,是一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筑,重建于1981年,是銀川市回族群眾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場所。南關清真大寺在貫徹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對外友好交流等方面,發(fā)揮了它獨特的作用。
6.海寶塔寺:海寶塔又稱赫寶塔、黑寶塔。因其與銀川市西的承天寺塔遙遙相對,又俗稱北塔。海寶塔與市內承天寺塔遙查呼應,是寧夏八景之一,素有“古塔凌霄”之譽。海寶塔塔身坐落在寬敞的方形六基上,連同臺基總共十一級,通高54米,塔身呈正方形,四面中間又各突出一脊梁,呈“亞”字形,為中國十六名塔之一。
7.黃沙古渡:黃沙古渡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濕地公園、中國最佳生態(tài)休閑旅游勝地、明清寧夏八景之一。景區(qū)位于銀川市興慶區(qū)月牙湖,距銀川市52公里,距銀川河東機場38公里,距銀川火車站66公里。景區(qū)規(guī)劃面積32.3平方公里,整個景區(qū)由六大景點構成,分別是功能服務區(qū)、黃河濕地公園、望娘亭、觀日臺、古渡口、月牙湖。景區(qū)內的大漠風光、自然濕地、黃河古韻、黃沙擁長河的塞外奇景,是原生態(tài)自助游的好去處。
3. 藍馬雞養(yǎng)殖繁育中心
第一類保護鳥類
(我國特產、稀有或瀕于絕滅的種類)
角鸊鷉新疆、東北、華北,在長江下游越冬
短尾信天翁沿海各省,在臺灣及附近島嶼繁殖
斑嘴鵜鶘沿海各省及云南、山西、新疆等
鰹鳥上海、我國臺灣省及海南島越冬,西沙群島繁殖
白腹軍艦鳥廣東沿海島嶼
白鸛新疆西部、內蒙東北部、東北、長江下游等地
黑鸛在東北、西北各地繁殖,長江以南越冬
朱鹮現(xiàn)僅發(fā)現(xiàn)于陜西洋縣
彩鹮浙江、廣東沿海島嶼
白鹮東北北部繁殖,廣東、福建等地越冬
黑鹮云南南部
中華秋沙鴨東北、華中及貴州、福建、廣東
冠麻鴨東北、河北承德
白肩雕新疆天山、青海青海湖、長江中下游
白尾海雕繁殖于東北及長江下游,南方沿海越冬
虎頭海雕遼寧旅順、營口及河北
游隼東北北部、華北、長江以南、新疆
斑尾榛雞甘肅、青海、四川部分地區(qū)
藏馬雞我國西部和橫斷山脈地區(qū)
褐馬雞青海、甘肅、河北、山西等部分地區(qū)
棕尾虹雉西藏局部地區(qū)
綠尾虹雉四川、青海、甘肅部分地區(qū)
白尾梢虹雉西藏東南部、云南西北和西部
藍鷴臺灣
白頸長尾雉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廣東 黑頸長尾雉云南西部及南部山地
黑長尾雉臺灣
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部分地區(qū)
灰腹角雉西藏東南部
黃腹角雉福建、廣西、浙江、江西
黑頭角雉西藏西南部
赤頸鶴云南南部
丹頂鶴繁殖于黑龍江、吉林,長江下游越冬
白鶴在江西鄱陽湖等地越冬
白頭鶴東北、西北及河北繁殖,在長江下游越冬
黑頸鶴青海、四川、云南、貴州、西藏
白枕鶴東北地區(qū)繁殖,在江西、江蘇、安徽越冬
棕頸犀鳥云南西雙版納
冠斑犀鳥云南、廣西南部
雙角犀鳥云南西雙版納
白喉犀鳥云南西雙版納
第二類保護鳥類
現(xiàn)狀:數(shù)量稀少,分布地區(qū)狹窄,有滅絕危險的鳥類
白琵鷺北方各地夏候鳥,在華東、廣東越冬 鴛鴦在內蒙古、東北北部繁殖,長江以南越冬 白額雁東北、新疆、西藏、華中、臺灣 紅胸黑> 天鵝新疆、東北、河北、江西、廣東、臺灣等地
瘤鴨福建福州 猛禽(包括國內隼形目、鸮形目所有種)
黑琴雞黑龍江、新疆西部和北部、河北北部 松雞東北北部、河北東陵、新疆北部
花尾榛雞東北北部和中部 白腹錦雞四川西部、貴州西部、云南大部
紅腹錦雞西南地區(qū)
藍馬雞僅產于祁連山地區(qū)
血雉青海、甘肅、陜西、云南、西藏
鷴雉南方各省
綠孔雀云南西南部和南部
孔雀雉云南西南部和南部、海南島
勺雞華東、西南、西北、河北等部分地區(qū)
白冠長尾雉華中、華北、西南各地山區(qū)
高山雪雞新疆、甘肅、青海部分地區(qū)
紅胸角雉西藏南部及喜馬拉雅山脈
紅腹角雉西藏、云南、廣西、四川、陜西、湖南、湖北
蓑羽鶴東北、青海、西藏、內蒙東部
灰鶴繁殖于新疆、東北,越冬于四川、華東、華南
大鴇夏季在東北西部。冬天遷往華北、江西等地
小鴇新疆部分地區(qū)
小杓鷸我國東部
小青腳鷸上海、福建、中國臺北、廣東沿海地帶
棕頭鷗新疆、青海、西藏、甘肅、山西、河北等
遺鷗甘肅
鸚鵡云南、廣西、四川等地
藍翅八色鶇河南、安徽、福建、廣西、云南
4. 藍馬雞可以養(yǎng)殖嗎
1:大熊貓
大熊貓是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現(xiàn)僅分布于中國四川、陜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
2
仰鼻藍面:金絲猴
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分布于四川、陜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金絲猴剛被命名時,因其仰鼻金發(fā),使動物學家愛德華先生聯(lián)想起歐洲十字軍司令的翹鼻金發(fā)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用這個美人之名命名了金絲猴—— Rhinpitheius roxellanae 。
3
長江奇獸:白鰭豚
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全球豚類有70多種,淡水僅5種,中國僅此一種淡水鯨,分布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白鰭豚體態(tài)嬌美、皮膚滑膩、長吻似劍、身呈紡錘。眼小如豆、耳小像針,上下頜密布小牙130多顆,頭頂左上方有一圓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換一次氣,雖然視聽能力欠佳,但其聲納系統(tǒng)發(fā)對超聲波的回聲定位能力可使它與在十幾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聯(lián)系。
4
中華之魂:華南虎
華南虎的英文為“中國虎”,是我國特有亞種,原為中國分布最廣、數(shù)量最多、體型較小,但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全球的虎僅有一種,均產于亞洲,上個世紀尚有8個亞種:孟加拉虎、東北虎、爪哇虎、華南虎、里海虎、巴厘虎、蘇門達臘虎,但后三個亞種相繼滅絕,中國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屬于哪個亞種)是在20世紀初滅絕的。
5
東方之珠:朱鹮
要問中國最珍稀的鳥是什么,那朱鹮應當名列前茅。這種被動物學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它們原是東亞地區(qū)的特產鳥類,僅在中國、朝鮮、日本及俄羅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蹤影。難道朱鹮真的消失了嗎?七十年代后期,中國鳥類學家開始尋找朱鹮,1981年終于在陜西洋縣姚家溝發(fā)現(xiàn)2窩共7只朱鹮,轟動了世界。
6
堪稱國鳥:褐馬雞
褐馬雞是一種產于中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臺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因耳部由兩個雪白的耳羽,好似長角,或有人稱之為角雞或耳雞。尾羽上翹后,披散垂下,如同馬尾,故名馬雞,馬雞屬共有4種,均產于中國,既藏馬雞、白馬雞、藍馬雞和褐馬雞。許多動物學家建議,應把褐馬雞定為中國國鳥。目前,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皮書“瀕?!奔?,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7
孑遺物種:揚子鱷
揚子鱷是中國唯一的鱷種。全球鱷魚共有25種,中國只有灣鱷和揚子鱷。但是作為體型最大的鱷(10米長),灣鱷早已在幾百年前滅絕了,而揚子鱷現(xiàn)為我國特有,也是從遠古北方僅存的唯一分布在溫帶的孑遺種類。
8
高原神鳥:黑頸鶴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爾瓦爾斯基于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fā)現(xiàn)的。黑頸鶴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遷至云貴越冬,少數(shù)還飛越喜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
9
雪域喋血:藏羚羊
藏羚羊,近年極受世人矚目,主要原因是由于1980年以來西方時裝界對“藏羚絨披肩”即“沙圖什”的消費需求而刺激了偷獵者的謀財害命,另外,一些采金者也在對其肆意殺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極限的高寒地區(qū)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萬只的速度減少。為打擊盜獵,這幾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盜獵力量林業(yè)公安一直在為保衛(wèi)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而戰(zhàn)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牦牛隊”,他們已經有兩位英雄為此獻身。
10
失而復得:四不象
“四不象”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濕地鹿類,曾于1900年在中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于歐洲,經過一個世紀的養(yǎng)護,種群才得以恢復。麋鹿是濕地動物,由于對濕地生境的適應,而形成特殊的形態(tài),即所謂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麋鹿,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5. 甘肅省藍馬雞養(yǎng)殖基地
野驢,野牦牛,巖羊,盤羊,黃羊,白鼬,藍馬雞,雪豹等。
6. 藍馬雞是國家?guī)准壉Wo動物
家公雞沒有保護等級,野公雞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野雞又名雉雞、七彩錦雞、山雞等,集肉用、觀賞和藥用于一身的名貴野味珍禽。
在我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雞形目分為稚科和松雞科,松雞科中細嘴松雞、斑尾榛雞是一級保護動物。斑尾榛雞、黑琴雞、柳雷雞、巖雷雞、鐮翅雞、花尾榛雞是二級。雉科中:雉鶉、四川山鷓鴣、海南山鷓鴣、黑頭角雉、紅胸角雉、灰腹角雉、黃腹角雉、虹雉(所有種)、褐馬雞、藍鷴、黑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黑長尾雉、孔雀雉、綠孔雀是一級保護動物。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藍馬雞、黑鷴、白鷴、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是二級。一般平時我們所見的比較多的野雞品種是錦雞,屬于二級保護動物。
7. 我國珍貴的野生動物藍馬雞主要分布在哪個地區(qū)
賀蘭山自然保護區(qū),以干旱風沙區(qū)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及珍稀動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石嘴山、平羅、賀蘭、銀川、永寧等市縣,面積15萬公頃。中溫帶半干旱-干旱地區(qū)山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典型代表。高等植物有65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沙冬青等6種;陸棲脊椎動物有13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林麝、藍馬雞等16種。1982年經自治區(qū)政府批準建立,1988年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8. 藍馬雞簡介
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且存在歷史悠久,也是我們日常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不過雞的品種真的是非常多,日常我們見的無非也就是一些土雞、肉雞或則會野雞。今天帶大家來看看下面幾個稀有雞品種!
1、龍鱗雞:顧名思義,就是這個品種的雞品種羽毛像龍鱗一樣漂亮,不像其他雞品種是和雞身貼服的,這個雞的羽毛有點外翻。這個雞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品種了,現(xiàn)存數(shù)量非常少,主要用于觀賞!現(xiàn)有關單位正在做保種和繁殖工作。
2:長尾雞,顧名思義就是尾巴很長,該品種是日本人工雜交的,尾巴最長可以達到6--7米,是世界上羽毛最長的鳥類,主要用于觀賞。
3:藏馬雞,羽色介于白馬雞和藍馬雞之間,生活在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和亞高山,外觀看起來更像鳥,不過飛的速度很慢,不能遠距離飛翔。
4,石雞,體長27-37厘米,體重440-580克,個體跟鵪鶉差不多。主要生活在低山丘陵地帶的巖石坡和沙石坡上。怎么感覺都是一只鳥,好小啊....
5:天山雪雞,生活在青海,西藏,青海,四川等地,雞的體型較小,體長60厘米左右,性成熟的公雞基本在3斤左右。
6:梵天雞,看了那么多小體型的雞,最后給大家看看世界上最大的雞,梵天雞,又稱婆羅門雞,別看雞很大,但是肉質真的好,很細嫩,蛋白質含量也高,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甚至有人把他當做寵物進行飼養(yǎng),看到這里你有沒有想要養(yǎng)一只來當寵物呢?帶出去一定相當吸引眼球。
9. 藍馬雞分布在哪
中國南方常見的鳥的種類,數(shù)量分布情況和生活特征
如果是用數(shù)據(jù)表格列出來就最好了
最多的前幾種鳥的數(shù)據(jù)和資料就可以了中國南方常見的鳥的種類,數(shù)量分布情況和生活特征
如果是用數(shù)據(jù)表格列出來就最好了
最多的前幾種鳥的數(shù)據(jù)和資料就可以了
一) 寒溫帶針葉林動物群
包括東北北部(大、小興安嶺北部)和新疆最北部(阿爾泰山區(qū)),均屬泰加林南部的邊緣地區(qū),是我國木材及重要毛皮獸產區(qū)。獸類中有蹄類眾多,駝鹿、馬鹿和野豬為優(yōu)勢種,食肉類中黃鼬、香鼬、艾虎、棕熊、狐、水獺等較普遍,松鼠、花鼠、林姬鼠為小型獸類的優(yōu)勢種及常見種,后兩種對紅松更新有嚴重危害,解放后我國動物學工作者在控制其為害方面取得顯著成就。鳥類中以榛雞、斑翅山鶉和雉較為繁盛,是主要狩獵對象。此外星鴉、渡鴉、黑啄木鳥、三趾啄木鳥等均為本區(qū)常見的有代表性種類。變溫脊椎動物稀少。
(二) 溫帶森林-森林草原動物群
從東北針葉林帶以南至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溫帶季風地區(qū)。林相以溫帶落葉林闊葉林以及針闊混交林為主,限存于山地。在東北東南部山地以野豬及馬鹿較為常見,此外有多種小型食肉獸。嚙齒動物以松鼠、林姬鼠、棕背鼠、紅背鼠等數(shù)量占優(yōu)勢,沼澤區(qū)則主要為黑線姬鼠和東方田鼠。華北山林地區(qū)優(yōu)勢動物群大致與東北溫帶林區(qū)種類相似,但典型森林嚙齒類紅背鼠與棕背鼠已罕見,并出現(xiàn)了一些與南方共有的種類(如巖松鼠、社鼠)。本地區(qū)農田主要害鼠是小家鼠、黑線姬鼠和背紋倉鼠。
本區(qū)森林鳥類中的優(yōu)勢種與常見種為大山雀、沼澤山雀、紅尾伯勞以及雉等。農田區(qū)則為麻雀、家燕、金腰燕以及在高大建筑物群聚的雨燕。
爬行類中以虎斑游蛇、火赤鏈、蝮蛇、麻晰、草晰及壁虎等較為常見,兩棲類的大蟾蜍、中國林蛙、黑斑蛙、金線蛙和狹口蛙為優(yōu)勢種及常見種。
(三) 熱帶森林-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
熱帶森林分布于云南、廣西、廣東和海南島、福建南部和臺灣,目前原始森林區(qū)不多,大多形成次生林灌、芒草坡和農田。有關本區(qū)鳥獸數(shù)量分布情況還有待于深入調查。
在灌叢農田區(qū)的野豬、獼猴和麂類等為較常見的大型獸類,主要農田害鼠為黃毛鼠、黃胸鼠、反齒鼠、青毛鼠、社鼠和褐家鼠。鳥類中的麻雀、山麻雀、斑文鳥、白腰文鳥、八哥、各種畫眉和鵯、棕背伯勞、多種太陽鳥等最為常見。兩棲和爬行類中和樹蛙、蛤蚧、鼠蛇等南方種類占優(yōu)勢。
(四) 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
云南、廣西、廣東和福建北部及秦嶺淮河一線之間的廣闊地區(qū)。農業(yè)開發(fā)歷史較為悠久,原始林型稀少。赤腹松鼠、長吻松鼠和巖松鼠等為小型的林間獸類優(yōu)勢種,林間常見有蹄類為小麂、毛冠鹿、野豬和林麝,華南兔亦較為習見。食肉獸中的優(yōu)勢種和常見種主要是黃鼬、鼬獾、豹貓、果子貍、大靈貓、小靈貓和青鼬等。在廣大農耕地區(qū)以黑線姬鼠、黃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為主。
鳥類以麻雀、金腰燕、棕頭鴉雀、黃臀鵯、綠鸚嘴鵯、珠頸斑鳩、山斑鳩、畫眉、噪眉和大山雀等較為常見。兩棲類及爬行類中的澤蛙、姬蛙、樹蛙、虎紋蛙、湍蛙、東方蠑螈、肥螈以及草游蛇、水赤鏈蛇、眼鏡蛇、竹葉青、石龍子、鱉、烏龜?shù)容^為普遍。
(五) 溫帶草原動物群
內蒙古東部草原地帶。動物組成比較簡單,獸類中以食草嚙齒類(田鼠、黃鼠、旱獺、鼠兔和鼢鼠)特別繁盛,有蹄類以黃羊為代表。鳥類中的優(yōu)勢種及常見種為云雀、角百靈、蒙古百靈、蘆鶯、黑眉葦鶯、鳳頭麥雞、灰頭麥雞、毛腿沙雞、大鴇等。爬行類以眼斑麻晰、白條錦蛇、黃脊游蛇和蝮蛇較為習見。兩棲類中的花背蟾蜍、中國林蛙為本區(qū)常見代表。
(六) 溫帶荒漠、半荒漠動物群
自內蒙古西部至新疆的荒漠、半荒漠帶,包括青藏高原的柴達木盆地和境內各個山的山麓地帶。獸類中以沙鼠和跳鼠兩個類群為絕對優(yōu)勢種類,此外常見種類為黃鼠、野兔及鵝喉羚。在偏僻地區(qū)可偶見小群野驢。鳥類中最常見的是角百靈和鳳頭百靈。爬行類中以各種沙蜥和麻蜥占絕對優(yōu)勢,在部分地區(qū)的沙蟒(Eayx miliaris)、花條蛇(Psammophis lineolatus)和蝮蛇額度較高。兩棲類很少。
綠洲區(qū)的胡楊林灌叢和住家附近以麻雀、黑胸麻雀、紫翅椋鳥、巨嘴沙雀、紅尾伯勞、巖鴿和多種斑鳩的數(shù)量最多。
(七)高地森林草原-草原、寒漠動物群
青藏高原及其毗連的高山。森林草原獸類中的白唇鹿、馬鹿、馬麝等為常見的大型有蹄類,嚙齒類以高原兔、喜馬拉雅旱獺、長尾倉鼠、松田鼠、根田鼠和鼠兔為主,食肉獸以狼、狐、猞猁、石貂、馬熊和艾鼬等為主。鳥類中的藏馬雞、藍馬雞、高原山鶉、雪鶉、虹雉、雉鶉等都為本區(qū)典型代表。爬行類有雪山蝮,兩棲類的倭蛙、高山蛙、西藏蟾蜍、短齒蟾和山溪鯢等均為本區(qū)數(shù)量占優(yōu)勢的種類。
高山草原、寒漠鳥類以褐背地鴉、棕頸雪雀及其他幾種雪雀、紅嘴山鴉、黃嘴山鴉、巖鴿、禿鷲等為常見代表。爬行類的西藏沙蜥以及前述的兩棲類均較普遍。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