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殼魚養(yǎng)殖效益(筍殼魚養(yǎng)殖方法及其溫度)
1. 筍殼魚養(yǎng)殖方法及其溫度
可以。
筍殼魚主要的分布地區(qū)就是東南亞以及澳洲。
除了生活在野外的筍殼魚之外,它們也可以生活在人工養(yǎng)殖的條件下。
當養(yǎng)殖者養(yǎng)殖它們的時候,一般都是大范圍進行的,會用到一個比較大的養(yǎng)殖池,然后放置很多魚苗在里面,此時水深、水溫都比較容易控制。
因此,一般來說不會將它們放在魚缸里養(yǎng)殖。
若是一定要將它們放魚缸里,則需要準備一個大一些的魚缸。
2. 筍殼魚的暫養(yǎng)規(guī)則
筍殼魚養(yǎng)殖方法如下:
1、池塘條件
養(yǎng)殖筍殼魚首先就是需要做好池塘的準備工作,根據自己的資金及條件等實際情況控制好養(yǎng)殖面積。池塘內的淤泥不宜過多,厚度保持在10-15厘米左右。要對池塘進行全面的消毒工作,使用生石灰粉進行全池潑灑,然后晾曬大約一周左右再注水。池塘的水位保持在大約150厘米左右,要保證池塘有著良好的換水條件,水質干凈且周圍水質充足。然后可在水面上放一些漂浮物,底部放置一些筒狀物。
2、種苗投放
筍殼魚的鱗片與其它魚類不同,呈梳齒狀,如果種苗規(guī)格過大的話,在運輸過程中極易導致皮膚受到傷害,感染疾病,嚴重的時候會導致所有種苗死亡。所以我們在選擇筍殼魚種苗的時候要注意控制好規(guī)格,保持在兩厘米左右。在到達目的地之后,將種苗暫養(yǎng)兩天左右。用高錳酸鉀等溶液清洗大約一小時左右,然后用聚維酮碘等藥劑清洗暫養(yǎng)45小時,進行消毒,防止攜帶病菌。再適時放苗,每畝的數(shù)量控制在2500尾左右。
3、餌料投喂
筍殼魚是一種肉食魚,不同年齡在對餌料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在種苗期的時候,以輪蟲等各種浮游生物為主。然后長到3厘米左右的時候,便可開始投喂一些小魚小蝦,要注意餌料的規(guī)格,不宜過大。池塘中也要適當培育一些浮游生物。在轉移到大塘養(yǎng)殖之后,餌料同樣以各種魚苗蝦苗為主。每天投喂兩次左右,早晚進行,根據魚的體重控制好投喂量,保持在3%左右。
4、日常管理
筍殼魚的耐低氧能力了是比較強的,如果每畝養(yǎng)殖數(shù)量不超過一千千克的話,那么可以不用準備增氧機。不過要保證水質,水質要保證有較好的肥力,能夠培育浮游生物。在養(yǎng)殖時,要定期換水,然后每個月每畝潑灑大約6-8kg左右的生石灰進行消毒。在度過魚苗期之后,在池塘中投入一些鰱魚與鯽魚進行混養(yǎng)。能夠有效的提高水質,促進筍殼魚的生長,降低養(yǎng)殖成本?;蛘呤翘砑右恍┕夂图毦日{節(jié)水質,提高水體的肥力,保證水質,為筍殼魚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然后池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cm左右,再做好防逃工作與敵害防治工作。
3. 筍殼魚怎樣養(yǎng)殖
1、親魚選擇:需要選擇已經性成熟的、體型比較大的雌性和雄性筍殼魚,比例控制在1:1就可以。
2、人工催情:為了讓繁殖的效率更高,可以進行人工催情的過程中,給它們使用一些催產劑,注射一次催產劑的效果一般會在一天半左右。在注射過之后,可以將雄性和雌性的筍殼魚放入產卵池之中。
3、自然產卵:在產卵池之中,親魚可以完成產卵和受精的過程。在池塘的底部需要設置一些卵窩巢,這樣受精卵就可以附著在上面了。
4、人工孵化:這些受精卵可以人工孵化,這樣孵化出來的幾率比較大。孵化時,水溫最好在27-32度之間。同時,需要保證水有一定程度的流動。
4. 筍殼魚養(yǎng)殖溫度和鹽度
水溫是海鮮存養(yǎng)的重要因素。海鮮適宜的水溫一般保持在18℃-21℃,但鮑魚、象拔蚌屬低溫高鹽品種,其適應溫度為12℃-15℃。溫度過高時,對存養(yǎng)生物不利,易引起病害,造成損失?! 〔煌N的魚類適宜溫度不一,例如: 淡水魚:桂花魚、筍殼、河豚、白鱔、大頭魚、鯇魚、鯰魚、西江鉗、鱸魚等18~19℃?! 』埡颓喟撸簻囟龋?8~20度,鹽度:24~26%,每周換一次水,石斑和其他的海鮮不可混養(yǎng)?! ×硗?,溫度應隨季節(jié)變化而適當加溫或降溫。
5. 筍殼魚養(yǎng)殖方法及其溫度要求
1、場地:面積控制在4畝左右比較好,在進水口和出水口處需要設置一些網,池底可以放一些淤泥。
2、選擇魚苗:身體的長度在10厘米左右、大小均勻并且健康的筍殼魚,數(shù)量可以控制在3500條左右。
3、水溫:在22度以上是最好的,若是低于22度,筍殼魚的食欲就會受到影響。
4、水質:水體PH值為5的酸性水體及15%的咸淡水,最好每隔半月?lián)Q水一次。
5、飼料:以各種小蝦、小魚、軟體動物、甲殼類、水產昆蟲等為主。
6. 筍殼魚好養(yǎng)活嗎
筍殼魚的養(yǎng)殖條件適宜,在餌料適口、充足的條件下,由全長 2-2.5cm的魚苗生長到4-5cm以上的魚苗約1個月,由全長4-5cm的魚苗生長到全長12cm以上,體重30-50克的魚苗約4-5個月,由30-50克的魚苗生長到400克左右的商品規(guī)格約6-8個月。在溫度適宜條件下,全程養(yǎng)殖周期約為12-16個月。
7. 筍殼魚養(yǎng)殖方法及其溫度是多少度
26度。
水質:生石灰消毒后試水。魚苗:選體長10cm左右的健康魚苗,投放前用食鹽水消毒,每畝約3500尾。飼料:魚苗以鰻魚料、輪蟲及切小片冰鮮魚為主,成魚以水生昆蟲和小雜魚為主。分池:長到一定大小需分池以防互相殘殺。溫度:低于22℃要蓋棚保溫。管理:每天巡塘3次,每45天消毒一次。病害:防赤皮病和指環(huán)蟲。
8. 筍殼魚養(yǎng)殖多久可以上市
1.搭建溫棚,確保越冬期間溫棚內的水體水溫處于魚類生存適宜的范圍 搭建溫棚越冬的方法通常被用于名貴魚類養(yǎng)殖的越冬(如筍殼魚)和用于繁育的親魚、魚苗的越冬。通常使用聚乙烯薄膜,加鋼絲、木材等材料搭建。
搭棚和拆棚時間點的選擇。搭棚和拆棚的時間點主要取決于水溫的變化。因此,在暖水種魚類的養(yǎng)殖中,必須要定時每天監(jiān)測水溫并做好記錄,通過連續(xù)幾年不斷積累,了解一年內每個時間段水溫的變化情況,根據水溫變化的大致規(guī)律來確定搭溫棚和拆溫棚的時間點,避免寒潮來臨時的措手不及,最大限度地減少魚類的凍死凍傷。
在越冬魚(如筍殼魚等)的拆溫棚過程中,由于拆溫棚前后魚類棲息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發(fā)生劇烈變化,魚類容易產生比較強的應激反應,體質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下降,稍有不慎,容易造成魚類大批量死亡,因此,在拆溫棚的過程中,需要使用抗應激產品,做好抗應激處理。
2.不斷加注深井水,提高魚塘水溫 由于地熱的作用,深井水的水溫較地表水的水溫要高,在越冬期可以用水泵連續(xù)不斷地往越冬池中加深井水,保持水溫不低于魚類致死溫度。在石斑魚高位池養(yǎng)殖過程中,也可以抽取海邊比較深的沙井水進池越冬。
3.降低養(yǎng)殖密度 如果部分成魚養(yǎng)殖的規(guī)格確實未達到上市的規(guī)格,需要越冬,必須降低養(yǎng)殖密度。主要原因就在于,在進入越冬之前,魚類活動的區(qū)域是整個養(yǎng)殖水體不同的水層(比如羅非魚),進入越冬季節(jié)之后,魚類由于自身有趨利避害的天性,都會棲息到水溫相對較高的池塘底部。相對于之前在整個養(yǎng)殖水體不同的水層,魚類棲息的空間就大大地壓縮,造成魚群在池塘底部的擁擠和不適,如果魚群因為不適而上浮到水體表層,就容易造成魚類凍死凍傷。
因此,在需要進入越冬的養(yǎng)殖池塘,一定要降低越冬池塘的放養(yǎng)密度,在進入越冬前,及時進行分塘、并塘,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提前使用潑灑姜、有機酸等產品進行抗應激處理,拉網搬運的過程中要非常小心,最大限度地減少機械損傷,避免水霉的滋生。
4.加深水位 在進入越冬季節(jié)以后,適當加深水位,有利于魚類的越冬,冬季池塘底部的水位較表層水溫要高,除了部分池塘底部發(fā)酵產熱的影響,還在于當冬季氣溫下降、表層水溫下降、密度增大而下沉的過程中,與底層水有一個熱交換的過程,就像把一盆冷水倒到一個熱水盆里,兩盆水混合均勻,最終混合后水溫較之前冷水盆里面的水溫高是一樣的原理。因此,在水溫高于4℃的區(qū)域,越冬季節(jié)池塘底部的水溫較池塘表層的水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