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的管理種植
種植方法 1、土壤選擇和整地 選擇酸堿度在6.0-7.5之間,富含有機質、排灌良好、保水保肥的偏粘性砂壤土,忌與瓜類作物連作,前茬最好為水稻田。整地采用深溝高畦,畦寬1.8米-2.0米(連溝),畦高30厘米,南北走向,雙行植,株距30厘米。 2、適時播種、育苗與定植 早春1-3月播種,夏秋植6-8月。春播采用浸種催芽后育苗或地膜覆蓋直播,夏秋季浸種直播或干種直播均可。 浸種催芽在黃瓜播種中普遍應用,用50-55℃溫開水燙種消毒10分鐘,不斷攪拌以防燙傷。然后用約30℃溫水浸4 -6小時,搓洗干凈,澇起瀝干,在28-30℃的恒溫箱或溫暖處保濕催芽,20小時開始發(fā)芽。早春小拱棚保溫育苗,用育苗杯或苗床育苗,苗齡15-20天(2片真葉)時定植,于晴天傍晚進行,要注意保護根系,起苗前淋透水,起苗時按順序,做到帶土定植,以防傷根。 3、肥水管理與培土 施足基肥是穩(wěn)產高產的關鍵之一。黃瓜對基肥反應良好,整地時深耕增施腐熟有機肥,畝施2000公斤-3000公斤,毛肥50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作基肥。植株2-3片真葉時,開始追肥。黃瓜根的吸收力弱,對高濃度肥料反應敏感,追肥以勤施、薄施為原則,每隔6-8天追肥1次,畝施尿素5公斤-6公斤。 卷須出現時結合中耕除草培土培肥,采收第一批瓜后再培土培肥1次,畝施花生麩15公斤-20公斤,復合肥30公斤,鉀肥10公斤。 夏秋季由于氣溫高,生長發(fā)育迅速,衰老也快,加之降雨量大,肥水流失多,除了施足基肥外,要早追肥。1-2片真葉期和采收第一批瓜后各培土培肥1次,要重視磷鉀肥,以避免陡長、早衰。 春黃瓜苗期要控制水分。開花結果期需水量最多,晴天一般一天淋水1次,旱情3-5天灌水1次。雨天時要做好防澇工作。 4、搭架引蔓與整枝 一般卷須出現時插竹搭架引蔓,搭人字架。引蔓在卷須出現后開始,每隔3-4天引蔓一次,使植株分布均勻,于晴天傍晚進行。黃瓜是否整枝依品種而定,主蔓結果的一般不用整枝;主側蔓結果或側蔓結果的,要摘頂整枝,一般8節(jié)以下側蔓全部剪除,9節(jié)以上側枝留3節(jié)后摘頂,主蔓約30節(jié)摘頂。 5、大棚黃瓜落蔓要領 黃瓜落蔓能使葉片均勻分布,保持合理采光位置,維持最佳葉片系數,提高光合效率,從而可以使生長勢加強,結瓜期延長。不過,落蔓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保證溫室大棚黃瓜優(yōu)質高產。其要領是: 1.在植株生長點接近棚頂,植株底部無葉莖蔓離地面30厘米以上的時候及時落蔓,落蔓宜選擇晴暖午后進行,這樣不易損傷莖蔓。切記不要在含水量高的早晨、上午或澆水后落蔓,以免損傷莖蔓,影響植株正常生長。 2.落蔓前7天最好不要澆水,這樣有利于降低莖蔓組織的含水量,增強柔韌性,還可以減少病源。 3.先去除病、老葉,帶至棚外燒毀,避免落蔓后靠近地面的果實、葉片因潮濕的環(huán)境發(fā)病。 4.將纏繞在莖蔓上的吊繩松下,順勢把莖蔓落于地面,切忌硬拉硬拽,莖蔓要有秩序地向同一方向逐步盤繞于栽培壟的兩側。盤繞莖蔓時,要順莖蔓的彎向把莖蔓打彎,不要硬打彎或反方向打彎,避免扭裂或反方向折斷莖蔓。開始落蔓的時候,莖蔓較細,間隔時間短,繞圈小,莖蔓長粗后,落蔓時間間隔稍長,繞圈大,可一次性落莖蔓長的1/3~1/4。 5.保持有葉莖蔓距壟面13厘米左右,每株保持功能葉在20片以上。 6、采收 春季黃瓜從定植至初收約55天,夏秋季35天。開花10天左右可采收。即皮色從暗綠變?yōu)轷r綠有光澤,花瓣不脫落時采收為佳。頭瓜要早收,以免影響后續(xù)瓜的生長,甚至妨礙植株生長,形成畸形瓜和植株早衰,從而影響產量。 編輯本段冬季黃瓜種植技術管理 1、秋冬季。9月中旬~12月中旬,是育苗期及定植后的管理,要控制溫度防止徒長,適當劃鋤促進根系生長有利于越冬。 2、深冬季節(jié)。12月下旬至2月中旬,此期是結瓜拿產值的關鍵時期,該品種能耐8000lux弱光和10℃左右低溫,若長期弱光和低溫就會影響產量,光照時數要盡量達到6小時~8小時,要早揭草苫,只要揭開草苫棚室內溫度略有下降很快回升,保持棚室內最低溫度在10℃~12℃。要適當晚通風早合通風口,當溫度達到28℃~30℃時通風,下午當溫度降到24℃時合通風口,溫度降到20℃時放草苫。為了提高光照強度拉起草苫后,要及時清掃棚膜上的灰塵。澆水直接影響地溫,若土壤缺水要先看天氣預報,選寒流過后晴天上午澆水。同時提高棚室的溫度達33℃~35℃時再通風,第二天也要把溫度提到32℃以上。 3、早春季節(jié)。此時地溫已回升應加強肥水管理,以利于提高產量增加效益。 肥水管理。秋冬季節(jié)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一般不追肥。澆水是在澆足緩苗水的情況下,等根瓜坐后再澆水,一般7天~10天澆一水。深冬季節(jié)根據長勢追施餅肥或豆面,在棚內放缸發(fā)酵后隨水沖施,10天~15天澆一次水。澆水時看苗情,看土壤缺水情況,還要先看天氣預報,應在寒流過后晴天上午進行澆小水。早春季節(jié)為2月下旬~4月中旬,是拿產量的關鍵時期,要及時追肥,每666.7平方米追磷酸二銨或三元復合肥15公斤~20公斤,或腐熟人糞尿800公斤隨水沖施,5天~7天澆一水。晚春季節(jié)從4月下旬~6月底,在加強肥水管理的同時注意降溫,促進提高回頭瓜的產量。 病蟲害防治。在冬季黃瓜對霜霉病抗性稍差,那么在黃瓜上噴什么農藥好呢?特別是在越冬栽培中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及時噴灑合理的農藥對產量不會造成影響。及時噴藥,無病時7天~10天噴一次藥預防為主,發(fā)現有病時5天~7天噴一次藥。 編輯本段低溫季節(jié)管理方法 一、溫度管理 在溫度管理上要協調好地上和地下、長秧和結瓜的關系,晴天上午掌握在27℃~29℃,午后控制在20℃~22℃,清晨揭苫時10℃~12℃。避免棚溫過低使根系受損,又要避免溫度過高瓜秧旺長,使根系獲得的營養(yǎng)不足,植株抗凍能力降低。遇連陰降溫天氣應進行臨時加溫,可用玉米軸或木柴在棚外點燃放煙后放于廢舊鐵桶內,在棚內分放若干處,此法簡便易行效果不錯。 二、水分管理 寒冷季節(jié)要嚴格控制澆水,不旱不澆。必須澆水時也應根據天氣預報選在晴天上午進行,澆水后要有2~3個晴天,水量寧小勿大,以免傷根死秧。結合澆水沖施營養(yǎng)生根劑,如每畝用京農生根壯秧劑1500毫升+基因活化劑500克+萘乙酸500毫升,具有明顯的發(fā)根壯秧,抗寒增產效果。 三、養(yǎng)分管理 冬季地溫低,土壤養(yǎng)分轉化慢,根系吸收能力差,追肥宜選用高含量螯合生態(tài)配方肥、生物水沖肥或腐植酸類沖施肥,這樣地暄發(fā)根好,秧壯膨果快,效果明顯。具體使用量應根據所選肥料的養(yǎng)分含量、植株長勢強弱和帶瓜量的多少合理確定,避免一次使用過多造成肥燒根。葉面補肥最好選用純品磷酸二氫鉀300倍液+益妙3000倍液+植物精華素1500倍液,7~10天噴施1次。 四、病害防治 低溫高濕的棚內環(huán)境,容易導致灰霉病、菌核病和細菌性病害的發(fā)生蔓延,要重視定期用藥預防,做到治病不見病。效果較好的噴霧藥劑組合有:70%甲基硫菌靈600倍液+25%葉枯唑600倍液,或70%嘧霉胺1500倍液+80%乙蒜素1500倍液,或50%腐霉利800倍液+50%三氯異氰尿酸800倍液。遇陰雨天氣或澆水后棚內濕度大時,最好采用粉塵劑或煙霧劑防治,其藥效明顯優(yōu)于噴霧防治法。 五、灌根 低溫季節(jié)瓜秧長勢不良、瓜打頂,原因主要出在根系上,具體表現為根群萎縮,新根不發(fā),根系吸收能力嚴重下降,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應盡力搞好保溫增溫工作,再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用配方生根液灌根,具體配方是(15公斤水對藥量):京農生根壯秧劑50毫升+基因活化劑25克+細胞分裂素20克+動力先鋒40克+根福星20毫升,每株灌藥液50~100毫升,在距根部2寸遠處扎2寸深孔,將藥液注入以利于根系吸收。 編輯本段病蟲害防治 危害青瓜的常見病蟲與苦瓜同,還有灰霉病和細菌性角斑病。 1、灰霉病 (1)生態(tài)防治:澆水宜在上午進行,發(fā)病初期適當節(jié)制澆水,嚴防過量; (2)發(fā)病后及時摘除病果、病葉,集中燒毀或深埋; (3)藥劑防冶: 發(fā)病初期噴施25%敵力脫乳油3000-4000倍液、30%愛苗乳油3000-4000倍液、10%寶麗安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25%阿米西達乳油1000倍液,或45%特克多懸浮劑3000-40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2%武夷菌素水劑150倍液,交替使用,隔7-10天一次,連續(xù)2-3次。 2、細菌性角斑病 多發(fā)生在高溫多雨季節(jié),病菌在種子和土壤中越冬。病原菌經傷口和水孔入侵發(fā)生為害。高溫多雨、地勢低洼積水,多年連作,肥水管理不當,都會加重發(fā)生。暴風雨后迅速發(fā)展,造成嚴重損失。該病應以預防為主, 防治方法: (1)種子消毒:用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浸2小時, 或用40%福爾馬林150倍液浸90分鐘,清水洗凈后再按常規(guī)操作浸種催芽; (2)藥劑防治:可采用30%氧氯化銅膠懸劑8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加收米液劑400-5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農抗120、200倍液噴霧,交替使用, 每隔7-10天一次,連續(xù)2-3次。 3、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與霜霉病的區(qū)別及防治 晝夜溫差大,容易導致黃瓜抗病能力下降,細菌性角斑病容易發(fā)生和流行,應及時開展防治。 黃瓜細菌性角班病發(fā)生范圍廣,黃瓜的葉片、果實、果蔓均可發(fā)病,發(fā)生嚴重時葉片干枯,果實腐爛,發(fā)病田塊一般減產10%~20%,病情嚴重的可達40%以上,對黃瓜安全生產威脅極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與霜霉病前期癥狀極為相似,應認真區(qū)別,對癥下藥。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由細菌侵染所致,霜霉病由真菌侵染所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區(qū)別。(1)病斑大小。兩病皆因受葉脈限制而形成多角形病斑,形狀上較難區(qū)別,但病斑大小較易區(qū)別,細菌性角斑病病斑較小,而霜霉病病斑較大,擴散蔓延快,易連結成大病斑。(2)病斑顏色。細菌性角斑病病斑顏色較淺,呈淡黃褐色或灰白色;霜霉病病斑顏色較深,呈黃褐色。(3)病斑穿孔。細菌性角斑病病斑后期易破裂、穿孔;霜霉病病斑后期常干枯但不穿孔。(4)背面特征??諝獬睗駮r,細菌性角斑病病葉背面溢出白色菌膿;霜霉病病葉背面長出絨毛狀紫灰色至紫黑色霉層。(5)發(fā)病部位。細菌性角斑病在葉片、莖、果實上均可發(fā)病,莖、葉柄發(fā)病常產生水漬狀黃色病斑,并常有白色黏液;果實發(fā)病初為水漬狀,逐漸形成褐色凹陷病斑,龜裂,分泌出白色黏液,病斑可向內發(fā)病,變色。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 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農業(yè)防治上均可利用大棚能調控溫濕度的條件,創(chuàng)造有利于黃瓜生長發(fā)育,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抑制病害發(fā)生。具體做法:上午日出后迅速使棚內溫度提高到25~30℃,最高不超過33℃,濕度在75%左右,控制溫濕度,滿足黃瓜光合作用的要求,增強抗病性,抑制發(fā)病。下午適當通風,使棚內溫度降至20~25℃,濕度降至70%左右。夜間溫度控制在12~15℃。在拂曉溫度降至最低,濕度達到飽和時放風,降低棚內濕度。 藥劑防治上,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要在發(fā)病初期及時用藥??梢赃x用5%琥膠肥酸銅粉劑噴粉,也可以選用寧南霉素、農用鏈霉素、春雷霉素、氫氧化銅、琥銅?乙膦鋁、乙鋁?乙酸銅等噴霧防治。病害進入流行始盛期以后應適當提高用藥量或增加用藥次數。注意交替用藥。防治霜霉病,在發(fā)病初期選用百菌清煙劑或百菌清與硫磺、腐霉利、霜脲氰、甲霜靈的復配煙劑,分放在棚內4~5處,用香或卷煙等暗火點燃,發(fā)煙時閉棚,密閉熏蒸一夜,次日早晨通風。隔7天熏一次,熏蒸次數視病情發(fā)展而定。另外,如果黃瓜霜霉病和細菌性角斑病混合發(fā)生,可以選用加瑞農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農抗120,400倍液)加新植霉素(5000倍液)噴霧防治。
黃瓜的溫度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