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美國地理上有什么區(qū)別!
1,美國。東西兩邊海岸,東部大片平原為農林牧提供了充分的條件。中國除東部沿海線及東部平原以外,中部西部大部分是沙漠、盆地、高原。
2,中國是自西向東為高原,山地,平原,海拔逐漸降低。美國是自西向東為山地,平原,高原,西海岸海拔最高,中間最低。
3,東部都面臨大洋,美國是大西洋,中國是太平洋。
4,中部地區(qū)地貌不一樣。美國中部是中央平原,中國中部是黃土高原、秦嶺、大別山、東南丘陵、云貴高原,大多是高原或者山地。
5,兩國周圍地緣形勢不一樣,中國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和諸多國家接壤,其中不乏強國,或者歷史上有領土爭執(zhí)的國家,周圍地緣政治更為復雜。美國北方加拿大,南方墨西哥,東南中美洲諸島,地緣政治較為簡單。
立地分類的依據
立地分類
立地是指造林地或林地的具體環(huán)境,即指與樹木或林木生長發(fā)育有密切關系并能為其所利用的氣體、土壤等條件的總和。構成立地的各個因子稱為立地條件。
在自然界,立地條件總是千變萬化的。嚴格的講,地球上沒有兩塊絕對相同的造林地或林地,總是有某些微小差別。但這種變化總還有一定的變化范圍,而且在許多情況下還不足以引起樹種選擇及造林技術方面質的不同,完全可以將其界線劃分出來。把立地條件及其生長效果相似的林地歸并到一起,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立地分類。而立地質量評價是指對造林地或林地某樹生產力水平的評估。
第一節(jié) 立地分類的原則和依據
一、立地分類的原則
立地分類應遵循科學性與實用性的原則??茖W性即要求立地分類所依據的因子能正確地反映立地的本質和特征,符合各地立地變化的實際情況,并能用它們做出正確的立地質量評價和生產力預估;實用性即在劃分方法上要力求容易掌握,特別是劃分的立地類型便于認識和運用,所依據的立地因子直觀性強、穩(wěn)定可靠,即在野外憑感官就可直接準確鑒定,而且不易受天氣影響而改變。除此之外,立地分類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地域分異原則
即要考慮自然綜合體的地帶性變化規(guī)律,這是立地分類的理論基礎。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差異很大,既有緯度(水平)地帶性熱力分異,又有非緯度(水平)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干濕分異,以及相應于大地構造分區(qū)的大山系、大高原和大平原的地貌分異,或者是山地、高原和平原的組合差別。這些非緯度地帶因素,特別是對以山地作為主要用地的林業(yè)用地,構造—地貌分異,常常干擾、破壞了地帶性表現(xiàn),對我國自然環(huán)境的區(qū)域分異所起的作用,不低于地帶因素。
2.分區(qū)分類原則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面積廣大,自然條件復雜,各地區(qū)差異很大,造林地特征及其組合關系,在各地很不一樣,造林地潛在生產力也不一樣,不可能用一個分類系統(tǒng)概括全國各地區(qū)的立地類型。分區(qū)分類可使區(qū)域的劃分(反映地域分異)與類型的劃分(反映地方分異)在立地分類系統(tǒng)中得到統(tǒng)一,因而也是區(qū)劃單位與分類單位并存的原則。
3.主導因素原則
立地是由多種環(huán)境因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立地分類取決于自然綜合體特征的差異。分類時要全面考慮各項環(huán)境因素及其相互關系,既要考慮整體特征及綜合效應,又要分析其因果關系。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找出對林木生長、樹種分布、林種布局有顯著影響或起限制作用的主異因素來,并將它作為劃分各項立地單元的基本依據,特別是確定自然區(qū)域之間界線時,運用主導因素原則更方便。
4.多級序原則
作為造林用地或各類林地,存在由大同到小異的客觀等級差異。在不同等級單位系統(tǒng)中所顯示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程度是相對的,分類單位等級越高,相似中的差異程度也就越大;反之,相似中的差異程度也就越小。因此,立地分類必須遵循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的一定地域分異尺度標準,逐級進行劃分合并,形成由大到小逐級控制的多級序完整系統(tǒng)。
5.有林地與無林地統(tǒng)一分類的原則
“有林地”與“無林地”是相互轉化的,是林業(yè)生產的不同經營階段。立地是一客觀實體,雖是動態(tài)的,但在短期內是相對穩(wěn)定的,因為構成立地的土壤、地形等自然因子是相對穩(wěn)定的,立地類型不因森林的采伐或造林起根本性的變化?!坝辛帧被颉盁o林”僅是覆蓋類型變化了。因此將有林地與無林地的分類統(tǒng)一在同一分類系統(tǒng)內,也便于制定經營措施??茖W指導生產。
二、立地分類的依據
《中國森林立地分類》僅就全國范圍的森林立地提出了我國的森林立地分類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的一個特點是,它的分區(qū)和《中國林業(yè)區(qū)劃》所劃分的林區(qū)取得了協(xié)調的銜接,將立地區(qū)劃和分類單位組成同一個分類系統(tǒng)。
分類的級序是:立地區(qū)
立地區(qū)域
立地亞區(qū)
造林類型小區(qū)
立地類型組
立地類型
該系統(tǒng)的前3級,即立地區(qū)域、立地區(qū)、立地亞區(qū)是區(qū)劃單位;后3級為分類單位,為本章討論的重點。
1.造林類型小區(qū):
基本相當于全國林業(yè)區(qū)劃三級區(qū),也就是各?。▍^(qū))林業(yè)區(qū)劃一級區(qū),是立地類型分類系統(tǒng)的一級單位,主要依據中、小尺度的地域分異。根據《中國林業(yè)區(qū)劃》,全國共劃出了168個省級區(qū),是根據各?。▍^(qū))大地貌特征、地帶性氣候(主要為緯向水熱差異)和林業(yè)發(fā)展方向(即生態(tài)和社會要求)劃分的。由于林業(yè)區(qū)劃考慮的原則除自然地理要素外,還有林業(yè)的社會經濟與技術因素,因此林業(yè)區(qū)劃的高級單位在理論上不能等同于立地分類的高級單位,其地域界限也可能不吻合。
2.立地類型組:
是根據山、塬、丘、灘、川、溝、坡向等中、小地貌類型劃分的,基本上反映了各地類型中、小尺度地域分異規(guī)律,實質上也是若干相似立地類型的組合。
3.立地類型:
是立地分類基本單位,即根據影響水熱條件變化的微域地形特征(地形部位、地面形態(tài)、坡度等)和土壤、植被、地下水位、土地利用性質等主導因子的宜林性質與技術措施的相似性進行劃分的。
在西北廣大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水分虧缺是限制這一地區(qū)林業(yè)發(fā)展的主要障礙。因此,該地區(qū)在進行立地分類時,應以影響林木水分循環(huán)的主導環(huán)境因子為依據。例如西北林學院1981年至1984年對渭北黃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立地的調查表明,影響刺槐生長的主導因子是:地形部位、土壤種類、海拔、坡形和坡度,并以此對渭北地區(qū)的刺槐立地類型進行了劃分。經過多年研究,西北地區(qū)在進行立地分類時,應以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為主導因子。
地形因子雖然不是林木生長所必須的生活因子,但它通過對光、熱、水等生活因子的再分配,深刻地反映著不同造林地的小氣候條件,又強烈地影響著不同土壤水分狀況,從而導致林木生長的顯著差異,對整個局部生態(tài)環(huán)境起著綜合決定性作用。
土壤因子既是林木賴以生存的載體,它不僅是光、熱、水分、植物等因子的直接承受者,而且是各個生態(tài)因子的綜合反映者。因此,土壤因子也是劃分立地類型時非常重要的因子。
在主要依據地形、土壤因子來劃分立地類型的同時,并不否認植被因子的重要性,尤其是森林植被因子的作用。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只要原始植被受破壞程度較輕,就可利用植被做為劃分立地類型的補充依據。
第二節(jié) 立地類型劃分的方法和表達形式
一、按主導環(huán)境因子分級組合
直接按環(huán)境因子的分級組合來劃分立地類型,簡單明了,易于掌握。因此,這種方
表14—1 陜西省淳化縣立地類型表
立 地 條 件 立地類型名稱 代號
地貌 坡向 土壤 坡度 部位
南山 陰坡 褐土 陡坡 上部 南山陰坡上部 Ⅰ
褐土(部分紅膠土) 下部 南山陰坡下部 Ⅱ
北山 陽坡 褐土 斜緩坡 下部 北山陰向斜緩坡 Ⅲ
褐土(部分粗骨土) 陡坡 上部 北山陽向陡坡上部 Ⅳ
褐土 下部 北山陽向陡坡下部 Ⅴ
溝坡 陰坡 白土 陡坡 上部 高原溝壑陰向溝坡上部 Ⅵ
下部 高原溝壑陰向溝坡下部 Ⅶ
陽坡 白土 陡坡 上部 高原溝壑陽向溝坡上部 Ⅷ
下部 高原溝壑陰向溝坡下部 Ⅸ
溝底 潮土 溝底 Ⅹ
塬面 黃綿土 塬面 Ⅺ
梁峁頂
迎風坡 梁峁頂、迎風坡 Ⅻ
法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最為廣泛,在中歐地區(qū)的一些國家,如德國、奧地利、瑞士等,也通常采用這種方法進行立地分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又比較粗放、呆板、難于照顧到個別具體情況或難以全面地反映立地的某些差異,特別是采用的立地因子較少時,例如僅采用坡向和土層厚度進行立地分類,坡向分為陰坡和陽坡兩級,土層厚度分厚土和薄土,而不考慮坡度和坡位及土壤有機質含量等的影響,這樣就可能造成同一立地類型的立地,卻有不同的林木生長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為了避免這些情況出現(xiàn),應在劃分立地類型時多吸收一些立地因子參加,但同時又要注意不能采用的因子過多,否則會造成類型數(shù)量多,類型命名過于復雜,而喪失本方法簡單、易行的優(yōu)點。
立地類型的命名,一般用主導因子組合的方式來進行,要求通俗易懂,野外便于識別立地類型,如南山陰坡上部、北山陽向斜緩坡等(見表14—1)。
二、按生活因子的分級組合
生活因子不易直接測定,例如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并不是一次或幾次土壤含水量的測定值所能代表的,許多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都在這時有所參與。因此,按生活因子劃分立地類型,首先要對重要的立地因子進行綜合分析,然后參照植物及林木的生長狀況,確定級別,組成類型。如有學者利用地表下30—40cm深處土壤含水量數(shù)量化分析結果,并參照林木生活狀況,對青?;ブh寺兒溝流域的造林立地分類,就是這個方面的一個實例。
利用生活因子進行立地分類,能從本質上說明立地的差異,因而反映的立地比較準確。但這種方法也有著劃分立地的標準難以掌握、測定困難、山區(qū)小氣候的差異在這些類型中的難以表達等缺點,因而實際工作中很少被人們所采用。
第三節(jié) 造林地種類
在造林地的所有環(huán)境因子中,有些因子,如伐根及天然更新的存在、土地利用狀況、某些植被狀況等,對林木的生長發(fā)育沒有顯著影響,因而沒有包括在立地條件的范疇內。但這些因子對造林工作的實施確有密切的關系,必須予以考慮。這類因子的綜合稱為造林地的環(huán)境狀況,根據造林地的不同環(huán)境狀況還要劃分造林地種類,以便與立地條件類型配合在一起,進一步表達造林地的特性。造林地種類有許多,歸納起來有四大類。
一、荒山荒坡
這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一類造林地。這種造林地上沒有生長過森林植被,或過去生長過森林植被,但在多年前已遭破壞,植被已退化演替為荒山植被,土壤也失去了森林土壤的濕潤、疏松、多根穴等特性?;纳皆炝值赜挚梢蚱渖系闹脖徊煌鴦澐譃椴萜?、灌叢(灌木坡)及竹叢地等。荒山草坡因植物種類及其總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消滅雜草,尤其是消滅根莖性雜草(以禾本科雜草為代表)及根蘗性雜草(以菊科雜草為代表),是在荒草坡上造林的重要問題。荒草植被一般不妨礙種植點的配置,因則可以均勻配置造林。當造林地上灌木的覆蓋度占總蓋度的50%以上時即為灌木坡。灌木坡的立地條件一般比草坡好,但也因灌木種類及其總蓋度而異。灌木對幼樹的競爭作用也很強,高大茂密灌叢的遮光及根系競爭作用更為突出,需要進行較大規(guī)格的整地。但另一方面也可利用林地上原有灌木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及給幼樹側方遮蔭。有些時候可在灌木坡上適當加大行距,減少造林初植密度。當造林地上長滿由各種矮小竹種形成的植被時即為竹叢地。小竹再生能力極強,鞭根盤結稠密,在其上造林比較困難。消除竹叢要經過全面煉山及連年刈除等工序,還可增加造林初植密度,促使幼林早日郁閉,抑制小竹生長。
平坦荒地多是不便于農業(yè)利用的土地,如沙地、鹽堿地、沼澤地、河灘地、海濱等,它們都可作為單獨的造林地種類。這些造林地種類都是造林比較困難的造林地,各有其特點,如沙地有沙丘地形及沙粒流動等問題;鹽堿地有鹽堿含量及鹽堿成分的問題;沼澤地有沼澤化程度及泥炭灰分含量多少的問題,河灘地及海濱有淹水的問題及沉積污泥的組成問題,如此等等。進一步探討實質上牽涉到這類造林地內部的立地條件差別。
草原牧地按理不應歸入荒山荒坡地大類內,但在牧區(qū)造林時,這類地實質上和荒地沒有顯著差別,也可視為荒山荒坡大類中的一個造林地種類。
二、農耕地、四旁地及撩荒地
以農耕地作為造林地的情況主要出現(xiàn)在營造農田防護林及桐農間作等情況下。農耕地一般平坦、裸露、土厚,條件較好,便于機械化作業(yè)。但農耕地耕作層下往往存在較為堅實的犁底層,對林木根系的生長不利,如不采取適當措施,易使林木形成淺根系,容易遭受病害及風倒。深耕及大穴深栽可避免此項弊病。
四旁地指四旁植樹所用的土地。在農村地區(qū)四旁地基本上就是農耕地或與農耕地相類似的土地,條件都較好,其中水旁地有充足的土壤水分供應,條件更好。在城鎮(zhèn)地區(qū)四旁地的情況比較復雜,有的可能是好地,有的可能是建筑渣土(往往富含泥灰),有的地方有地下管道及電纜,有的地方則有屋墻擋風、遮蔭或烘烤等影響。
撩荒地是指停止農業(yè)利用一定時期的土地,它的性質隨撩荒的原因及時間長短而定,一般撩荒地的土壤較為瘠薄,植被稀少,有水土流失現(xiàn)象,草根盤結度不大。撩荒多年的造林地,其上的植被覆蓋度逐漸增大,與荒山荒地的性質接近,深山遠山地區(qū)因不便經營而退耕還林的撩荒地,其土壤條件可能尚未惡化,經過耕作已消滅了原生植被,對整地和造林都是有利的。
在農耕地、四旁地、撩荒地上造林時,株行距配置一般不受什么限制,只是梯田上造林時,要考慮到梯田的寬度及種植點主梯田埂的距離等因素。
三、采代跡地和火燒跡地
采伐森林(指皆伐,下同)后所騰出來的林地稱為采伐跡地。剛伐后的新采伐跡地是一種良好的造林地,光照充足,土壤疏松濕潤,原有林下植被衰退,而喜光性雜草尚未侵入。應當爭取時間及時進行人工更新。但新采伐地上伐根尚未腐朽,林地樹種幼樹及枝丫堆占地較多,影響種植點配置及造林密度的落實。采伐時的集材方式對新采伐跡地的影響頗大。地面集材的集材道及裝車場附近或沖刷成溝,或土壤壓緊,往往形成不便于造林的土地。這種面積可占到整個采伐跡地面的10—15%,絞盤機集材的破壞更為嚴重。因空索道集材對林地沒有什么破壞,對人工更新是有利的。
新采伐跡地如不及時更新而變成老采伐跡地,其上的環(huán)境狀況也隨立地發(fā)生劇烈變化。一方面,喜光雜草大量侵入,迅速擴張占地,土壤的根系盤結度變大,造林地有時有草甸化或沼澤化的傾向,不利于造林更新,必須較細致地整地。另一方面,老采伐跡地上伐根及枝丫堆都已腐朽,有利于進行機械化作業(yè)及均勻的種植點配置。
火燒跡地是森林被火燒后騰出的林地,它與采伐跡地類似,但除此之外還有其本身的特點?;馃E地上往往站桿、倒木較多,需要進行清理。火燒跡地上的土壤的灰分養(yǎng)料增多,土壤微生物的活動也因土溫增高而有所促進,林地上雜草少,故也應充分利用這個條件及時進行人工更新。上述火燒跡地的特點都隨火燒的性質、次數(shù)和強度的不同而有程度上的差別。新火燒跡地如不及時更新而較變?yōu)槔匣馃E地,其上的環(huán)境狀況也發(fā)生劇烈變化。與老采伐跡地相似。
四、已局部更新的跡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這類造林地的共同特點是造林地上已長有樹木,但其數(shù)量不足或質量不佳,或樹已衰老,需要補充或更替造林。
在已局部天然更新的跡地上,需要進行局部造林,原則上是見縫插針,栽針保闊,必要時也在砍去林分原有的低價值樹木,使新引入的珍貴樹木得到均勻的配置。
已經形成的次生林,如分布不均,質量不佳,無繼續(xù)經營前途時,就需要用人工種植方法進行改造。這類造林地一般土壤條件較好,但原有的林木和造林引入的幼樹之間矛盾較大,需要采取措施合理調節(jié)。
林冠下造林地是指老林未采伐之前先在大林冠下進行伐前人工更新的造林地。這類造林地也有良好的土壤條件,雜草不多,但上層林冠對幼樹影響較大,適用于幼年耐蔭的樹種造林,可粗放整地,在幼樹長到需光階段之前要及時伐去上層林冠。采用擇伐作業(yè)的林地,如需進行補充人工更新,其情況和林下造林地相似。疏林地作為造林地時,其性質介于林冠下造林地與荒山荒地之間,實際上更新接近于荒山荒地。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