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鰍的人工養(yǎng)殖方法(棘鰍的人工養(yǎng)殖方法圖解)
1. 棘鰍的人工養(yǎng)殖方法圖解
1、養(yǎng)殖池處理
(1)養(yǎng)殖池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為宜,如果是土池,池塘深度控制在2.5-3m左右,水深控制在2-2.5m左右,底部以壤土為宜。如果是水泥池,池深控制在1.8-2.5m左右,水深控制在1.3-2m左右。
(2)養(yǎng)殖池的坡度控制在5%左右,同時要求進水口較淺,而出水口較深。
(3)池塘底部的淤泥控制在10cm左右,如果淤泥過多,及時清除。如果是水泥池,在池底鋪上10-15cm左右的泥沙,面積大約為水泥池總面積的10%。
(4)在放養(yǎng)之前,每畝養(yǎng)殖池進水20-30cm深,然后使用100-150kg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等到毒性消失后,在養(yǎng)殖池內(nèi)移栽輪葉黑藻。
2、放苗
(1)每畝養(yǎng)殖池放養(yǎng)3000-4000尾大刺鰍(規(guī)格為5-15g/尾),50-100尾彭澤鯽魚(規(guī)格為10-15g/尾)。
(2)在養(yǎng)殖池的四個角落栽種水葫蘆(需用木框圍?。?,總面積不超過養(yǎng)殖池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3)養(yǎng)殖池的底部布設(shè)適量的卵石、竹筒、塑料管,供刺鰍棲息隱蔽。
3、飼喂
(1)體長不超過5cm時,主要投喂輪蟲。
(2)體長為5-15cm時,主要投喂切碎的水蚯蚓和配合飼料。配合飼料要求粗蛋白含量高于47%,賴氨酸含量高于2.5%。
(3)體長為15-20cm時,主要投喂蠅蛆、黃粉蟲以及配合飼料。配合飼料要求粗蛋白含量高于42%,賴氨酸含量高于2.2%。
(4)體長為20cm以上時,減少蠅蛆、黃粉蟲的飼喂量,增加配合飼料的飼喂量,直至完全投喂配合飼料。配合飼料要求粗蛋白含量高于40%,賴氨酸含量高于2%。
(5)動物性飼料的日投餌量大約為刺鰍魚體重的8-10%,配合飼料的日投餌量大約為刺鰍魚體重的2-3%,分2-3次投喂(早上9點,中午12點,下午5點)。
2. 刺鰍的繁殖技術(shù)
,體型不同。從外形上看,一般來講雄性的身體比較上,長寬比例大。雌性的比較寬短,長寬比例小 。
2,胸鰭不同。在非生殖季節(jié)可以通過鯽魚的胸鰭來辨認,雄魚的鰭條一般長,有S狀彎曲,而雌性的鰭一般比較小而軟,沒S形彎曲,雄魚頭比較大, 雌魚頭比較小 也可以從魚的生殖空上來辨認, 雌魚生殖孔一般都是紅色,繁殖季節(jié)隱見肋骨,肚子很大,比較軟
3,鰓蓋不同。到了繁殖期,雄魚鰓蓋有稀散的突起點狀追星。 雌魚的胸鰭短而端圓,雄魚胸鰭較長,尾端尖,繁殖期胸鰭上也有追星。
4,反映不同。繁殖期的雌魚游動較慢,反應(yīng)亦較遲鈍;雄魚游動活潑,追逐靈敏。
5,腹部不同。觀察魚的腹部,雌魚腹部柔軟,自腹至肛,硬棱不顯,繁殖期腹部膨大滾圓; 雄魚腹部較硬,自腹至肛有明顯硬棱,繁殖期不膨。
3. 刺鰍的養(yǎng)殖方法
采用水泥池培育,也可直接用孵化池培育,放養(yǎng)密度3000尾/平方米-5000尾/平方米。
剛孵化的大刺鰍魚苗,全長3毫米-4毫米,腹部有一膨大的卵黃囊,體質(zhì)較弱,活動能力差,側(cè)臥池底,在3天-4天內(nèi)以自身卵黃囊為營養(yǎng)來源,不必投喂。5天以后,魚苗的卵黃囊完全消失,開始主動攝食。魚苗初期,主要投喂豐年蟲幼體或小型枝角類,每天投喂4次;魚苗經(jīng)過8天-10天的培育,體長可達1.5厘米-2.0厘米,體色轉(zhuǎn)黃,此時可投喂切碎并經(jīng)消毒的水蚯蚓;經(jīng)過30天的馴養(yǎng),魚苗體長達2.5厘米-3.0厘米,開始成群覓食,體色變黑。培育期間,每天適當換水充氣,且用膠管虹吸池底的排泄物,保證水質(zhì)清新。
4. 刺鰍人工養(yǎng)殖技術(shù)
1、池塘規(guī)格:水深約1.5m左右,有小量長流水較好。塘基高出水面50cm以上,池底淤泥少,池塘排灌方便且四周環(huán)境安靜,然后在池塘內(nèi)種植池塘水面五分之一左右的水葫蘆調(diào)節(jié)水質(zhì),同時為刺鰍遮擋太陽。
2、池塘處理:使用生石灰對塘水進行消毒,然后放入水,待藥物毒性完全消失后放入魚種。然后使用70cm以上的石棉瓦將魚塘四周圍起,防止刺鰍的天敵-蛇;同時使用網(wǎng)在池塘上方圍好,防止刺鰍的另一個天敵-夜游鶴,等到刺鰍長到12-13cm后再將防護網(wǎng)撤掉。
3、放養(yǎng)魚苗:每年5-6月,每畝池塘投放8000-10000尾的魚苗(魚苗規(guī)格為體長5cm以上)。
4、喂食:每天早上和晚上分別喂食一次,主要投喂冰鮮魚、水蚯蚓、黃粉蟲,并配合人工飼料進行喂食。
5、水質(zhì):如果沒有小量長流水,每隔10天需要換水3分之一左右,保證水質(zhì)。
6、管理:在雷雨天氣,及時巡塘,檢查進排水口及防逃設(shè)施是否完好無損,防止刺鰍跳逃和池水漫池;每隔15-20天全池潑灑生石灰水1次,防治魚病。
7、溫度:水溫為20-29℃較為適宜,冬季時水溫最好不低于7℃,防止被凍死。
5. 刺泥鰍養(yǎng)殖技術(shù)
1用咸鹽清理泥鰍靜置12分鐘,倒入鹽的時候要注意封口,否則你懂的。
2手搓泥鰍表面清洗去頭,切開腹部并清洗。
3切小米椒大蔥,把萵筍 豆腐 泡姜備好,泡椒切碎備好。
4倒油炒融火鍋底料,放入泡椒 泡姜,加入適量清水,加入蔥蒜大料,小火慢煮去除腥味。
5加入泥鰍,豆腐 萵筍 還有花椒,小火悶20分鐘。
6加鹽 雞精海椒提味,出鍋備著。
7另起鍋加油爆香小米椒,林在泥鰍上。
8這樣一道美味的耙泥鰍就做好了。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quán)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