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yǎng)殖中華鱘的預防(水產養(yǎng)殖中華鱘的預防與保護)
1. 水產養(yǎng)殖中華鱘的預防與保護
1、水溫
鱘魚對水溫的要求不高,能夠較快適應各種水溫,最低可承受0度的水溫,最高不超過35度即可。不過人工養(yǎng)殖的時候最適宜的水溫在20度左右,在生產期與孵化期的時候將水溫控制在19度左右。當冬季溫度較低的時候,鱘魚的食欲下降甚至停止進食,因此要將水溫控制在15度左右,保證鱘魚正常進食。
2、溶氧量
鱘魚對溶氧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養(yǎng)殖的時候,如果水體中溶氧量含量不穩(wěn)定的話是不適宜養(yǎng)殖鱘魚的。養(yǎng)殖時要將水體中的溶氧量控制在5mg以上,如果低于這個數(shù)值,那么將會降低鱘魚的食欲。如果低于3mg的時候,鱘魚停止進食,出現(xiàn)缺氧癥狀,導致鱘魚移動緩慢、出現(xiàn)昏迷甚至是死亡現(xiàn)象。
3、酸堿度
養(yǎng)殖水體的酸堿度對鱘魚的生長也是非常重要的,鱘魚不能生長在偏酸性的水中,我們要將水體PH值控制在7.5左右,偏堿的水體是比較適合鱘魚的生長的。如果偏酸的話,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會大大增加,導致溶氧量急劇下降。對鱘魚的生長造成嚴重的影響,并且還會增加氨氮等氣體,導致鱘魚發(fā)育受阻甚至死亡。
4、光照
鱘魚對光照的需求會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有所不同,在垂直游泳的時候,鱘魚對光照會有一定懼光性。不過隨著鱘魚慢慢進入底棲階段后便會逐漸消失,通常光照不會對鱘魚的生長發(fā)育造成影響。但是在夏季高溫的環(huán)境下,太陽直射水面會提高水溫,對鱘魚的生長造成影響。因此我們要在養(yǎng)殖池上合理搭建好遮陽棚。
5、透明度
在養(yǎng)殖的時候,為了保證鱘魚的健康生長,在培育過程中,我們要保證養(yǎng)殖池至少有50厘米左右的透明度。及時清理鱘魚的糞便及殘留餌料,避免降低水體透明度,控制浮游生物及其他物質的數(shù)量,保證水質。當鱘魚逐漸成年后,可將透明度降低至30厘米左右,這樣才可觀察鱘魚的生長,以便出現(xiàn)問題時可及時處理。
2. 中華鱘養(yǎng)殖技術要點
(1)水溫
中華鱘是一種適應于水溫范圍相當廣的溫水性魚類,在人工養(yǎng)殖的條件下,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37℃,生長適宜水溫為13—25℃,最佳生長水溫為20~22℃。親鱘適宜催產水溫為17~24.5℃。魚卵最佳孵化水溫為17—21℃。入冬之后,當水溫下降至9~6℃時,中華鱘攝食量很少,生長停滯,甚至出現(xiàn)體重下降的現(xiàn)象。立春前后,水溫逐漸回升至10~13℃,開始少量攝食,生長緩慢。清明之后,水溫回升至15℃以上,攝食開始活躍,生長加快。當水溫達到33~38℃時,中華鱘反而不能正?;顒?。
(2)含氧量
中華鱘對溶氧量要求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當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時,中華鱘的食欲就下降;當溶氧量繼續(xù)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時,中華鱘攝食量迅速減少,甚至停止攝食,嚴重者發(fā)生活動遲緩、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變幅大的肥水,不應作為培育中華鱘仔、幼魚的水源。
(3)pH
中華鱘適宜于在pH為7.0~8.0的弱堿性水中生活。當pH下降時,就意味著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這對于要求較高溶氧量的中華鱘不利;當pH過高時,會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對于養(yǎng)殖中華鱘也不利。
(4)鹽度
中華鱘為廣鹽性魚類,耐鹽度范圍較廣,在自然條件下,往來于咸水與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長。
(5)光照強度
在垂直游泳階段,魚苗有極強的趨光性。轉為底棲后,趨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強度對仔、幼鱘的培育沒有明顯影響,但要盡量避免夏天強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溫的急劇上升,養(yǎng)殖水池上方要設置遮陽設施。
(6)底質
仔、幼鱘對底質的要求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無污染;成鱘對底質的要求不很嚴格,泥沙底質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懸浮物質的數(shù)量。在仔、幼鱘培育階段,透明度應控制在40~60厘米為好,要及時清除排泄物和加強日常管理;在成鱘飼養(yǎng)階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滿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養(yǎng)殖池中的有機物質分解而來。中華鱘長期生活在氨氮較高的水中,會出現(xiàn)活力減退、生長不良、引起爛鰓等病癥,甚至導致大批死亡。對于仔、幼鱘,氨氮最好不超過0.2毫克/L。
(9)水流
中華鱘仔、幼魚,沒有明顯的溯水上游的習性,較喜歡集中在流水口。面積為3~10米2的養(yǎng)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為宜。
(10)流速
中華鱘產卵時的平均流速都在1.0-2.0 m/s范圍內,且流態(tài)都十分的復雜,一般都是在河道轉彎處且有深潭的地方進行產卵,流場都有漩渦,且有著較大的卵石塊。
3. 中華鱘海水養(yǎng)殖
鱘魚屬于大型魚,魚缸要夠大,而且你要分清楚,你的鱘魚目前是淡水還是海水,別弄錯了殘害生靈。
其他的跟養(yǎng)一般的魚沒什么區(qū)別。注意水溫水質就可以了。
4. 中華鱘養(yǎng)殖技術
在家養(yǎng)中華鱘的時候,要選擇光滑的池壁,要是粗糙的話就有可能把它給弄傷。要有良好的供水和排污措施,小魚苗是很弱小的,養(yǎng)護的時候容易生病,因此要提前使用鹽水或消毒劑消毒水池。在喂養(yǎng)的時候,可以選擇小魚、線蟲或小蝦,它是一種肉食性的魚類,另外最好是活動的水流。
5. 中華鱘養(yǎng)殖條件水質要求
1.鱘魚對水質的要求有水體透明度、pH值、水溫等等。2.鱘魚養(yǎng)殖水體要求透明度大于30cm,至少不低于25cm,最適pH值范圍為7.0~8.0,最適硬度為5.5°~8.5°,總堿度以90~100mg/L為宜。3.鱘魚是廣溫性魚類,可存活溫度為0~30℃,最適生長水溫為18~22℃。4.還需要注意的是鱘魚對氯特別敏感,池水中不能過量放入含氯分子的物質,如漂白粉等;養(yǎng)殖過程 中應時刻保持水質清新等等。
6. 水產養(yǎng)殖中華鱘的預防與保護論文
白鱘需要回游的
長江食物鏈頂端的一個物種滅絕了,這是2020年開年之初的一個壞消息。關注它,更要讓它的命運不再降臨在其他物種身上。人類最后一次見到白鱘,是2003年,跟蹤一條白鱘,希望找到產卵場,開展人工繁殖,但最終跟丟。人工繁殖技術已很成熟,但它未再現(xiàn)身,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
2020年到來了,但長江白鱘沒有等到。
2019年12月23日,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huán)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fā)表的一篇論文說,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中國特有物種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結論其實延遲了10多年。根據(jù)這些科學家多年研究的結果,長江白鱘的滅絕時間應在2005-2010年之間。
截至目前,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尚未宣布長江白鱘滅絕,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它仍被列為“極危”等級。
不過,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滅絕的結論尚未正式公布,但IUCN的評估已于2019年9月完成,“公布與否,不影響其科學結論”。1996年起,他就是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鱘魚專家組成員。
白鱘是長江中的“活化石”。這種體態(tài)龐大的遠古魚類,曾與恐龍為鄰,在長達1.5億年的漫長年月里,游過了白堊紀,在恐龍大滅絕中幸存;它游入了不朽的《詩經》和中國民謠、傳說里,連周朝的祭祀禮都提到過它。但在公元20世紀,面對人類日益強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被高大的水壩擋住,被孔洞越來越細的漁網攔下,最終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停止了游動。
最后一尾白鱘扭著尾巴,拍出一陣小水花,沒入茫茫長江
同飲一江水,相比白鱀豚、江豚、中華鱘等“明星物種”,長江白鱘不那么出名。它滅絕的消息傳出后,很多人感慨與白鱘“初見即是永別”。
研究了大半輩子長江珍稀動物的危起偉教授,也只見過長江白鱘10多次。
過去,白鱘在長江流域尋??梢?。危起偉團隊的調研顯示,20世紀70年代前后,白鱘的年捕撈量約為25噸。人們捕獲的白鱘體長大多2-3米,體重約150公斤。那時白鱘不是保護動物,捕撈后大多食用。1983年,白鱘被國務院通令列為要求嚴格保護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嚴禁捕撈。
滾滾長江東逝水,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白鱘橫行無阻,被稱為“水中老虎”。它體型巨大,體色深灰或淺灰,有長長的鼻子,游動迅疾,以其他魚類為食,可以一口吞下七八斤重的草魚。
但危起偉介紹,在1981年至2003年期間,除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曾經在長江口見過批量白鱘幼魚,中國總共只有210次大個體長江白鱘的確切目擊記錄。
在危起偉眼里,白鱘是一種特別可愛、生命力非常頑強的生物。但他第一次和白鱘打照面,見到的就是一具尸體。那是1984年,他大學剛畢業(yè),在湖北宜昌葛洲壩附近,一條撞爛了腦袋的白鱘被漁民打撈上岸。死因無法確定,危起偉推測,這條白鱘很有可能是與船只或水壩相撞而受傷。
人類最后一次見到長江白鱘,是2003年1月,一條3米多長的白鱘撞進了四川宜賓南溪縣一名漁民的大網,拖著船直入江心激流,差點掀翻漁船。
當時參與報道此事的中國農業(yè)電影電視中心記者鐘倩回憶,漁民向當?shù)貪O政部門報告此事后,當時的農業(yè)部緊急從北京調運藥品到成都。
危起偉的電子郵箱里則收到了全球魚類科學家表達關切的大量郵件。
被誤捕時,那條白鱘身上有一條8厘米長的傷口,但因水流湍急,不便施救,只能用機船把白鱘向水勢平緩處轉移,等待專家趕來。為了保證白鱘有活水呼吸,漁民們用臉盆一盆一盆地對白鱘澆水,左舷舀進,右舷舀出,持續(xù)了幾公里的水路。
當天夜里,安頓在網箱中的白鱘開始“翻肚皮”,還在趕路的危起偉在電話里指導,必須人工幫助白鱘扶正身體,才能保證它的正常呼吸。在場的6位漁民聽后,跳進臘月冰冷的江水里,扶了白鱘整整一夜,直到它的魚鰓張合恢復正常,重新進食。
危起偉趕到后發(fā)現(xiàn),這是一條3.35米長、150公斤重、25歲的雌性白鱘,體內已有數(shù)十萬顆魚卵。他和救護團隊當即決定縫合傷口,盡快對它進行標記放流,實施跟蹤。那時他已經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把團隊成員的家屬都接到宜賓過年,打算魚游到哪兒,船就跟到哪兒。
為了更好地追蹤白鱘,他們還與當?shù)厮块T協(xié)調,讓沿途的挖沙船停止作業(yè)。
此前,2002年12月,危起偉曾在南京邂逅一條白鱘,但在人工養(yǎng)殖29天后,白鱘撞進水池的管道里,意外死亡。這一次,他不敢再冒險。
按照計劃,通過跟蹤這條白鱘,研究人員可以找到它的洄游產卵場,發(fā)現(xiàn)更多的白鱘,再通過人工繁殖,實現(xiàn)物種延續(xù)。本已極度瀕危的中華鱘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得以大量繁殖,成為在一些大型水族館內就能看到的生物。
危起偉向記者回憶,剛回到長江時,白鱘看起來很興奮,立刻就開始逆流向上游。這意味著,它的身體狀況恢復得不錯。后來,它還一度在江的兩側來來回回游,把追蹤船上的人繞到暈船,突然又向上游游去,“仿佛有靈性,知道有人跟蹤自己”。
那是一段枯燥但幸福的時光。船上的人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看不到白鱘在哪里,但它身上的聲吶設備會定期傳回信號。船上的監(jiān)測設備發(fā)出“嘟嘟嘟”有規(guī)律的聲音,這聲音使人放心——意味著白鱘在幾百米之內。
當時,科研資金并不充裕,危起偉每次都是聽說出現(xiàn)了誤捕再臨時趕去。研究團隊沒有自己的科考船,使用的是漁業(yè)部門提供的小快艇。長江上游水流湍急,存在很多直徑幾十米的大漩渦,還有數(shù)不清的暗礁。
在追蹤的第四天,2003年1月30日清晨,白鱘突然加速逆流而上,進入長江主干道激流段。那天江面上霧很大,跟蹤船不慎觸礁,差點船毀人亡。次日就是除夕,商店歇業(yè),過了兩天才買到螺旋槳,修好船后,已經找不到白鱘的信號。
此前的追蹤中,也出現(xiàn)過跟丟又失而復得的狀況,因此,人們當時以為仍可以找到。然而,此后的幾個月里,危起偉和同事在長江上反復搜尋,一無所獲。
回想當時的情況,鐘倩感到傷感,“那時大家都信心滿滿,覺得這個事情能做成,哪知這一別就是永別。”
她提供的錄像記錄了迄今為止白鱘留下的最后的影像:2003年1月27日,眾人用白色帆布擔架把白鱘輕輕抬入水中,白鱘扭著尾巴,拍出一陣小水花,沒入茫茫長江中。
自此,再也沒有人類見過長江白鱘的可靠記錄。
最大的遺憾:到了有條件人工繁
7. 中華鱘養(yǎng)殖前景
混養(yǎng)草魚、鰱魚、鯽魚,最賺錢。
養(yǎng)殖一畝草魚的成本大約1000元,養(yǎng)殖一年可以獲得500斤的草魚,按照現(xiàn)在的市場價格10元一斤計算,養(yǎng)殖草魚就可以獲得5000元收入,所以養(yǎng)殖一畝草魚就可以獲得利潤4000元,而且現(xiàn)在魚塘養(yǎng)殖推崇混養(yǎng),通過投放鰱魚、草魚、鯽魚,可以顯著提升魚塘的養(yǎng)殖利潤?;祓B(yǎng)魚每畝能獲得900斤,其中包括鰱魚的產量為300斤,草魚可達500斤,鳊魚為100斤,這樣養(yǎng)殖的效益可以大大提高,有專業(yè)的養(yǎng)殖戶表示,現(xiàn)在草魚混養(yǎng)的方式可以獲得利潤8000元左右。
8. 水產養(yǎng)殖中華鱘的預防與保護措施
鱘魚的人工養(yǎng)殖雖有百年歷史,但在我國還是個新興產業(yè)。由于鱘魚身體各部分都能食用且味道鮮美獨特,因此養(yǎng)殖鱘魚能夠獲得較高的效益。網箱養(yǎng)殖 網箱養(yǎng)鱘是利用大水體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結合網箱內小水體等特點進行密集養(yǎng)殖。一般選擇山谷型水庫等水域,要求水質清新無污染,平均水深達12米。 一、網箱設置規(guī)格5米×5米、4米×4米,網衣是聚乙烯結構,網目大小視放養(yǎng)鱘種的規(guī)格而定,以不逃魚和有利于水體交換以及底網片不漏餌為原則,網箱設置應選擇水質
鱘魚
條件良好水深8米以上的地方,同時還應具有微流、避風、向陽和水面寬等條件。大型水庫應選擇適宜的庫灣設置網箱,小型水庫應選擇離庫壩不遠地方設置。 二、苗種放養(yǎng)4月中旬把網箱設置好,網衣經庫水浸泡已無粗糙感,以減少入箱的魚種由于環(huán)境的改變驚恐竄游,從而被網衣擦傷的機會。放養(yǎng)時間以4月中下旬為宜,水溫10-15℃左右,是適于鱘魚的最佳生長溫度。放養(yǎng)規(guī)格越大越好,一般為每尾75-150克,放養(yǎng)密度是40-50尾/平方米。魚種入箱前用3%-4%的鹽水消毒,運輸水與水庫水水溫相差不超過5℃。 三、飼料投喂可用人工配合顆粒料,要求蛋白質含量42%-45%,主要原料有魚粉、酵母、血粉、小麥、玉米、蠶蛹等,顆粒料在水中的穩(wěn)定性要高,保持半小時以上。魚種入箱后應停止投餌2-3天,以便魚種適應環(huán)境,2-3天后開始投餌,剛開始投喂需少量多次,進行誘食。餌料粒徑應隨著魚體的增大適時調整,以達到適口為宜。每天早中晚各投餌一次,鱘魚有夜間覓食習性,夜間投喂一次,日投餌量為箱內魚體重的2%-4%,同時投餌量應根據(jù)天氣水溫和魚的攝食情況而定。 四、日常管理要安排專人守護,堅持早中晚巡箱檢查。每次喂完魚后一小時要提箱檢查吃食情況,調整投餌量;發(fā)現(xiàn)箱內有上浮死魚也要提箱檢查并撈岀箱內病魚死魚。每10天左右要清洗網箱,除掉網衣上的雜物與附著過多的藻類,保持箱內外水體交換暢通,隨著魚體增長要及時調整密度。每月?lián)Q置一次網箱,換置時采用套置法,即先把要換入的網箱經過2-3天的浸泡后把它套置在要被換岀的裝有鱘魚的網箱外面,并固定好,然后要小心地把要換岀的網箱解開拉岀水面。把換岀的網箱沖洗干凈修補好,以備換用。注意如果進入高溫季節(jié)則盡量避免倒魚,以免造成損失。 五、魚病防治網箱下水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浸泡處理,提前7-10天下水,魚種入箱前用3%-4%的食鹽水浸泡10-15分鐘,每隔15-20天每箱用生石灰2-3公斤,化水潑灑箱體及近旁水域,每天1次,連續(xù)3天,同時在網箱內四個角用漂白粉與敵百蟲穿插掛袋(掌握好漂白粉掛袋的濃度)。消毒時提起網箱四角,減少水體,提高藥物濃度,觀察應激反應,待岀現(xiàn)應激時放下四角。池塘養(yǎng)殖 鱘魚屬大型魚類,其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和適應能力強,在池塘養(yǎng)殖中應
鱘魚
注意如下一些問題。 一、池塘條件鱘魚養(yǎng)殖池要求面積較大,池水較深,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的區(qū)域,交通便利且通訊設施齊備。池塘面積以5-10畝為宜,水深2-3米,水質較穩(wěn)定,水體溶解氧值高,最好在5毫克/升以上。池塘要有獨立的進排水口、坡降,配備一臺水車式增氧機,并設置飼料臺。 二、清塘消毒放苗前半個月,池塘進水15-20厘米,用100-150公斤/畝生石灰兌水后全池潑灑,以消滅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進水浸泡池底,進水口用60目篩絹過濾;用15-20公斤/畝的茶子餅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子餅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全池潑灑,可以殺滅池塘中的魚、蝦和魚蝦卵,清塘后的茶麩留在池中做肥料。放苗前10天,池塘加水到70-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劑消毒。 三、培養(yǎng)浮游生物放苗前7-8天,按照每畝池塘準備50公斤干雞糞,且雞糞浸泡2天,最好用含氯消毒劑消毒、再去除雜物(過濾)后,全池潑灑。過濾物用纖維袋包扎好后,放到池塘中的下風口處,繼續(xù)做培養(yǎng)浮游生物的肥料。 四、苗種放養(yǎng)選擇健康無病害的鱘魚苗種,體長在20厘米以上為好。一般大規(guī)格苗種的放養(yǎng)密度為400-600尾/畝。放苗時間既要考慮水溫適宜,又要考慮成魚上市。 苗種運輸前1-2天應停止投喂,運輸時選用38×82的聚乙烯包裝袋,在袋中加水3/5,并用冰塊將水溫調節(jié)到12-15℃,每袋放入體長20-30厘米的魚苗20尾,包裝后運輸。如果運輸時間在8小時以內,可以用水車運輸,但要隨時注意運輸途中的水溫變化,效果也很好。 放苗前2天應先試水,用相同規(guī)格的魚苗10條左右放入網箱中,觀察鱘魚的活動情況,如無異常,即可放苗。正常放苗時,不要先把運抵的苗種袋解開,應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內水溫和池塘水溫接近后,再打開袋口將苗種放入池塘中。有條件的養(yǎng)殖場,最好連魚帶水倒入一個大桶中保持連續(xù)充氣,然后在桶中放入食鹽,使鹽度達到2%,浸浴魚體10分鐘后放苗入池。 五、飼料投喂池塘養(yǎng)殖以投喂配合飼料為主,鱘魚魚苗剛下塘
鱘魚
時,尚未形成在固定地點攝食的習慣,要及時馴化。 可將飼料投放在飼料臺上,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觀察。有些鱘魚,如史氏鱘、雜交鱘、俄羅斯鱘、中華鱘等都有夜晚趨光的特性,夜間馴化時可在靠近飼料臺的地方加以照明。 投喂應堅持少量多餐的原則,飼料要適口,粒徑不能過大或過小,一般以魚的口裂的1/2為好。投喂量為魚體體重的3%左右,日投喂3-4次,視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投喂量。 六、日常管理巡塘和生長情況觀察。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尤其在夜間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觀察魚體的活動情況,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節(jié)氣壓低時,要勤巡塘,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采取開啟增氧機或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定期檢查鱘魚的生長情況及健康情況,及時調整投喂率和放養(yǎng)密度,當池中鱘魚生長差異過大時,要按其規(guī)格及時分塘。在水質管理工作上,每天測量水溫3次,pH值、溶解氧、亞硝酸鹽、氨態(tài)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測定。值得注意的是:鱘魚是典型的底棲魚類,一般不會上浮游動,有些種類如中華鱘,即使在水體溶解氧不足時也不象家魚那樣明顯的浮頭,所以在特殊情況下,如水溫過高、水色不對或天氣悶熱時,要加強對水質的監(jiān)測,每天清晨都要測定水體溶解氧。當池塘水色過濃時,水體透明度低于25厘米或溶解氧小于5毫克/升時,池塘要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質的清新。鱘魚生長最適合的pH值為6.5-8.0,pH值過低會影響鱘魚的代謝活動和生長,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數(shù)鱘魚生存的溫度上限為32℃,水溫超過30℃則對鱘魚生長有危險。水溫控制可以參考以下措施:選擇合適的放養(yǎng)時間,投放大規(guī)格魚種,以縮短養(yǎng)殖周期;爭取在每年高溫期過后再投放大規(guī)格魚種,在翌年高溫期到來之前達到養(yǎng)成規(guī)格上市,可以避開高溫;在高溫期到來時加深水位,減小放養(yǎng)密度;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采取加大換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七、病害防治真菌性疾病的癥狀是行動遲緩、魚體消瘦、不攝食。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魚體受傷,對患病魚體可以采用克霉唑和1%的食鹽與小蘇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魚10分鐘左右
9. 水產養(yǎng)殖中華鱘的預防與保護方法
放養(yǎng)前對魚塘進行清潔消毒,新建魚塘浸泡15天以上。應配套安裝空壓機,每隔3~4m2設置一塊氣石,保持池水中溶解氧≥6mg/L。拋苗前先試水,放入淺水池中,剛運出的魚苗不得直接入水。建議將魚苗袋放入池水中約 20分鐘。待袋內外水溫基本一致后,慢慢將魚苗放入魚池淺水區(qū)。雜交鱘魚集中在池塘底部,在設計養(yǎng)殖密度時,要保證雜交鱘有足夠的活動和攝食空間,全長7~9cm的魚苗,以150~200條/m2為宜。
飼養(yǎng)時建議使用鱘魚專用飼料,并根據(jù)季節(jié)和水溫調整投喂量。當水溫處于15~18℃時,雜交鱘投喂量達到高峰,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2%~4%,分別于9時、16時、23時進行投喂。在夏季,水溫不能有效控制時,應減少日投喂量,控制在魚體重的1%~2%,分別在8時和20時投喂。當水溫≥25℃時,不喂或少喂。水溫低于10℃時,日投喂量占魚體重量的0.2%~0.5%,每天14時投喂一次。
10. 中華鱘養(yǎng)殖方法中華鱘養(yǎng)殖吃什么
(1)水溫
中華鱘是一種適應于水溫范圍相當廣的溫水性魚類,在人工養(yǎng)殖的條件下,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37℃,生長適宜水溫為13—25℃,最佳生長水溫為20~22℃。親鱘適宜催產水溫為17~24.5℃。魚卵最佳孵化水溫為17—21℃。入冬之后,當水溫下降至9~6℃時,中華鱘攝食量很少,生長停滯,甚至出現(xiàn)體重下降的現(xiàn)象。立春前后,水溫逐漸回升至10~13℃,開始少量攝食,生長緩慢。清明之后,水溫回升至15℃以上,攝食開始活躍,生長加快。當水溫達到33~38℃時,中華鱘反而不能正?;顒印?/p>
(2)含氧量
中華鱘對溶氧量要求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當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時,中華鱘的食欲就下降;當溶氧量繼續(xù)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時,中華鱘攝食量迅速減少,甚至停止攝食,嚴重者發(fā)生活動遲緩、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變幅大的肥水,不應作為培育中華鱘仔、幼魚的水源。
(3)pH
中華鱘適宜于在pH為7.0~8.0的弱堿性水中生活。當pH下降時,就意味著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這對于要求較高溶氧量的中華鱘不利;當pH過高時,會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對于養(yǎng)殖中華鱘也不利。
(4)鹽度
中華鱘為廣鹽性魚類,耐鹽度范圍較廣,在自然條件下,往來于咸水與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長。
(5)光照強度
在垂直游泳階段,魚苗有極強的趨光性。轉為底棲后,趨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強度對仔、幼鱘的培育沒有明顯影響,但要盡量避免夏天強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溫的急劇上升,養(yǎng)殖水池上方要設置遮陽設施。
(6)底質
仔、幼鱘對底質的要求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無污染;成鱘對底質的要求不很嚴格,泥沙底質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懸浮物質的數(shù)量。在仔、幼鱘培育階段,透明度應控制在40~60厘米為好,要及時清除排泄物和加強日常管理;在成鱘飼養(yǎng)階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滿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養(yǎng)殖池中的有機物質分解而來。中華鱘長期生活在氨氮較高的水中,會出現(xiàn)活力減退、生長不良、引起爛鰓等病癥,甚至導致大批死亡。對于仔、幼鱘,氨氮最好不超過0.2毫克/L。
(9)水流
中華鱘仔、幼魚,沒有明顯的溯水上游的習性,較喜歡集中在流水口。面積為3~10米2的養(yǎng)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為宜。
(10)流速
中華鱘產卵時的平均流速都在1.0-2.0 m/s范圍內,且流態(tài)都十分的復雜,一般都是在河道轉彎處且有深潭的地方進行產卵,流場都有漩渦,且有著較大的卵石塊。
11. 中華鱘養(yǎng)植
準備一個透明美觀、大小適中的魚缸,將自來水暴曬一天再注入,水溫保持在13-25℃為宜,將鱘魚放進去。一天喂2-3次食,投喂小蝦、紅蟲、海藻為主,需定時處理食物殘渣。此外,鱘魚不耐低氧以及鱘魚糞便重易沉底,所以要經常換水和清洗魚缸。
中華鱘是一種適應于水溫范圍相當廣的溫水性魚類,在人工養(yǎng)殖的條件下,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37℃,生長適宜水溫為13—25℃,最佳生長水溫為20~22℃。親鱘適宜催產水溫為17~24.5℃。魚卵最佳孵化水溫為17—21℃。入冬之后,當水溫下降至9~6℃時,中華鱘攝食量很少,生長停滯,甚至出現(xiàn)體重下降的現(xiàn)象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