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的栽培技術
菊花適應性強,喜涼爽,較耐寒,生長適溫18~21攝氏度,最高32攝氏度,最低10攝氏度,地下根莖耐低溫極限為-10攝氏度。花期最低夜溫17攝氏度,開花中后期可降至13~15 攝氏度。喜充足陽光,也稍耐陰。較耐旱,忌積澇,喜地勢稍高、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 盆土配制盆栽菊花的土壤要求土質疏松,腐殖質豐富。菊花最忌連年栽在原地或使用栽過菊花的老盆土,因為連作會導致土壤理化性質的惡化,對菊花生長不利。所以,每年都要準備新的培養(yǎng)土。 母本留種為了保留和發(fā)展不同的菊花品種,菊花品種很多,不知你選那一種, 不管你選哪種品種都要選健康無病的枝條做種。
菊花怎么養(yǎng)才好
一、適期控盆栽肥菊花喜肥,若施肥不當易引起徒長,施肥過多,則株高葉稀,因此基肥應以磷、鉀肥為主。施追肥不可過早,如果葉片小而薄、葉色泛黃,可多次噴施0.1%尿素水至轉綠時為止。如出現(xiàn)缺磷、鉀肥等癥狀,應噴施0.2%磷酸二氫鉀溶液(花市有售)。立秋后至開花前,肥水宜充足,其濃度要逐漸增加,并應注意增施磷鉀肥,可使花色正、花期長。
二、盆菊澆水要適時適量,即使是生長旺盛期,每天的澆水量也只需保持到白天中午蒸發(fā)所需的水量,即每天早、晚給葉片噴一次葉面水。
三、適盆換土菊花的整個生長過程中,一般需要換盆2—3次。幼苗期移栽在直徑約12厘米的小盆養(yǎng)護,壯苗期換入直徑約15厘米的盆內培養(yǎng),花蕾分化前再換入直徑約20厘米左右的盆中培養(yǎng),這時應適時加施肥料,只有這樣,花盆逐漸增大,盆土逐漸增多,才有利于供給各個生長發(fā)育階段所需的適量水肥。切忌大盆養(yǎng)小苗或小盆養(yǎng)大苗。若發(fā)現(xiàn)枝葉過盛,可去掉部分宿土或須根。
四、及時摘心及時摘心可促發(fā)側枝,有效地壓低株高。盆栽的摘心時間和次數(shù),因不同選形藝術而異,一般留4—7朵,菊苗定植后留4—5片葉摘心,等其側枝長出4—5片葉時,每個側枝再留2—3片葉進行第二次摘心。
五、抹芽疏蕾菊花壯苗期,萌發(fā)出許多腋芽,需及時用手指捏掉,否則消耗大量養(yǎng)分,且能發(fā)出許多小側枝,使植株顯得雜亂無章。孕蕾期,在頂蕾下的小枝上有時出現(xiàn)旁蕾,除因需要保留的以外,也應及早去掉旁蕾,促進頂蕾肥大。
六、養(yǎng)好腳葉俗話說“鮮花還需綠葉配”。做到適期扦插,在盆菊生長期間,合理施肥、澆水、預防病蟲害,即可防止腳葉枯黃脫落,又可確保葉片青秀,提高觀賞效果
國慶小菊的栽培方法
國慶節(jié)用的盆栽小菊栽培過程中常出現(xiàn)3個問題:一是“光腿”現(xiàn)象,中下部葉片稀少,露出莖干,非常難看。二是植株太高,頭重腳輕,達不到要求。三是花期控制不好,滿足不了節(jié)日用花需求。針對以上3個問題,筆者在實踐中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一、兩次扦插 4月下旬剪取大田苗插條進行扦插,5月下旬剪取扦插的新生條再進行扦插。“光腿”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是扦插苗下部萌芽力較差。由于采用當年新生的插條,插條萌芽力較高,就不會產(chǎn)生“光腿”現(xiàn)象了。
二、摘心加化學藥劑控制 小菊進入盆栽管理后,6月10日左右進行第一次摘心,摘心的第二天噴300ppm的多效唑(或2000ppm的B9 )加0.1%的7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6月25日和7月10日左右進行第二、三次摘心和噴藥,方法同第一次。通過3次處理,大多數(shù)小菊的高度能得到控制。 三、花期控制 多數(shù)人采用傳統(tǒng)方法,把立秋作為最后一次摘心的節(jié)氣。對于國慶用菊來說,最后一次摘心必須在7月中下旬,視品種不同適當提前或推遲,也就是應當把大暑作為最后一次摘心的節(jié)氣,這樣才能保證不會耽誤國慶節(jié)用花。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