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養(yǎng)豬技術
一、學養(yǎng)豬技術
我開現(xiàn)在這家養(yǎng)豬廠時也是什么都不懂的,當時只知道喂好的飼料就能長的快,其實不是那么回事的,后來朋友在百匯商城買的養(yǎng)豬技術教程才知道養(yǎng)豬還有這么多的技術呢。還有什么時候防什么病怎么治病的。要是早看到我第一年就不能賠那么錢了。你先好好學習那上面的技術在養(yǎng)也不遲,熟話說的好啊,磨刀不誤砍柴工啊。所以得學學技術的。
二、科學|養(yǎng)豬技術
養(yǎng)豬關鍵還是要懂得經(jīng)營和管理,從小豬養(yǎng)到出欄,需要注意的事項和細節(jié)很多,同樣也有很多技巧可以學習,掌握了這些方法,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肉豬養(yǎng)殖技術
送你養(yǎng)豬經(jīng)驗幾招:
本人飼養(yǎng)30幾頭母豬,養(yǎng)豬十幾年了,下面是我養(yǎng)殖過程中總結的幾個小辦法,現(xiàn)在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對有此困擾的豬友有所幫助。
一、關于咬尾
大家都知道,豬即使斷了尾,咬尾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我的辦法:瀝青適量備用、柴油適量備用、碾碎的天鷹椒粉適量備用。
用一個容器把瀝青放在里面,在火上烤化,加上柴油和天鷹椒粉混勻,在瀝青還沒有凝固前把混合物蘸到被咬豬的尾巴上,這樣柴油的異味在加上天鷹椒的辣味可使咬尾的豬望尾興嘆。
二、關于母豬并欄
1 此法適用于急等圈用的豬友
先用細鐵絲和8號鉛絲編一個豬嘴形狀的籠頭備用,把要并圈的兩頭母豬趕到一個圈里,待分出強弱后(這是關鍵),把事先備好的籠頭戴在強者的嘴上固定好,這樣它就咬不到另一頭豬了,而且它會不斷的搖頭、在地上摩擦也無暇再去咬架。
2 此法適用于不急等圈用的豬友
把一個大圈中間用鐵柵欄隔開(這是關鍵),把要并圈的兩頭母豬分別趕到中間有鐵柵欄的兩個小圈里,這樣讓它們在里邊熟悉4-5天后,在并到一起,他們就會像老相識一樣即不咬架,也不斗嘴。我就有這樣一個“團結友愛圈”。
三、肥豬出欄后豬圈地面巧清理
肥豬出欄后,空圈舍地面的那層厚厚的糞垢最讓人頭疼(每日用水沖圈和育肥舍全漏縫地面的豬友可能無此困擾),有時一間圈舍就累得你呲牙咧嘴,汗流浹背。我的做法是:肥豬出欄前的1-2天,往豬舍的地面上潑水,然后在放些皮球、空飲料瓶之類玩兒的東西,利用豬豬的探究欲,讓它們爭奪玩具,再加上踩踏、拱翻和水的浸潤(如果糞垢太厚可多潑幾次水),地面上的糞垢很快就會被弄起來,然后再用平掀鏟走就可以了。這樣做省時省力,各位不妨試試。
1 造成仔豬咬尾癥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營養(yǎng)、環(huán)境、管理和疾病等幾個方面,如,當飼糧營養(yǎng)失衡時,會刺激豬只發(fā)生咬尾癥;當舍內有害氣體、溫度和光照超標,或通風不良、飼養(yǎng)密度過大時會引起咬尾現(xiàn)象;當豬只患貧血和體內外寄生蟲時,也會發(fā)生咬尾現(xiàn)象。針對各種不同的原因可采用相應措施預防咬尾癥,上文中作者利用異味減輕豬咬尾,這是個很不錯的方法,但是提醒豬友同時要注意消除咬尾的原因,比如營養(yǎng)不良或缺乏引起的咬尾,不僅要減輕咬尾癥狀,還要調整日糧滿足其營養(yǎng)需求,否則即使不咬尾了,豬的生長也受限。另外“在瀝青還沒有凝固前把混合物蘸到被咬豬的尾巴上”這樣會不會燙傷豬尾巴,希望想用此方法的朋友可以跟作者深溝通一下。
2 關于母豬并欄,上文的第一個方法確實能解決問題,這里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強者攻擊弱者是本性,那個龍頭不可能總帶著,去掉以后,它還會攻擊其它弱者母豬嗎?第二個方法:熟悉了彼此的氣味,確實能減少攻擊,但是有些強者還是攻擊弱者,所以建議把強者和弱者分開,當然如果沒有那么多欄,就只好想別的辦法。
3 作者巧用豬達到減輕清理地面工作量的方法挺新鮮,有此困擾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四、肉豬養(yǎng)殖技術要點與肉豬出欄時間如何掌握
肉豬養(yǎng)殖管理技術三要點
肉豬是商品養(yǎng)豬生產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要盡可能以短時間、最少的飼料和勞力獲取量多質好的豬肉,須注意掌握以下幾個技術要點:一是合理分群。按豬的體重、來源、品種、體質強弱和神經(jīng)類型進行分群,經(jīng)分群飼養(yǎng)-段時間后,出現(xiàn)大小、強弱懸殊的豬只,應進行調整。二是搞好圈舍衛(wèi)生。要勤打掃,保持干燥。三是做防署降溫工作。育成豬生長適宜溫度為l5至23攝氏度。夏季耍保持圈舍通風良好,勤沖洗欄舍、豬體,搞好防暑降溫工作;冬天應關好門窗,防止寒風侵襲,保持欄舍干燥,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肉豬出欄時間如何掌握
肉豬耍適時出欄,方能獲得較優(yōu)的胴體品質和較高的經(jīng)濟效益。瘦肉型豬屠宰的適宜體重為90至l00千克;-般二元肉豬以體重75至90千克為好。近年的生產實踐表明,生豬長到90千克左右出欄可能是最佳的出欄時間。
五、生豬養(yǎng)殖技術
仔豬濕疹(農村俗稱淤殼瘡、爛皮病)是皮膚表層組織的一種炎癥,為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表皮疾病,大多因豬舍陰暗潮濕,衛(wèi)生條件差等所惹起。仔豬的發(fā)病率很高,多發(fā)生于初生7—15天的仔豬,同窩仔豬1頭發(fā)病,將很快影響到整窩仔豬,該病死亡率不高,但可明顯影響仔豬的正常生長發(fā)育,給養(yǎng)豬業(yè)帶來一定的經(jīng)濟損失,用抗菌素治療效果不理想,且成本高,采用中藥內服外洗進行臨床治療試驗,收到較好效果。治療時母仔同治最好?,F(xiàn)介紹幾種取材方便、效果較好的中草藥療法供參考。
1.苦參、地膚子、蒼術、黃柏、白鮮子、蛇床子各等量粉成細末, 按10%量混入料中飼喂, 同時熬成10%水液用毛刷涂擦患部, 每天2次。
2.鮮律草、生黃柏、大黃、苦參各200克,氧化鋅100克,棉籽油適量。將鮮律草水煎2次,再合并煎液,過濾并濃縮成1000毫升;將生黃柏、大黃、苦參共研末,過篩后與氧化鋅一起加入濃縮液中,再加棉籽油適量充分攪拌,制成油膏狀備用。對急性濕疹患豬,可直接將油膏涂擦于患部;對慢性濕疹患豬,先用溫水洗去污垢后涂擦,每日或隔日1次,3-5次即愈。
3.鮮銀花藤、野菊花全草、鮮繼木嫩枝葉、油茶樹嫩枝葉適量煎水,溫熱時用凈布浸藥水擦拭濕疹患部,每天2次。輕者擦洗1-2次可愈,重者連用2-3天,擦洗后用凈布揩干皮毛,再在患部撒上土霉素粉效果更好。
4.根據(jù)豬的大小及患部面積,取芒硝50-200克,加冷開水200-500毫升,待溶解后涂擦患部,每天4次;或將干凈毛巾濕敷于患處,每次半小時,每天2次;一般2-3天可痊愈。
5. 可選用1%~2%的來蘇爾液、0.1%的高錳酸鉀溶液、3%的硼酸水、2%的明礬水清洗患部,然后用硼酸軟膏或魚石脂軟膏涂擦患部。若有水皰或膿包,可在用上述藥液清洗患部后,取滑石粉60份、氧化鋅30份、次硝酸鉍10份混合均勻,涂擦患部。若皮膚已破潰,可用消毒液沖洗患部后敷紅霉素軟膏。對全身癥狀較重者,還應配合使用10%的氯化鈣或葡萄糖酸鈣30~50毫升、維生素C2~5毫升進行靜脈注射。
6.醋和生石灰等量攪拌,曬干研末備用。用0.1%高錳酸鉀溶液洗患部,再將藥末涂擦患部。每天2次,數(shù)次即可。
7.用50克蜂膠浸泡于250毫升95%的酒精中,每天攪動2-3次,每次15分鐘,促進溶解。7天后用雙層紗布濾去渣屑,取濾液涂于患部;或用15-20%的蜂膠軟膏涂于患部,每天1次,療效良好,四五天可愈。
8.蒲公英5克、地丁草5克、綠豆衣4克、金銀花5克、玄參5克,煎服(以上為5千克以內豬的用量)。
9.野菊花1500克、大青葉7500克,加水2.25千克,蒸餾成1250毫升,小豬肌注3―4毫升,大豬肌注10―20毫升。
10忍冬藤、野菊花、千里光各500克,半邊蓮250克,紫花地丁200克,煎汁再蒸餾,肌肉注射5―15毫升。
11.律草100克、明礬25克,煎湯洗患處。
12.用中成藥金黃散外敷。
13.患部擦1%龍膽紫液。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