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花卉文化與鑒賞考試答案大全圖片(園林花卉文化與鑒賞考試答案大全圖片高清)
一、園林花卉文化與鑒賞學什么?
課程概述:
本課程主要面對各類學校園林及其相關專業(yè)的學生、以及植物文化的愛好者。《園林花卉文化與鑒賞》是一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以我國傳統(tǒng)名花以及常見花卉的文化進行挖掘,對常見的花卉進行識別,對其文化從各個角度進行剖析,并欣賞花聞花趣,提高花卉的鑒賞和審美,陶冶情操。
二、花卉鑒賞與花文化是否算鑒賞類?
書名:花卉鑒賞與花文化
作者:孫伯筠
出版社: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社
應該屬于鑒賞類
三、花卉鑒賞與花文化選修課上什么?
我在學校也上過花卉鑒賞與花文化選修課,我們當時老師主要是給我們講關于花的種植護理和種類的劃分等,比如說分為常綠的和落葉的等,然后考試的時候的話,看圖片識花,然后再寫出要怎樣去護理花就可以了。
四、名貴花卉圖片大全?
茶花,牡丹,蘭花,菊花,梅花,月季,桂花,荷花,墨跡,郁金香
五、知到攝影與鑒賞答案?
圖片清晰,拍攝如真,準確反映出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六、人圖片猜成語答案大全圖片?
1、喜上眉梢2、妖魔鬼怪3、余音繞梁4、盲人摸象5、雞飛蛋打6、心照不宣7、人走茶涼8、刀光劍影9、七嘴八舌10、悲喜交加11、雷聲震耳12、舍己救人13、眉目傳情14、豬朋狗友15、一針見血16、愁眉苦臉17、指腹為婚18、一拍即合19、花好月圓20、騎虎難下21、虎頭虎腦22、吹吹打打23、雞口牛后24、趾高氣揚25、惡語傷人26、望眼欲穿27、一鳴驚人28、掩人耳目29、雞飛狗跳30、刻舟求劍31、犀牛望月32、一見鐘情33、心口不一34、吉人天相35、心心相印36、吹牛拍馬37、群龍無首38、雞飛狗跳39、車水馬龍40、吉兇禍福41、驚天動地42、望穿秋水43、人仰馬翻44、掩耳盜鈴45、走馬觀花46、雞犬升天47、九九歸一48、攜手并肩49、守株待兔50、筆走龍蛇51、千真萬確52、一錘定音53、杯水車薪54、雞鳴而起55、歸心似箭56、筆頭生花57、魑魅魍魎58、嘴甜心苦59、猴年馬月60、零零星星61、馬馬虎虎62、指桑罵槐63、人山人海64、移花接木65、狼煙四起66、心照不宣67、琴棋書畫68、千夫所指69、海嘯山崩70、人聲鼎沸71、全心全意72、衣食父母73、眾望所歸74、生龍活虎75、星羅棋布76、侯門似海77、紅男綠女78、前因后果79、書香門第80、撥云見日81、放虎歸山82、飛鳥依人83、耳目一新84、??菔癄€85、返老還童
七、陳與義清明古詩鑒賞答案?
答案:
14.D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詩的表達技巧、語言和評價古詩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罢挿凑f,寫出了詩人玩樂中的興味”“營造出歡樂的氛圍”錯,“不用”“只將”這兩個詞語抒發(fā)了詩人對時又清明、年華流逝的感嘆。
15.上下句分別運用司空圖隱居中條山王官谷,韓信得遇漂母飯的典故。詩人借司空圖隱王官谷之典,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悵惘;(2分)借韓信得遇漂母飯之典,表達自己無所建樹、茍且偷生的失意。(2 分)詩人自稱“書生”“壯士”,志向不得實現(xiàn)而無奈投老、偷生,滿懷自怨自艾之悲憤。(2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評價古詩的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要準確解讀頸聯(lián)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把握頸聯(lián)的兩個典故。頸聯(lián)第一句使用了《新唐書·司空圖傳》中的典故,第二句使用了《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典故。答題思路是先指出其所運用的典故,并簡要分析典故的含意,最后分析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八、與謝靈運有關的詩歌鑒賞答案?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是由謝靈運所創(chuàng)作的,起首二句即對偶精工而又極為凝煉,從大處、虛處勾勒山光水色之秀美。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南北朝:謝靈運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
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
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譯文
黃昏和清晨的天氣變換,山水之間的景色如同清靈的光芒。
山水的輕靈讓人愉悅,使其在山水之中游歷而忘記回去。
從峽谷出來的時候時間還早,等到上船的時候天氣已經(jīng)晚了。
四周的樹林和山壑中聚積著傍晚的景色,天上的晚霞凝聚著夜晚的天空中飄動。
菱葉和荷花在蔚藍的河水中交相呼應,蒲和小麥在一處相依生長著。
持著拂塵在南邊的小路上走動,很開心地欣賞東面的門窗。
憂慮的東西少了自然覺得沒有煩心事,心情暢快就會覺得很順心。
送給希望保養(yǎng)身體的人上面這些話,希望他們能用這個方法來養(yǎng)生。
九、智慧樹中國玉石及玉文化鑒賞答案?
舉例子,有力的說明了中國玉石的歷史悠久
十、干戈詩歌鑒賞答案?
.“干戈”是古代的兩種兵器,一般泛指戰(zhàn)爭,暗示了詩歌表現(xiàn)的環(huán)境特點。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