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壇景觀特點(花壇景觀特點有哪些)
一、花壇花卉設計特點?
花壇花卉設計:應該是有整體藝術感,有創(chuàng)意感,美觀,得體,大方,應景 ,有寓意。
二、人工景觀特點?
人工景觀更多地來自于人工修建而成,像頤和園的西堤,是模仿蘇杭的園林景觀而建,A來自于人工建設,走西堤真得像暢游蘇杭。
三、油松景觀特點?
油松為喬木,高達25米,胸徑可達1米以上;樹皮灰褐色或褐灰色,裂成不規(guī)則較厚的鱗狀塊片,裂縫及上部樹皮紅褐色;枝平展或向下斜展,老樹樹冠平頂,小枝較粗,褐黃色,無毛,幼時微被白粉;冬芽矩圓形,頂端尖,微具樹脂,芽鱗紅褐色,邊緣有絲狀缺裂。
針葉2針一束,深綠色,粗硬,長10-15厘米,徑約1.5毫米,邊緣有細鋸齒,兩面具氣孔線;橫切面半圓形,二型層皮下層,在第一層細胞下常有少數細胞形成第二層皮下層,樹脂道5-8個或更多,邊生,多數生于背面,腹面有1-2個,稀角部有1-2個中生樹脂道,葉鞘初呈淡褐色,后呈淡黑褐色。
雄球花圓柱形,長1.2-1.8厘米,在新枝下部聚生成穗狀。球果卵形或圓卵形,長4-9厘米,有短梗,向下彎垂,成熟前綠色,熟時淡黃色或淡褐黃色,常宿存樹上近數年之久;中部種鱗近矩圓狀倒卵形,長1.6-2厘米,寬約1.4厘米,鱗盾肥厚、隆起或微隆起,扁菱形或菱狀多角形,橫脊顯著,鱗臍凸起有尖刺;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圓形,淡褐色有斑紋,長6-8毫米,徑4-5毫米,連翅長1.5-1.8厘米;子葉8-12枚,長3.5-5.5厘米;初生葉窄條形,長約4.5厘米,先端尖,邊緣有細鋸齒?;ㄆ?-5月,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
四、景觀草特點?
景觀草又稱觀賞草,大多對環(huán)境要求粗放,管護成本低,抗性強,繁殖力強,適應面廣。又因其生態(tài)適應性強、抗寒性強,抗旱性好,抗病蟲能力強,不用修剪等生物學特點而廣泛應用于園林景觀設計中。
五、公園花壇花的特點?
按季節(jié)分
春花壇 可種植金盞菊、飛燕草、石竹、風信子、郁金香、芍藥等。
夏花壇 可種植蜀葵、美人蕉、大麗花、矢車菊、唐菖蒲、向日葵、萱草、鳶尾、百合、蔥蘭、金光菊、晚香玉等。
秋花壇 可種植荷蘭菊、百日草、雞冠花、鳳仙花、萬壽菊、麥稈菊等。
從花卉種類上分
灌木花壇 應用開花灌木配置草花花壇,輔助栽培少許一二年生或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
混合花壇 應用開花灌木同一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花卉混合配置。
專類花壇 應用品種繁多的同一種花卉配置,如牡丹、芍藥、月季、菊花花壇等。
花壇
按壇面花紋圖案分
花叢花壇 又稱集栽花壇,集合多種不同規(guī)格的草花,將其栽植成有立體感的花叢?;▔耐庑慰筛鶕匦翁攸c,呈自然式或規(guī)則式的幾何形等多種形式。內部花卉的配置,可根據觀賞位置不同而各異,如四面觀賞的花壇,一般在中央種植稍高的植物品種,四周種植較矮的種類;單面觀賞的花壇,則前面種植較矮的種類,后面種植高的植物,使其不被遮掩。一般情況下,以一二年生草花為主,適當配置一些盆花。
六、景觀花壇壓頂石材一般多厚?
景觀花壇壓頂一般最少3cm厚,常用厚度也有5cm、6cm、8cm以及10cm,甚至10cm以上,看開發(fā)商是否花錢了!既然叫壓頂,太薄的效果就有壓不住了!
七、描寫花壇里的花特點?
秋天,菊花成了眾人焦點,花壇里有各種菊花有紅的、黃的、白的等等它們千姿百態(tài),剎時耀眼。
八、西城墻景觀特點?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古代的城墻貫穿了其傳統(tǒng)城市的整個發(fā)展歷程,并對城市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給古代中國的發(fā)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古城墻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顯著特征之一。古城墻具有鮮明的建筑特色,它的發(fā)展過程也吸收并融合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本文主要對西安古城墻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價值進行研究,展現古城墻的重要性。
一、 古城墻的建筑史
在中國古代,自有城市的那天起,城墻就存在了。據記載,城墻起源于中國古代原始社會的中后期。城墻的作用不僅是圈定中國古代社會城市的涵蓋范圍,同時也規(guī)劃了中國古代城市的基本面貌。在中國古代,城墻的最初作用就是用于軍事防御,為古代社會城市的發(fā)展和人們的生活、勞作提供安全保障。正因為城墻的軍事防御功能使其被古代的統(tǒng)治者重視,成為了古代城市發(fā)展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成為歷朝歷代社會發(fā)展的主流。隨著城市的不斷發(fā)展,城墻在古代的生命力也越來越旺盛,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城市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也是體現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建筑物之一。在城墻的建筑過程中也耗費了許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建筑時不僅要考慮它的實用性,也要考慮它的審美性,這也就造就了古城墻的獨特建筑特色。
二、 古城墻的建筑特色
古城墻的興建一般都具有以下特點: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建筑用料和合理的建筑結構。
(一)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
以砥洎城古城墻為例。它的地理位置有兩大優(yōu)點:砥柱中流可以防災擋禍、城墻三面環(huán)水,景色優(yōu)美。建城者選用巨大的磐石作為城墻的堅實基礎,不僅能在雨季阻擋洶涌澎湃的洪水,避免洪水侵襲城墻附近的居民,還能阻擋外敵的進攻。它的興建也利用了“寧隔千山,不隔一水”的原則,巧妙的運用水勢易守難攻的特點,給入侵者造成自然的心理畏懼和地理障礙。唯一易攻的一面(南面),也可以利用炮火或是加強兵力進行防守。所以,砥洎城古城墻的興建利用其地理位置發(fā)揮了最大的防御功能。因其三面環(huán)水,形成了一幅城水相依的天然風景畫。
(二)獨特的建筑用料
以西安古城墻為例。西安古城墻的建筑用料可以概述為:就地選材、因地制宜、獨具一格。西安的古城墻最初是用黃土分層夯打建成的,在城墻的最底層則用石灰、土和糯米汁混合在一起夯打建成的,城墻異常堅固。后來,又在城墻的頂部及內外側都砌上青磚,城墻的頂部每隔40-60m就有全青磚砌成的一道水槽。而青磚本身就是建筑上的常用材料,作為興建城墻所用的青磚更加厚實且大,這就使得西安古城墻更加堅實牢固,保存時期也更長,成為了中國現存的一座最完整的的古城墻。
(三)合理的建筑結構
以西安古城墻為例。西安的古城墻在明代時期被擴建,擴建后的西安城墻高12m,底寬和頂寬分別是15-18m和12-14m,周長約為13.7公里。城墻的內部還修建了敵臺,凸顯在城墻的外圍,敵臺的頂面與城墻面齊平。這樣的設計結構有助于對爬墻的敵人進行射殺。并且敵臺之間距離(120m)的一半剛好在弓箭有效的射程內,有利于防守者從側面射殺侵略者。同時,城墻上的敵臺有98座之多,每一座敵臺都建有駐兵的敵樓,這樣就能及時發(fā)現是否有敵人入侵。另外,城墻的設計還有四座城門,每個城門都有正樓、閘樓和箭樓,它們的共同作用都是為駐守城墻和抵御侵略提供安全防護。由此可見,古城墻的建筑結構設計不僅合理,還能發(fā)揮城墻的重要作用。
三、古城墻的文化價值
(一)古城墻蘊含制度文化
在中國古代社會,城墻的興建也就圈定了城市的范圍,限制了居民的生活和勞作范圍。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為加強軍事防御而擴大城市規(guī)模,城墻內城市的發(fā)展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勞作水平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擴展較大的城市也會吸引更多的居民定居,當統(tǒng)治者急需兵力的時候,還可以鼓勵百姓參軍,進而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在《史記》中也有記載:“臨淄之中有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fā)于遠縣,而臨淄之卒已二十一萬矣”。這是當時蘇秦對齊宣王所講的一段話,從這段話中也可以看出擴大城市面積,吸引更多居民,鼓勵居民參軍,確實可以增強一個國家的軍事防御能力。但是在秦漢以后,大規(guī)模的城市除了都城之外就很少見了。都城的規(guī)模發(fā)展越來越大,相應的也有更多的居民移居都城,這樣的發(fā)展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都城的經濟、文化發(fā)展,也提高了都城居民的生活和勞作水平,所以,也就有“天子腳下,繁榮昌盛”的說法了。歸根究底,這也都是統(tǒng)治者所頒發(fā)制度的結果,所以,古城墻的發(fā)展也蘊涵著中國古代的制度文化。
九、開普敦夏季景觀特點?
開普敦四季分明,夏季時受到西風的控制,從海洋上帶來濕潤的氣流,封面氣旋也在此時活動頻繁,帶來溫和多雨的氣候特征。夏季為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氣候溫暖而干燥,平均最高氣溫為26℃,平均降水量僅為63毫米。
十、好望角的景觀特點?
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最尖端的點稱為Cape Point,有標明經緯度的標志牌供游客拍照留念。迪亞士角:Diaz Point在好望角東面,是拍攝好望角全貌的最佳角度。老燈塔:位于迪亞士角最高點,是好望角的標志性景觀。新燈塔:由于老燈塔位置太高,海上的大霧經常導致船只根本看不到老燈塔的燈光,于是在老燈塔前端山腰間又修建了一座小燈塔。只有在觀景階梯上才能找到它的位置。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