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矮化栽培?
應用生物或栽培措施,使果樹生長比常規(guī)矮小的栽培方式。矮小的樹體,緊湊的樹冠,可以實行密植,提高土壤及光能的利用率,既適于大面積集約栽培,也宜于庭院栽培。矮化栽培要求較適宜的生態(tài)條件,科學的技術管理和較多的生產投入,才能充分發(fā)揮其豐產、穩(wěn)產、優(yōu)質和高效益的優(yōu)點。
發(fā)展簡史
果樹的矮化栽培,起源于庭院栽培。中國唐代采用限制樹體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和技術措施,使果樹和其他的園藝植物矮化而進行盆栽,成為盆景中的一類。12世紀,《橘錄》中已有用朱欒嫁接柑橘,實行稻橘間作,低墩密植的記載。在歐洲,公元前5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提奧夫拉斯圖斯(Theophrastus)記載了矮化果樹。羅馬農學家并將矮化果樹用于庭院種植。15~17世紀發(fā)現(xiàn)樂園(Paradise)、道生(Doucin)蘋果和榅桲,并分別作為蘋果和西洋梨的砧木,擴大了矮化栽培。20世紀20年代以后,隨著英國M系矮化、半矮化砧木的推廣,果樹的矮化栽培引起了注意。首先在英、法、荷蘭等西歐國家,被用于蘋果和西洋梨的生產栽培,并逐步推至世界各地。20世紀中葉以后,在商品生產果園中,實施矮化栽培的果樹,除蘋果、梨外,還有柑橘、櫻桃、桃、李、杏、柿及板栗等。
矮化栽培的意義
矮化果樹用于建造營養(yǎng)器官的光合產物遠比喬化果樹少(蘋果可減少光合產物總量的20~25%),用于果實生產則相對增加,從而在同樣投入和生物產量近似的情況下,其經濟產量高于喬化果樹。主要表現(xiàn)在:①開花結果的年限早。一般2~3年生幼樹可以成花,4~5年生樹即可投產。②單位面積產量高。特別是栽植后的頭10年產量,明顯高于喬化果園。③果實品質好。矮化果樹每一果實充分發(fā)育所需的葉面積約為喬化果樹的1/2~2/3。同時,由于有效光合面積比喬化樹大,在同樣葉面積系數的條件下,矮化樹留果量可增大,質量也有所改進。④管理方便,便于實行機械作業(yè),可以提高勞動效率,適于大面積生產。
矮化途徑
利用矮化砧木
用矮化砧木嫁接品種,能持久地緩和植株的生長勢,因而結果早、豐產、優(yōu)質,是矮化栽培的主要措施。蘋果、梨、柑橘,歐洲甜櫻桃、桃等果樹,均有較好的矮化砧木(見矮化砧),而在蘋果生產中,應用最廣泛。利用矮化砧木,必須根據不同的土壤、氣候條件和栽培品種,因地制宜地選用不同矮化砧木,決定與砧穗組合相適應的栽植密度。歐美各國,大都采用自根砧。中國果園多在山丘、河灘,各地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北部產區(qū),時有凍害,故基砧應選擇當地砧木,嫁接矮化中間砧,如M4、M7、M26、MM106、MM111等,而甚少選用M9,M27等極矮化砧木。中間砧的長度,為20厘米左右,嫁接在基砧距地面5~10厘米處:美國中間砧長度習慣用24厘米:東歐則在30厘米以上。幼樹期間應及時除去中間砧上的萌蘗。用矮化砧和矮化中間砧嫁接幼樹,結果早,但結果容易過量,栽培上除加強水肥管理措施外,需特別注意疏花疏果,以保證穩(wěn)產、優(yōu)質、防止早衰。
選用矮化型品種
果樹植株高矮受遺傳基因的控制,高為顯性,矮為隱性。當自然雜交的后代中,具有純隱性矮基因時,植株明顯矮小、緊湊,形成長枝少而節(jié)間短,短枝多而粗壯,易成花的矮生型,又稱短枝型。具有純合的自然矮生型(Natural dwarf)的種和品種,可用種子繁殖,而矮生性狀不變。例如中國的壽星桃(Prunus persica var.densa Mak.)和四季橘(Chinese Dwarf Mandarin)以及歐、美的奧斑矮生(Dwarf Aubinel),冠軍矮生(Dwarf Champion)等矮生桃:也有因自然或人工誘變的矮生型品種或品系,多數為嵌合體,需要對變異部分進行無性繁殖,以獲得穩(wěn)定的營養(yǎng)系。例如美國的短枝型(spur type)蘋果品種,新紅星,金矮生等,是自然突變矮生型。矮生型品種在自然界中久已存在,但經濟栽培的歷史較短,其中樹冠緊湊,較直立的,又稱緊湊型(compect type)。和短枝型一樣,發(fā)育枝少,短枝多,葉面積系數高,結果較早,豐產,且容易管理,但不是所有優(yōu)良品種,都具有相應的矮生型,在大面積應用時,應嚴格鑒定,避免與病毒感染造成的矮株混淆。矮生型的栽培技術要點:①要掌握合理的栽植密度;②適度輕剪緩放;③合理的疏花疏果;④選擇合理的樹形。歐美各國控制樹高在2.5~3米之間,以樹籬形、紡錘形等為主;中國則以中干小冠形,二層開心形等為主(見樹形、果樹整形)。
應用技術
應用栽培技術以矮化果樹,中國已有久遠歷史:①利用山嶺薄地挖穴栽植果樹,限制根際土域,類似盆栽;稻田起壟栽培,利用較高的地下水位,以限制果樹根系的生長范圍,從而達到矮化的目的。例如,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蘋果,山東大澤山的葡萄,廣東潮汕、浙江的柑橘,每公頃栽植都在600株以上,樹高一般不超過3米,其效果類似半矮化砧。②利用修剪技術。對蘋果、梨、柑橘、桃以及板栗等果樹,在幼樹期輕剪長放,多留輔養(yǎng)枝,開張主、側枝角度,采用不同方式的促花措施,使提早結果。提早進入盛果期。待樹勢趨于緩和后,按既定樹形的基本結構,逐年對中心干和主、側枝等落頭,回縮更新,控制樹高、樹冠,并保持樹體結構和生長、結果的平衡。③利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在果樹早期生長階段,噴布生長抑制劑,如B9、P P333等可以減少發(fā)育枝,延緩發(fā)育枝的生長,使節(jié)間變短,促發(fā)短枝,促進成花,提早結果,實現(xiàn)矮化密植的目的。20世紀中葉,首先在蘋果集約化栽培上開始應用,隨后用于梨、桃、李。歐洲甜櫻桃和柑橘等果樹上,也開始試驗應用。應用栽培技術措施矮化,必須持久、穩(wěn)定,一旦措施中斷或失當,生長和結果的平衡關系失調,就會失去矮化作用,生長返旺,影響產量和質量,或因果園郁閉而導致失敗。生產中,應因地制宜,綜合運用各項矮化措施,以增強持久的矮化效應。
矮化與喬化栽培的差異
矮化栽培在栽植、管理、修剪等方面,都與喬化栽培不同。
栽植方式與密度
永久性矮化栽培和栽植密度依植株高矮而定,樹體愈矮,密度愈大,生產栽培中每公頃825~1650株,稱為“中密栽培”。以單行長方形栽植,行距比株距大1~2米,作為作業(yè)道;每公頃超過1650株時,稱高密栽培。在中國尚處于試驗階段。歐美各國高密度與帶形、畦田形多行密植相結合,也有用單立架作籬壁式栽培者(見架式),但生產上少見(見草地果園)。此外,還有先高密,后轉為中密的計劃性密植。栽植時,在水久性植株的株間、或行、株間,各加栽一株矮化的臨時性植株,以求得早期單位面積高產,隨著樹冠擴展,分年將臨時性植株疏除或間伐,至10年生,全部去除,只留永久植株。
果園土壤管理
矮化密植果園,根系很早就密布全園,因此栽前應進行全園深翻改土,增施有機質肥料,使土壤具有良好的理化性狀,為密植植株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防止早果引起早衰。行間實行生草制,以不斷補充土壤有機質,行內常用除草劑免耕制。
樹體管理
矮化栽培早期結果的關鍵是“先促后控”,幼樹1~3年生要加強水肥管理,夏季及時摘心,增加分枝,擴大營養(yǎng)面積,使之早期積累較多的有機營養(yǎng),從4~5年生開始,當干周達到15~20厘米以上時,要對主干采用落頭換主,或彎曲上升以控制樹高。對主枝采用撐拉,加大分枝角度,甩放輔養(yǎng)枝等方法,控制營養(yǎng)生長,并采用相宜的促花技術,對生長過旺的喬砧樹,可行中干環(huán)割、環(huán)剝或倒貼皮,促進早期成花,同時,要配合人工輔助授粉。成花過量時,則應及時進行疏花疏果。此外,防止因病蟲、旱澇等原因造成早期落葉,也是矮化栽培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