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牛養(yǎng)殖基地(中國水牛產(chǎn)地)
1. 中國水牛產(chǎn)地
白肢野牛 (Bos gaurus)
以體軀巨大而著稱,是現(xiàn)生世界牛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分布于我國云南以及南亞和東南亞一帶。90年初估計中國有1000多頭,由于近20年的盜伐、盜獵,2013年數(shù)量下降到100多頭,處于十分瀕危的境地。
雄獸的雙角非常雄偉,彎度相當大。由于印度野牛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長筒襪,所以被叫做白肢野牛,在產(chǎn)地更是被形象地稱為“白襪子”。
印度野牛主要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并且有垂直遷移的習性,夏季多在海拔較高的山上,冬季則逐漸下降,活動范圍較廣,過著游蕩的生活,沒有固定的住所。它們喜歡群居,但群體不大,以雌獸、幼仔和亞成體組成,其中有一只體形較大的雌獸為首領。成年雄獸多是“孤?!?,僅在發(fā)情期回到群體中生活,交配之后再離開。
爪哇野牛又名白臀野牛(Bos javanicus)
很容易從它的白色臀斑辨認出來。雄獸的體毛主要為藍黑色,雌獸為紅褐色,四肢的下半截也是白色,分布于我國云南南部、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棲息于山麓開闊的疏林、草叢地帶。我國主要分布在云南菜陽河自然保護區(qū)。數(shù)量不詳。
大額牛( Bos frontalis)
基本上處于半野生狀態(tài),一般被認為它是由印度野牛馴化的家畜,但它們之間還是有一些明顯的區(qū)別。大額牛的前額寬大,角不彎曲,角距也更寬。大額牛見于我國云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一帶。我國數(shù)量有4000多只。
野牦牛(Bos mutus)
是我國青藏高原一帶的特產(chǎn)動物,體形大而粗重,但比印度野牛略小。它的體毛為暗褐黑色,特別長而豐厚,尤其是頸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幾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個圍簾,如同懸掛在身上的蓑衣一般,可以遮風擋雨,更適于爬冰臥雪;尾巴上的毛上下都很長,宛如掃帚一般,顯得蓬松肥大,在牛類中十分特殊。頭上的角為圓錐形,表面光滑,先向頭的兩側伸出,然后向上、向后彎曲,角尖略向后彎曲,如同月牙一般。角的長度通常為40~50厘米,最長的角將近1米,兩角之間的距離較寬。
中國數(shù)量3到5萬頭,占全世界95%以上。
野牦牛棲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山高嶺峻,十分荒涼,空氣稀薄,植被貧乏,而且時常風雨交加。但野牦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饑、耐渴的本領,對高原環(huán)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野牦牛的四肢強壯,蹄大而圓,但蹄甲小而尖,似羊蹄,特別強硬,穩(wěn)健有力,蹄側及前面有堅實而突出的邊緣圍繞;足掌上有柔軟的角質,這種蹄可以減緩其身體向下滑動的速度和沖力,使它在陡峻的高山上行走自如。野牦牛的胸部發(fā)育良好,氣管粗短,軟骨環(huán)間的距離大,與狗的氣管相類似,能夠適應頻速呼吸,因此可以適應海拔高、氣壓低、含氧量少的高山草原大氣條件。
2. 水牛產(chǎn)地在哪里
的確,歐洲有非常多頂級肉牛的品種,比如來自西班牙的加利西亞紅牛,作為既是奶牛又是肉牛的混合種,養(yǎng)殖戶通常會養(yǎng)殖這種牛8-15年,時間遠超那些盎格魯撒克遜品種。這種牛常年在海邊肥沃的草場上悠然自得的吃草,脂肪在牛肉的肌肉內外生長,含量高且混雜著香料和海鹽的特殊香氣,屬于最頂級的品種之一。此外還有法定餐區(qū)(AOC)的梅贊細脂肪牛,梅贊不是牛的品種名稱,而是產(chǎn)區(qū),包括薩萊斯牛,夏洛萊牛,奧布拉克牛和利木贊牛等多個品種,產(chǎn)區(qū)位于法國中央高原東部,草料富含豐富的長纖維,養(yǎng)出來的牛肉質細嫩含有草香和小香芹的香味,但是需要用慢火長時間烹飪才能體現(xiàn)這種特質,是的沒錯,西餐的牛肉,遠不止牛排這一種做法。同樣帶有香芹味道的肉牛還有來自蘇格蘭西北部高地的高地牛,這里植被貧瘠環(huán)境惡劣,卻也能養(yǎng)出肉味濃郁色澤鮮紅的高地牛。
佛羅倫薩T骨牛排世界聞名,這道菜的原料來自世界上最古老的肉牛品種--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qū)的契安尼娜山谷出產(chǎn)的契安尼娜牛,最初這種牛也跟中國一樣,是用來耕地勞作用的,所以油脂不多,纖維稍粗,但是肉香及其濃郁,非常適合炭烤。同樣擁有古老血統(tǒng)的還有法國的巴薩岱牛,英格蘭長角牛,古老品種的肉牛早年多半用于耕種,因此多半肉色深紅,脂肪含量較少,肉味濃郁肉質緊密。
現(xiàn)在的人牙口是越來越不好了,對于牛肉的追求也從肉的香味轉移到了柔嫩多汁的口感,因此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雜交品種,比如瑞士的西門塔爾牛,源自瑞士西門河谷,肉質富有彈性,脂肪在肌肉的紋理間形成美麗的大理石紋,口感非常豐富。而曼塞勒牛和英國杜倫牛的雜交種紅色草原牛在肉質細嫩多汁方面更勝一籌,這種牛長相和西門塔爾牛非常相似,只不過一個紅毛白花,一個白毛紅花,,紅色草原牛也被稱作緬因-安茹牛,成熟期短容易增肥,可以說是牙口不好人士的首選了。
以上所有肉牛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身高兩米的博斯普里米仁牛斯,它有一個短一點的名字--原牛。在原始社會,尼安德特人就開始狩獵這種動物,一萬多年以前曾經(jīng)遍布亞歐大陸,但是由于人類的捕殺和馴化,到了2000多年前就只在歐洲中部才有少量分布。8000多年前原牛被人類馴化,而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不同需求,土耳其東南部馴化出了家牛,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qū)保留了原始瘤牛的模樣。隨著人口流動,馴化的牛被帶到了歐洲和當?shù)氐囊芭F贩N雜交,進一步根據(jù)需求進行了品種改良。諾曼底地區(qū)以出產(chǎn)黃油為主,佛朗什-孔泰地區(qū)主產(chǎn)硬奶酪,佛蘭德地區(qū)產(chǎn)奶,夏洛萊產(chǎn)肉。從16世紀起英國人開始發(fā)展自己的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牛的飼養(yǎng)以產(chǎn)肉為主,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英國的牛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牛種。而法國最初對肉牛的養(yǎng)殖并不成功,只在中部和南部有肉牛品種,整個歐洲就只有英國的畜牧業(yè)一路高歌猛進越養(yǎng)越鮮美。直到三四十年前法國的養(yǎng)殖戶才突然開了竅,轉而研發(fā)古老品種,這才開始累計了越來越多的消費群體。
關于歐洲牛的歷史和品種還有很多,我對此也算不上了解,略知皮毛而已,至于歐洲的牛肉文化,我想大約是跟農業(yè)類型有關。亞洲自古以來以農耕為主,但凡有耕地都用來種了糧食,牛羊對草料的需求極大,沒有天然牧場就很難大量飼養(yǎng),牛的繁殖效率又低,不像豬似的一年兩胎一胎十個,所以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耕牛都是非常金貴的勞動力。即使有著秦川牛,晉南牛,南陽牛,魯西牛,延邊牛等多個優(yōu)良品種,吃牛的文化始終不長。蒙古地區(qū)草場遼闊遍地牛羊,因此有著豐富的奶產(chǎn)品和牛羊肉產(chǎn)品,但是游牧民族居無定所,在食物的質量上相對來說沒那么講究,對食物的需求關鍵在于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熱量上。歐洲地處高緯,草類肥沃營養(yǎng)豐富,非常適合養(yǎng)殖牛羊,加上人口相較亞洲算得上是稀少,即便是三五年才能養(yǎng)大一只??倸w還是夠吃的。
3. 中國水牛產(chǎn)地哪里最好
最早馴化的牛以役用為主。
以后,特別是18世紀以后,隨著農業(yè)機械化的發(fā)展和消費需要的變化,除少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的黃牛仍以役用為主外,普通牛經(jīng)過不斷的選育和雜交改良,均已向專門化方向發(fā)展。如英國育成了許多肉用牛和肉乳兼用品種;歐洲大陸國家則是大多數(shù)奶牛品種的主要產(chǎn)地。英國的兼用型短角牛傳入美國后向乳用方向選育,又育成了體型有所改變的乳用短角牛。實驗牛品種的選取一般根據(jù)試驗需要進行,沒有專門的試驗用牛品系。
現(xiàn)代牛的生產(chǎn)類型可分以下4種:
(一)乳用品種
主要包括荷斯坦牛、娟姍牛、更賽牛等。
(二)肉用品種
主要包括海福特牛、短角牛、安格斯牛、夏洛來牛、利木贊牛、契安尼娜牛、林肯紅牛、無角紅牛、格羅維牛、德房牛、墨利灰牛,以及近代用肉牛與普通牛雜交育成的一些品種,如婆羅門牛、婆羅福特牛、婆羅格斯牛、圣赫特魯?shù)纤古?、肉牛王、幫斯瑪拉牛和比法羅牛等。
(三)兼用品種
主要包括兼用型短角牛、西門塔爾牛、瑞士褐牛、丹麥紅牛、安格斯牛、辛地紅牛、沙希華牛和中國的用兼用型短角牛和瑞士褐牛分別改良蒙古牛和新疆伊犁牛而育成的草原紅牛和新疆褐牛等。
(四)役用品種
主要有中國的黃牛和水牛等。有的黃牛也可役肉兼用,如中國的南陽黃牛、郟縣紅牛和魯西牛等。20世紀70年代前水牛在中國一些地方也作乳役兼用。
此外,有些國家還培育成一種強悍善斗的斗牛品種,主要供比賽用。
4. 中國水牛產(chǎn)地是哪里
印度野牛
印度野牛以身體龐大、力氣大而著稱,是現(xiàn)存牛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雄獸的體長為250—330厘米,尾長70—105厘米,肩高190—220厘米,體重650—1000千克,雌獸比雄獸小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它的頭部和耳朵都很大,眼睛內的瞳孔為褐色,但透過反光,常呈現(xiàn)出藍綠色。鼻子和嘴唇都呈灰白色。額頂突出隆起,肩部隆起然后向后延伸至背脊的中部,再逐漸下降。四肢粗而短,尾巴很長,末端有一束長毛。
它的體毛短而厚,并且很亮,毛色隨著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顏色最深的是成年雄獸,近于黑色,雌獸呈烏褐色,幼仔和亞成獸則是淡褐色或赤褐色。但無論雄獸、雌獸或是幼仔,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長筒襪,所以又被叫做白肢野牛,在產(chǎn)地更是被形象地稱為“白襪子”。
5. 中國水牛品種介紹
而體型最大的就是普通的野水牛,體長可達2.4米左右,最長的甚至可以達到3米,體重更是堪比犀牛,可達1噸以上,作為世界上角最長的動物之一,它頭上的雙角是四種水牛中最碩大修長的,向上向內彎曲,上面帶有環(huán)狀的棱,全身毛發(fā)呈現(xiàn)黃褐色。
而民都洛水牛的角則是比較小的,較為扁平且厚實,全身呈黑褐色。還有山地水牛的角是最小的,向后水平的彎曲,并且全身毛發(fā)為紅褐色。
6. 中國水牛的原產(chǎn)地
高粱不是中國原產(chǎn)地。
高粱(古稱蜀黍),為中國農民主要種植的農作物之一,這一充滿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物種在中國的歷史可謂悠遠。然而,高粱并不是原產(chǎn)于中國的農作物,最新研究表明栽培高粱是原產(chǎn)于非洲,在大約于12000年前由非洲當?shù)氐囊吧N馴化而來。
根據(jù)已有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高粱大致在兩漢魏晉時期傳入中國,該時期的考古遺址中有十一處發(fā)現(xiàn)了高粱出土的痕跡,它們分別位于遼寧、內蒙古、山西、廣東、江蘇、陜西及河南等省份。但是,它們很有可能并不是從同一個方向傳入中國。
7. 水牛產(chǎn)自哪里
八哥的原產(chǎn)地:中國、老撾、緬甸、越南。
八哥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竹林和林緣疏林中,也棲息于農田、牧場、果園和村寨附近的大樹上,有時還棲息于屋脊上或田間地頭。
八哥性喜結群,常立水牛背上,或集結于大樹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每至暮時常呈大群翔舞空中,噪鳴片刻后棲息。夜宿于竹林、大樹或蘆葦叢,并與其他椋鳥混群棲息。
八哥常在翻耕過的農地覓食,或站在牛、豬等家畜背上啄食寄生蟲。性活潑,成群活動,有時集成大群,特別是傍晚,集成大群在樹上過夜。夜棲地點較為固定,常在附近地上活動和覓食,待至黃昏才陸續(xù)飛至夜棲地。善鳴叫,尤其在傍晚時甚為喧鬧。
8. 中國水牛市場都在哪里
江南牛市
主要交易品種:錦江牛(黃牛)、改良牛
場地大小:不詳
交易日:每逢農歷三、六、九早上三點開市
地址:江西省高安市高安市黃沙崗鎮(zhèn)湖田大隊崗頭村
9. 中國水牛的
質量很好。海寶電動三輪車的產(chǎn)品質量較好:海寶電動三輪車質量較好,用戶的使用口碑較為良好。電動三輪車按用途分為家用型,貨運型,工廠型多種型號。因為用途的不同,采用的技術標準也不相同. 家用型電動三輪車,大部分采用是側輪電機,外置車架(車架在車輪外邊),這種結構的車沒有大軸,載重量輕,一般200KG左右,電機一般為350-500W,電池為12V20AH電池,適合做家用和老年代步工具。
10. 中國水牛分布區(qū)域
中國水牛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水稻產(chǎn)區(qū),其中四川、廣東、廣西、湖南、湖北、云南等省份的水牛數(shù)量最多。
中國作為農業(yè)大國,水牛可為農業(yè)生產(chǎn)時使役,但隨著機械耕種的推廣和普及,水牛使役的作用被降低,產(chǎn)肉和產(chǎn)奶作用進入人們的視野,比如浙江瑞安與廣東潮汕地區(qū),當?shù)厝擞盟H橹谱鞯摹叭轱灐薄澳潭垢薄敖獭钡?/p>
11. 中國水牛產(chǎn)地在哪里
世界上最大的牛——印度野牛 印度野牛以身體龐大而著稱,是現(xiàn)存牛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雄獸的體長為250—330厘米,尾長70—105厘米,肩高190—220厘米,體重650—1000千克,雌獸比雄獸小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它的頭部和耳朵都很大,眼睛內的瞳孔為褐色,但透過反光,常呈現(xiàn)出藍綠色。鼻子和嘴唇都呈灰白色。額頂突出隆起,肩部隆起然后向后延伸至背脊的中部,再逐漸下降。四肢粗而短,尾巴很長,末端有一束長毛。它的體毛短而厚,并且很亮,毛色隨著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顏色最深的是成年雄獸,近于黑色,雌獸呈烏褐色,幼仔和亞成獸則是淡褐色或赤褐色。但無論雄獸、雌獸或是幼仔,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長筒襪,所以又被叫做白肢野牛,在產(chǎn)地更是被形象地稱為“白襪子”。 印度野牛產(chǎn)于亞洲南部和東南部一帶,它們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通常都是坡度較陡、林木蔥郁、環(huán)境清幽、食物豐富、遠離人群,但卻離水源不遠的地方,最高可達海拔2000米左右。印度野牛有垂直遷移的習性,夏季多在海拔較高的山上,冬季則逐漸下降,活動范圍較廣,過著游蕩的生活,沒有固定的住所。它的聽覺和嗅覺都非常靈敏,在密林之外迎著風也能聞到350米以外的氣味。在自然界中,它的天敵只有兇猛的孟加拉虎。不過,孟加拉虎也不敢公然招惹體大力強的成年印度野牛,而只能伺機襲擊幼仔。印度野牛過去曾經(jīng)被人們描述成一種極其兇猛而又狡猾的動物,是森林中特別危險的猛獸,并且流傳著不少它襲擊、傷害人類的故事,其實這些故事大部分都是言過其實的。事實上,印度野牛是羞澀避人的,只要嗅到人的氣味或者聽到人的聲響,馬上就躲開了。只有在受了傷或被逼得走投無路時,才會變得十分兇狠,立即猛沖過來。有時也可能采用野牛類司空見慣的伎倆,即假裝逃走,然后繞個彎子倒轉回來,埋伏在道邊密叢中,等人走近時才突然沖殺過來。此外,雌獸在攜帶幼仔的時期,也勇猛異常,如果見到有人走近,便會誤認為來者會傷害它的幼仔,因而奮不顧身地撲過來。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