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養(yǎng)殖水泥池設計圖(流水式養(yǎng)殖)
1. 流水式養(yǎng)殖
1、優(yōu)點是用流水養(yǎng)魚最大的好處是產量高,大大降低了飼養(yǎng)成本,而且水質不易被污染,水中含氧量高,魚長得快。
2、但流水養(yǎng)魚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容易感染疾病,因為大多數魚類疾病都是通過水流傳播的,在水循環(huán)過程中很容易將疾病傳播給其他魚類。
2. 流水養(yǎng)殖體系
紅東星斑需要流水養(yǎng)殖,一天的換水量要達到6-8倍以上,有的養(yǎng)殖場甚至能夠達到20幾倍。而紅東星斑對溫度、鹽度等也有要求。溫度達到18攝氏度以上才能正常生長,最適溫度在27-28攝氏度,16攝氏度以下則開始死亡
3. 流水式養(yǎng)殖對蝦
可以的。
池塘溶氧是水產養(yǎng)殖的生命線,魚蝦的餌料、生長,水質的調節(jié),底質的養(yǎng)護,都與溶氧的管理密切相關。溶氧的管理,直接關系到飼料系數、水質底質穩(wěn)定、病害防治思路和執(zhí)行方案。
池塘溶氧來源:藻類光合作用、增氧機攪動空氣帶入、純氧通過微孔管溶入。不同的池塘條件、不同的養(yǎng)殖模式和養(yǎng)殖密度,采取的方式和偏向各有側重。
蝦塘分為高位池、土池兩類。高位池原來的定義是高于海岸線的硬底化池塘,根據現在發(fā)展變遷,筆者認為,集污排污、隔離病毒媒介的流水式養(yǎng)殖池塘更合適。高位池的增氧配套在1.5千瓦以上,動力完全足夠,關鍵是使用和管理。土池,就是泥底的池塘。這一類池塘的增氧配套介于0.5千瓦~1.5千瓦之間,筆者認為,按照現在的對蝦養(yǎng)殖需求是遠遠不夠的,動力都不夠,就更談不上好的管理了。合適的土塘增氧,應該與高位池的增氧是一樣的,甚至更高(因為沒有集污排污),即1.5千瓦~3千瓦/畝。
目前養(yǎng)殖的南美白對蝦,快大苗占據絕大部分,對蝦長得快,需要的營養(yǎng)(餌料、氧氣、礦物質、維多素等)就更多,需要的環(huán)境更加清潔。所以,溶氧的滿足,不能僅僅局限于滿足對蝦的需要,不能僅僅滿足于對蝦不缺氧,而是更多地去滿足整個池塘藻類和細菌的需要,特別是塘底的細菌。
目前,對蝦增氧成本普遍在1斤蝦1元錢左右。據了解,東南亞很多水平高的養(yǎng)殖場增氧成本都在2元錢以上。而我們的用藥成本,現在是很少低于1元,甚至2元(高密度高位池),飼料成本高于1元很正常,而發(fā)病導致的提前賣蝦,成本可以到10元~20元,如果養(yǎng)殖戶在增氧這塊增加1元~2元錢的投入,減少其他的成本支出將變成可能。
目前蝦塘增氧機的使用情況:
1.對蝦養(yǎng)殖前期,蝦小、投餌少、有機質少、耗氧物質少,中后期蝦越來越大,投餌一天比一天多,糞便、殘餌等耗氧有機質漸漸增加,大多數人喜歡前期不開增氧機,中后期一臺一臺地逐漸開啟,這樣既能滿足蝦的需要,又能省電費。
2.很多蝦農喜歡停機投料,怕蝦找不到料,或者是怕料被污泥掩埋,又或者是怕被水流卷到集污區(qū)。
以上兩點看起來好像都頗有幾分道理,但筆者認為,都是錯的。因為:
水是會分層的:增氧機一停,水很快分層,水越深溶氧越低,塘底幾乎零溶氧。經常停機就是讓塘底經常缺氧,經常缺氧就會讓塘底老化,氨氮、亞態(tài)氮、硫化
4. 流水養(yǎng)殖池設計圖
1.土池
選擇在排灌條件好,土質較堅硬的地方挖池。從地面下挖30—40厘米,挖出的土在周圍打埂,埂高40—60厘米,埂寬60—80厘米,埂要分層打緊夯實,以防黃鱔打洞逃跑,池底也要夯實。有條件的養(yǎng)殖者,最好在池底先鋪一層油氈,再在池底及池周圍鋪一層塑料薄膜。在池底薄膜上堆放20—30厘米厚的淤泥層或有機質層。
2.水泥池
先在平地上下挖30—40厘米,建成土池。池壁用磚或石塊砂漿物,用水泥勾縫。池邊墻頂做成“T”字形出檐,池底用黃泥、石灰、黃沙混合夯實,或填石渣,夯實后鋪5厘米黃砂密縫。離池底30厘米處開出水孔,50厘米處開進水孔,孔口都要用細網目網罩住,以防進出水時,黃鱔逃走。池底放30厘米左右深的河泥,泥質要軟硬適度。池建好后,注入新水,水深約10—15厘米,池壁高出水面約30厘米。
3.流水無土黃鱔養(yǎng)殖池(養(yǎng)鱔池)
選擇有常年流水的地方建池,采用微流水養(yǎng)殖。池用水泥磚砌,每個池2—3平方米,池壁高40厘米,并在池的相對位置設直徑3—4厘米大小的進水孔1個、排水孔2個。進永孔與池水等高;排水孔1個與池水底等高(),1個高出池底4—5厘米??卓谟媒饘倬W紗罩住。若干個池排成一排,排與排之間一條為進水渠,隔一條為出水渠。進出水渠寬15—30厘米。池外圍建一圈外池壁,高80—100厘米,并設總進水孔和總排水孔。這種池宜建于室內,工廠化生產。
4.流水鱔蚓合養(yǎng)池
這種黃鱔養(yǎng)殖池(養(yǎng)鱔池)的特點是將蚯蚓和黃鱔養(yǎng)在一起,蚯蚓繁殖長大后直接供鱔魚食用。
選有常流水的地方建水泥池,池面積30—80平方米。池壁高80—100厘米,在對角處設進排水孔,并安好防逃設備。在池中堆若干寬1.5米、厚25厘米的土畦,畦距20厘米,四周與池壁保持20厘米的距離。土畦堆土應含有豐富的有機質,以便蚯蚓繁殖,黃鱔鉆藏。
5. 流水式養(yǎng)殖技術
很好養(yǎng)啊,適當的喂食,有充足的光照,注意溫度就可以了。溫度在12-25之間都可以,冬天它會冬眠,注意要保持室內的溫度,還有最重要的是要給它排空體內的食物才能讓它安全的過冬。,就是冬眠的前幾天不要給它喂食,夏天就更好樣了,可以喂它瘦肉和黃粉蟲,每天讓它曬太陽就ok了。甲魚又稱鱉或團魚,是一種卵生兩棲爬行動物,其頭象龜,但背甲沒有烏龜般的條紋,邊緣呈柔軟狀裙邊,顏色墨綠。甲魚常在水底的泥沙中生活,喜食魚、蝦等小動物,瓜皮果屑、青草以及谷物等也吞食。江西各地的江河湖泊中都有甲魚的蹤跡。其中以全國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陽湖為最多,品質亦最佳。十年前,南昌市郊區(qū)大吉嶺水庫建起了人工繁殖甲魚基地,現有甲魚數已逾萬只,成了一項頗有前途的養(yǎng)殖業(yè)。 甲魚營養(yǎng)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鈣、鐵、動物膠、角蛋白及多種維生素,是不可多得的滋補品。甲魚還可入藥,其背殼具有滋陰補陽、散結平肝之功效,可醫(yī)治咳嗽、盜汗、腎虧、閉經等癥,甲魚膽可治高血壓;卵能治久瀉久?。谎苤涡吼岱e,民間還流傳著甲魚能醫(yī)治癌癥之說。營養(yǎng)分析 1.甲魚肉及其提取物能有效地預防和抑制肝癌、胃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并用于防治因放療、化療引起的虛弱、貧血、白細胞減少等癥; 2.甲魚亦有較好的凈血作用,常食者可降低血膽固醇,因而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有益; 3.甲魚還能“補勞傷,壯陽氣,大補陰之不足”; 4.食甲魚對肺結核、貧血、體質虛弱等多種病患亦有一定的輔助療效。甲魚的營養(yǎng)價值 食用價值 在我國很早以前的記載中就有“鱉可補癆傷,壯陽氣,大補陰之不足”,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為滋補的營養(yǎng)保健品。鱉的營養(yǎng)價值受到世人公認,是水產品之珍品,高檔酒宴之佳肴,是深受人們歡迎和喜愛的食品,它不但味道鮮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是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補珍品。因鱉的種類和生活地區(qū)的不同,其營養(yǎng)成分不盡完全一致。據分析,每百克鮮鱉肉含:水分73-83克,蛋白質15.3-17.3克,脂肪0.1-3.5克,碳水化合物1.6-1.49克,灰分0.9-1克,鎂3.9毫克,鈣1-107毫克,鐵1.4-4.3毫克,磷0.54-430毫克,維生素A13-20國際單位,維生素B10.02毫克,維生素B20.037-0.047毫克,尼克酸3.7-7毫克,硫胺素0.62毫克,核黃素0.37毫克,熱量288-744千焦耳。鱉的脂肪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占75.43%,其中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占32.4%,是牛肉的6.54倍,羅非魚的2.54倍,鐵等微量元素是其他食品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藥用價值 鱉渾身都是寶,鱉的頭、甲、骨、肉、卵、膽、脂肪均可入藥?!睹t(yī)別錄》中稱鱉肉有補中益氣之功效。據《本草綱目》記載,鱉肉有滋陰補腎,清熱消淤,健脾健胃等多種功效,可治虛勞盜汗,陰虛陽亢,腰酸腿疼,久病泄瀉,小兒驚癇,婦女閉經、難產等癥。《日用本草》認為,鱉血外敷能治面神經,可除中風口渴,虛勞潮熱,并可治療骨結核。鱉血含有動物膠、角蛋白、碘和維生素D等成份,可滋補潛陽、補血、消腫、平肝火,能治療肝硬化和肝脾腫大,治療閉經、經漏和小兒尺癲等癥。鱉膽可治痔漏。鱉卵可治久痢。鱉頭焙干研末,黃酒沖服,可治脫肛。鱉的脂肪可滋陰養(yǎng)陽,治療白發(fā)?,F代科學認為,鱉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E、膠原蛋白和多種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微量元素,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有養(yǎng)顏美容和延緩衰老的作用。甲魚的飼養(yǎng) 1.餌料臺的安放與清洗 餌料臺最好安放在養(yǎng)殖池四周的池邊上,并與水面成30—45度的角,這有利于甲魚找到食物和躲避干擾。每次投料前應用刺激性小的消毒液和消過毒的刷子清洗餌料臺及其四周,每3天消毒1次。 2.餌料的制作與投放 鮮料的添加量一般為10%—40%。使用鮮料時,必須經過消毒、清洗處理,并現配現用,以免腐敗變質。投料時應采取投喂的形式,餌料離水面2—3厘米即可。甲魚膽小,投料時應盡量減少對它的干擾。投料量以1—1.5小時吃完為標準,剩余餌料應及時收撿,以作它用。高溫季節(jié)的投料時間應在日出前投完和日落時開始投喂為宜。 3.水質調節(jié) 養(yǎng)殖水體應定期換水排污,每次換水量以不超過1/3為宜,如有條件采用微流水養(yǎng)殖效果會更好。在養(yǎng)殖過程中,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制劑0.5—1ppm、漂白粉2—3ppm、強氯精1—2ppm、生石灰15—40ppm全池潑灑消毒,施藥2—3天后全池潑灑5ppm左右的光合菌制劑,能起到調水作用,每月1—2次即可。 4.水面種青,搭建曬背臺 在池塘中離餌料臺1米左右處圍一個1.5米長寬的框,種植水葫蘆。水葫蘆根系發(fā)達,能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質而起到調水的作用,還有利于甲魚隱藏、曬背、乘涼等。池塘邊坡地較少的養(yǎng)殖池應在池中搭建曬背臺。 5.定時巡塘,及時清除病死甲魚 巡塘是為了及時了解甲魚攝食、生長活動、病害及池塘水質、設施等情況。池中死甲魚應及時撈出深埋或焚化,病甲魚也應及時隔離治療。甲魚病的幾種常用治療方法 注射法 (1)適用范圍 適用于病情嚴重的鱉,是一種促進病鱉快速吸收藥物,發(fā)揮藥物療效的給藥方式。 (2)使用方法 注射部位一般在后肢基部,注射前,應先用酒精棉球對注射部位消毒,根據鱉的大小,選用25mL的注射器,5號~7號針頭,針頭與注射部位表面成約10度角,注入深度為1cm~1.5cm。注射的方式有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前者是將藥物注入到鱉后肢的肌肉內,后者是由后肢與腹甲相接處注入腹腔,針頭應不傷內臟器官。二者效果基本相同。 (3)優(yōu)點 用藥進入鱉體藥量準確,吸收快,療效好。 (4)缺點 麻煩,易損傷鱉體。 (5)注意事項 注入鱉體藥液不可太多,一般500g體重的鱉注射量為0.5mL左右,200g以下的鱉為0.1mL~0.2mL;多次注射時,不應在同一部位注射。 口灌法 (1)適用范圍 這是口服法的一種補充方法,適用于病重已失去攝食能力的個別病鱉。 (2)使用方法 用筷子或木棍塞入病鱉口中,然后將藥水用注射器灌入。 (3)優(yōu)點 可以保證病鱉獲得一定的藥物量,挽救病重的鱉。 (4)缺點 操作麻煩;易使鱉處于應激狀態(tài),加重病情。 (5)注意事項 操作應小心,不要使病鱉造成損傷;動作盡量快捷,避免病鱉過長時間處于應激狀態(tài);藥物一定要注入到病鱉的咽喉部位,避免灌入的藥物從口中流出;口灌藥物時,應配以一定的營養(yǎng)藥物,以恢復病鱉的體質。 口服法 (1)適用范圍 殺滅體內的病原體;籍以藥物的吸收和分布,對體表病原體的感染也有殺滅作用。可用于預防和病情輕的鱉病治療。 (2)使用方法 將藥物與鱉喜歡吃的配合飼料混合,拌以適量的粘合劑,制成藥面、藥團或大小適口的顆粒,投喂到鱉食臺上;將藥物與適量的粘合劑混合,用水調成糊狀,然后用鱉喜食的活鮮飼料粘上藥物,涼干后投喂。 (3)優(yōu)點 方便、安全、易于實施;對水體無污染,也不會對鱉造成藥害。 (4)缺點 這是一種自愿給藥方式,對病重已停止攝食的鱉,沒有療效;該給藥方式與鱉的攝食能力密切有關,其攝食能力與鱉的年齡、大小、體質等有關,故給藥量不均勻。 (5)注意事項 為了提高療效,使更多的鱉能吃到藥餌,應在投藥前停食1天左右。藥餌應多投幾個點;魚鱉混養(yǎng)池,因魚的攝食能力比鱉強,應首先投夠魚所吃的飼料,讓魚吃飽后再投鱉的藥飼;或者將飼料投到食臺水面上魚不能吃到的地方;藥飼的投喂重要比平時投喂量少10%~20%,以便鱉能全部將藥飼吃完。藥飼所用飼料,最好選擇鱉喜歡吃的飼料。不應長期使用同一種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投喂,并嚴格控制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的投喂量,以免產生抗藥性。 涂抹法 (1)適用范圍 病情嚴重的體外感染病鱉,尤其是病灶深入到鱉體深層者。 (2)使用方法 在病鱉病灶部位涂抹較濃的藥液或藥膏,籍以殺滅病原體,促使傷口愈合。涂抹前,最好用一定的藥液或人工的方法清洗病灶表面的污物。涂抹后,將病鱉置于無水處約半小時,讓藥液或藥膏涼干。最后在外表涂抹適量的凡士林以保護藥物不因鱉放入水中后立即被洗掉。 (3)優(yōu)點 用藥量少,副作用小,對病情十分嚴重的鱉療效較好。 (4)缺點 操作麻煩。 (5)注意事項 治療洞穴病和癤瘡病時,要將藥物涂抹在病灶的深層部位;涂抹藥液的濃度要適度,不可過高;防治藥液流入病鱉口部,以免產生藥害。 浸浴法 (1)適用范圍 體外病原體感染,常用于消毒和病重的鱉的治療。 (2)使用方法 將較高濃度的藥液置于較小的容器中,強迫病鱉在一定的時間里藥浴,以便殺滅體表的病原體或促使體表病灶收斂、愈合。 (3)優(yōu)點 用藥濃度高,作用較強,治療效果較好;用藥量較少,比較經濟;治療過程直觀,能觀察到病鱉對藥物的反應,可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4)缺點 需要干池將病鱉撈出,易造成鱉的損傷,比較麻煩;水體中的病原體不能殺滅。 (5)注意事項 使用本法最好在干池,轉池或運輸前后結合使用;浸浴時應注意浸浴水體的溫度。溫度高時,應適當縮小藥物的濃度或縮短浸浴的時間,反之亦然。此外,還應注意病鱉的病程與體質對于體質虛弱的鱉應采取短時間多次浸浴的方法;發(fā)現鱉在藥液中有不下沉的反應,應及時將其轉入清水中;藥浴水體的水溫應與病鱉所處水體的水溫基本保持一致。兩者相差不應超過2℃;忌用金屬容器浸??;若容器中的藥液要多次浸浴時,則每次浸浴后,要適當添加一定量的藥物,以便維持原有的濃度;浸浴后的藥液不要倒入鱉池。 掛簍(袋)法 (1)適應范圍 適用于發(fā)病前期預防和疾病的早期治療。 (2)使用方法 將藥物裝入簍(袋)內,簍(袋)掛在鱉的食臺或曬臺經常出入的地方,根據食臺或曬臺的大小而確定簍(袋)數,簍(袋)一般放在水下10cm左右處,每次持續(xù)掛3天~4天。 (3)優(yōu)點 由于食臺或曬臺周圍掛簍(袋)后,周圍池水形成一定藥物濃度的消毒區(qū),鱉經常出入此處,可達到消滅體外病原體的目的。因食臺周圍殘餌沉積多,水質較差,是病原體孽生場所,通過掛簍(袋),增加了該重點區(qū)域的藥物濃度,可抑制和殺滅病原體。用藥量少,沒有危險,副作用小。方法簡便,易于實施。 (4)缺點 只能殺滅食物場等掛簍(袋)區(qū)的病原體及常來此區(qū)域的鱉體表的病原體。 (5)注意事項 鱉對該藥的回避濃度高于該藥的治療濃度,反之,則不能用此法。簍(袋)所用藥物總量的確定:①根據掛簍(袋)后,鱉的吃食和曬甲情況進行衡量,若鱉不來吃食或曬甲,則藥物濃度太大,應減少簍(袋)數量,至鱉出入此處而簍(袋)中藥物沒有溶完為適度;②各簍(袋)所用藥物的總量應不超過該藥全池潑灑時的用量。掛簍或掛袋應根據藥物的理化性質而定,如漂白粉等有腐蝕作用。應采用掛簍;而硫酸銅等較易溶解,則應用掛袋。為了保證掛簍(袋)時鱉來吃食,掛簍(袋)前應停止投飼一天;在掛藥期間選擇鱉最愛吃的飼料投喂,投喂量應比平時略少,以保證鱉第二天仍來吃食。下雨、刮風天不宜采用。甲魚的挑選 一看主要看甲魚的各個部位。凡外形完整,無傷無病,肌肉肥厚,腹甲有光澤,背胛肋骨模糊,裙厚而上翹,四腿粗而有勁,動作敏捷的為優(yōu)等甲魚;反之,為劣等甲魚。 二抓用手抓住甲魚的反腿掖窩處,如活動迅速、四腳亂蹬、兇猛有力的為優(yōu)等甲魚;如活動不靈活、四腳微動甚至不動的為劣等甲魚。 三查主要檢查甲魚頸部有無鉤、針。有鉤、針的甲魚,不能久養(yǎng)和長途運輸。檢查的方法:可用一硬竹筷刺激甲魚頭部,讓它咬住,再一手拉筷子,以拉長它的頸部,另一手在頸部細摸。 四試把甲魚仰翻過來平放在地,如能很快翻轉過來,且逃跑迅速、行動靈活的為優(yōu)等甲魚;如翻轉緩慢、行動遲鈍的為劣等甲魚。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