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殖泥鰍苗(泥鰍養(yǎng)殖育苗)
1. 泥鰍養(yǎng)殖育苗
泥鰍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術1、人工催產和授精方法:催產適溫為22~28℃,最適水溫為25℃,催產藥物以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垂體(PG)的效果好。HCG劑量為每尾雌鰍注射100~200IU/尾,PG0.5~1.0mg/尾,雄鰍劑量減半,也可將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藥物用0.9﹪的醫(yī)用生理鹽水配制。50~60g雌鰍注射800~1000IU/尾,雄鰍注射劑量為雌鰍的一半,如果雄鰍性腺成熟,精液充沛也可不注射。當水溫22℃時,親鰍14h后便可發(fā)情產卵,其中水溫在27℃時,效應時間為8~9h。注射時間最好在12:00~13:00,人工授精時間剛好安排在后半夜。2、授精孵化:當親鰍出現追逐現象的時候,輕壓雄鰍腹部流出精液。如果雄鰍催產效果不好,可將精巢剪破,用生理鹽水洗出精液。把卵子和精子在短時間內同時擠入事先清洗干凈的瓷碗或瓷盆內,用羽毛輕輕攪拌,使卵粒和精液混勻,待充分受精后,加入清水,漂洗干凈,將受精卵均勻的撒在經過消毒的魚巢上,放入孵化器中進行孵化,整個受精過程不宜在強陽光下進行以免殺死精子和卵子。受精卵在20~28℃的水溫中都能孵化,最適水溫25℃,孵化即可放入孵化缸、孵化槽,也可放入孵化環(huán)道內孵化。水質要求清新,溶氧量要求6.0~7.5mg/L。水溫25℃時,大約24h即可出苗。2天便可攝食,可投喂熟蛋黃,連喂2~3天即可轉入苗種培育池。3、培育池的選擇與使用:選擇水泥池的原因在于鰍苗階段,鰍苗還沒有鉆泥的現象。先在池底鋪上20~30㎝厚的松軟土,并在泥土中混入腐殖質,以利于泥鰍的生長和泥鰍天然餌料的培育。并注入40~50㎝的池水,進水時必須用80目的篩卷進行過濾,在培育池的上方,搭建遮陽棚,育苗池的四周最好也圍起防護欄。池水放置少量的水葫蘆遮陰降溫。池的進出水口要安裝攔鰍設施,池中要挖魚溜。育苗池在使用前10天用生石灰0.3kg/m2徹底消毒,放苗前3天換一次水,每平方施0.3~0.5kg的糞肥作基肥,并且灌入20~30㎝的水。池塘排水口建一集魚坑,為方便捕撈,池中設置與排水底口相連的魚溜,面積約為池底面積的5﹪,比池底深30~35㎝。池進排水口設雙層過濾網,泥鰍喜陰暗環(huán)境,鰍苗喜歡附著,池中投放浮萍等遮陰物約占總面積的1/4。4、開口餌料的選擇:一般投喂煮熟的蛋黃,將蛋煮熟,取出蛋黃裝在120目篩卷袋中,在裝水的燒杯中搖洗,取蛋黃懸濁液潑灑投喂,投喂時環(huán)道中水流減慢,投喂量第1天為每100萬尾苗10個,第2天15個,第3天20個,每天投喂4次,3天后,苗體的顏色由黑色轉變?yōu)榈S色時,便可以出池轉入苗種培育池。鰍仔魚的開口餌料為浮游植物和輪蟲。5、日常管理:苗種下塘時的前期培育(鰍苗體長小于2㎝)水位一般在20~30㎝,下塘后3天內不加水,以后視鰍苗生長情況每隔一天加水3~5㎝。日投喂量控制在3~5﹪,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下午的投喂量占總投喂量的約為3/5。以鰍苗在2~4d內吃完最好,每天觀察鰍苗的活動情況,有無缺氧現象、有無病害發(fā)生。氣溫在30℃ 以上時加蓋遮陰網,消除敵害,通過近30天培育,鰍苗長到5~8㎝,就可以轉入成鰍池進行養(yǎng)殖。苗中后期培育(鰍苗體長大于2㎝)水深控制在30㎝以內,透明度控制在20㎝左右。同時,每20萬尾泥鰍苗種用1kg黃豆磨成15kg豆?jié){,每天早晚各潑灑1次投喂。隨著鰍苗的長大要定期清洗餌料臺,做好餌料臺、工具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預防藥。也需要防止敵害入侵及泥鰍的逃逸,要經常檢查進排水口和池埂。6、餌料培育與選擇:在苗種培育時,在苗種培養(yǎng)池的邊上建一個蚤(藻)種培養(yǎng)池。在苗種培育期,鰍苗主要以水中的輪蟲和水蚤為食。水體浮游生物的培養(yǎng),基肥可用雞糞、豬糞、綠肥等,以發(fā)酵雞糞最好。每平方米水面用250g。培養(yǎng)時應使池中溶氧達到5mg/L以上,pH值7.0~8.0,底層水氨氮小于0.2mg/L,透明度30~50㎝為宜。鰍苗下池后1~3天向池中潑灑豆?jié){以培養(yǎng)浮游生物為鰍苗增加餌料。每天潑灑1~2次,同時投喂配合飼料(麥麩、豆渣、米糠、餅類、魚粉),配合飼料為粉狀,投喂時用水調成泥狀,用手捏成泥球,每個池均勻投喂5~7處。泥鰍為雜食性魚,體長5㎝時食小型浮游甲殼類、輪蟲、浮游植物;體長5~8㎝時,除食小型甲殼外,還食水蚯蚓、搖蚊幼蟲;體長8~9㎝時,攝食硅藻和植物的根、莖、葉;10㎝以上攝食植物性餌料。
2. 泥鰍養(yǎng)殖繁殖技術
泥鰍是怎么繁殖的
1、完全自然繁殖。完全自然繁殖又叫誘集繁殖,是利用泥鰍的自然資源,人工誘集其產卵群體并獲得受精卵的方法。
2、半自然繁殖。半自然繁殖是在人工條件下,讓成熟的泥鰍自行交配產卵的方法。
泥鰍是怎么繁殖的 養(yǎng)泥鰍需要什么條件
養(yǎng)泥鰍需要什么條件
1、飼養(yǎng)池建造:選擇光照良好,溫暖通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3公里內無污染源的場所建造飼養(yǎng)池。養(yǎng)鰍池土質為中性或微酸性黏質土壤。面積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鰍種放養(yǎng)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
2、專池養(yǎng)鰍。由于泥鰍生活力強,即使在稻田放水曬田時,能鉆進濕泥里利用腸道和皮膚呼吸來維持其生命。進出水口都要設置攔魚設施防逃。
泥鰍是怎么繁殖的 養(yǎng)泥鰍需要什么條件
3、成本:泥鰍的養(yǎng)殖成本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通常一畝養(yǎng)殖場地租賃費一般為400~600元/年,飼料成本為6000~7000元,每畝投放10萬尾,每萬尾800元,共8000元,網具400元,漁藥及消毒藥物100元,水電200元,預備資金1000元,因此養(yǎng)殖一畝泥鰍大約需要投資16000~17000元左右,養(yǎng)殖利潤大約在13000~14000元,而且每年可投苗2~3批。
泥鰍是怎么繁殖的 養(yǎng)泥鰍需要什么條件
泥鰍半自然繁殖的方法
1、建造產卵池和孵化設施,繁殖之前,產卵池與孵化設備都要消好毒備用。
2、親鰍的雌雄配比:如雄鰍個體較大,按1:1.5或1:2,若雄鰍體長僅10厘米左右,則雌雄比可調整為1:3一4,增加雄鰍的數量。每平方米可放7一10組。
3、為保證正常繁殖,水溫宜穩(wěn)定在18℃以上時進行,在北方大概要到每年的5月中旬,長江兩岸水域在每年的4月下旬,南方在每年的3月底、4月上旬就可以進行。
4、將魚巢綁扎在竹竿上,懸吊在產卵池的中間或四角,使之浸沒在水面下。另外,因泥鰍卵黏性差,因此要注意檢查和清洗沉積在魚巢上的污物,以免影響受精卵的黏附效果。
5、泥鰍一般在晴天的早晨產卵,上午10時左右產卵結束。當產卵基本結束后,就立即將粘有卵粒的魚巢移到孵化池或其他孵化設施中進行孵化,并更換和補充新魚巢放到產卵池中,以收集尚未產卵的親鰍的卵。
6、最后一批泥鰍產卵后,可以就在產卵池內進行孵化,但一定要將產卵池內的親鰍全部捕出,以防親鰍吞食魚巢上的卵粒,影響出苗率。
泥鰍是怎么繁殖的 養(yǎng)泥鰍需要什么條件
泥鰍養(yǎng)殖有哪些優(yōu)勢
1、耐低氧:泥鰍能夠利用皮膚、腸道進行呼吸,非常耐低氧,可以實現高密度養(yǎng)殖的模式,不會出現一般魚類的缺氧泛塘的現象。
2、食性雜:泥鰍的食性雜,飼料也比較容易解決,玉米、小麥、稻谷等糧食以及米糠、豆渣等下腳料都可以做為泥鰍的飼料。
3、繁殖強:泥鰍的繁殖能力非常強,一般情況下1條雌性泥鰍1年可以產卵3000粒左右,而且在春、夏、秋三季都可以開展繁殖。
4、生長快:泥鰍的生長速度較快,一般春季繁殖生產的泥鰍小苗,到冬季就可以達到較大的上市規(guī)格,因此資金回籠非??臁?/p>
泥鰍是怎么繁殖的 養(yǎng)泥鰍需要什么條件
養(yǎng)泥鰍的條件主要是建池、再加上投資錢等方面。泥鰍的繁殖方法不外乎就是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人工繁殖的時候,其方法也時要一些技巧的,一定要保證好它的水溫,產卵之后要將親魚撈出。
3. 泥鰍養(yǎng)殖種苗
一般爛泥溝或水泥塘都會有,網上也可購買
4. 泥鰍養(yǎng)殖需要哪些技術
步驟/方式1
池塘條件
目前人工養(yǎng)殖泥鰍多用水泥池進行養(yǎng)殖,池塘條件要求:面積以2-3畝為好,水深50-60厘米,池底鋪15-20厘米厚的肥泥等。而且在池塘選址上要考慮排灌、交通、陽光、水質等環(huán)境因素。
步驟/方式2
清塘消毒池四周離岸邊1厘米左右的位置可栽種一些禾本科植物(如黑麥草、蘆葦等),作遮蔭用,對于水質培育也有好處。苗種下塘前,用生石灰(150Kg/畝)全池潑灑進行清塘消毒,當池水呈綠色時,即可放入苗種。
步驟/方式3
鰍苗投放一般情況下,鰍苗的放養(yǎng)密度以800-1000尾為宜,有微流水條件的可適當增加。注意,同一池中要放養(yǎng)同批孵化規(guī)格一致的鰍苗,以確保苗種均衡生長和提高成活率。
步驟/方式4
飼料喂養(yǎng)
剛下塘的泥鰍苗,只要適量投喂一些熟蛋黃、豆粉、豆餅等易消化的精飼料。待到苗體長到1cm時,已經能夠捕食水體中的小蟲,這時可以投喂一些熟的麥粉、糠及剁碎的魚、蝦等飼料,每天3-4次就可以了。
5. 泥鰍養(yǎng)殖育苗技術
可以的。
泥鰍的自然繁殖方法簡便。開春后,修整好魚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藥性消失后,將親魚按雌雄比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積放300克左右。當池水溫度上升到20℃左右時,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樹須根或水草等做的魚巢,放置魚巢后要經常檢查并清洗上面的污泥沉積物,以免泥鰍產卵時影響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鰍喜在雷雨天或水溫突然上升的天氣產卵。產卵多在清晨開始,至上午10時左右結束,產卵過程需20分鐘~30分鐘。產卵時親魚追逐激烈,高峰時雄鰍以身纏繞雌鰍前腹部位,完成產卵受精過程。產卵后,要及時取出粘有卵粒的魚巢另池孵化。以防親魚吞吃卵粒。同時補放新魚巢,讓未產卵的親魚繼續(xù)產卵。產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
泥鰍的人工繁殖方法與家魚相同。使用的催產劑種類與劑量按每條雌鰍計,分別為:鯉魚垂體0.5個~1個,或青蛙垂體2個~3個,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00國際單位~150國際單位,或者類似物。微克~10微克。雄鰍劑量減半。溶劑注射量為0.1毫升~1.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號針頭注射。注射部位為腹部線,胸鰭腹鰭之間,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鰍喜鉆動,注射時可用濕紗布包著(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產卵池中,此后的工作與自然繁殖相同。水溫在20℃~25℃時,經10小時~15小時就會發(fā)情產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蓪⒁炎⑸浯弋a劑的雌雄泥鰍分別暫養(yǎng)于小池或網箱中,水溫在18℃~25℃時,經10小時~15小時后,輕壓雌鰍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進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均與家魚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隨即上巢。方法:取清水一桶,將魚巢平鋪桶底,然后一人輕輕抖動魚巢,同時攪動水體,另一人徐徐將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勻上巢。上巢后再轉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鰍的受精卵在水溫20℃~30℃范圍內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魚苗。用小容器靜水,勤換水(每天2次)孵化效果最好,每升水放孵400粒~600粒為宜。孵化時要避免震蕩。
剛孵出的鰍苗不能自由活動,因頭部附著在魚巢或其他物體上,以卵黃為營養(yǎng)。在池中孵化的魚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厘米~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尾~1500尾為宜,密度過大時應取出部分魚苗另池培育。
鰍苗孵出3天開始攝食。此時應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黃或魚粉懸浮液,一日數次,投喂量以1小時內吃完為限。過2天~3天改投水蚤、輪蟲、搗碎的絲蚯蚓或蠶蛹等。經10天左右的培育,魚苗長到1厘米時即可轉入到魚種池中飼養(yǎng);密度小的可留池培育,過1個月左右,魚苗長到3厘米上下時再轉入到魚種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函中進行成魚飼養(yǎng)。
種池面積以30平方米~50平方米為宜,放種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餌料生物。放種量為每平方米30克(800尾~1000尾)左右。魚種下池后半月內投喂粉末狀的配合飼料,每天投飼兩次,投量為魚種重量的3%~5%。夏季魚池水淺水溫高,要隨時注意水質變化,勤換新水。當魚種長到10厘米左右時,進入成魚飼養(yǎng)階段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