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雞養(yǎng)殖技術
山地雞養(yǎng)殖技術1.建造農舍。野雞養(yǎng)殖場應位于干燥、地勢平緩、向陽背風的地方。在比較安靜的地方,養(yǎng)山雞雞舍的要求和家養(yǎng)雞舍差不多。雞舍的面積可以根據(jù)飼養(yǎng)規(guī)模來確定,雞舍可以使用舊房間。豬圈和牛舍前后多余的地方要重建,三面墻一面開。開放面外應留有一定的操場,約為室內面積的兩倍。養(yǎng)雞場的地面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地面要平整,最好做成水泥地面,方便清潔。操場周圍可建1.8米左右的磚柱,頂部和四周可加擋塊,或用鐵絲網(wǎng)代替尼龍網(wǎng)。安裝砌塊時,可在南面建一個30-100厘米高的矮墻底座,然后安裝砌塊,可加長。操場和雞舍的總面積要在30只雞以內,每個攤位150或300只雛,要在100平方米以內。如果場地大,可以分成幾筆。因為種雞在與雞交配前要分開飼養(yǎng),所以至少要建兩個雞舍并進行改造。同時,雞舍內要準備食物槽和飲水槽。水槽可以用木屑制作,一般1米長,5厘米寬,5厘米高。食槽可用大眼衫汪鐵網(wǎng)或小木片固定,防止雞進入食槽,食槽可或轎仔用塑料盆或其他容器代替。有條件的話,可以買一個專用的塔秦水器。因為雞很喜歡沙浴,所以可以在操場上放沙子(河沙,帆塌石沙都可以),也可以把沙子放在一個大塑料盆里,放在操場上。應該注意保持沙子的清潔和干燥。2.雞育種技術雉雞飼養(yǎng)階段的劃分:0-6周齡為育雛期,7-12周齡為繁殖期。(1)適時飲水和進食:雛雉應在孵出后24~36小時進食。吃飯前,他們應該喝水。最好在飲用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或0.1%的高錳酸鉀。對于不懂喝水的雛雉,應盡快喝水,喂完水后1~2小時再吃。配料應該是軟的,可口的,有營養(yǎng)的,容易消化的。前3~5天最好喂?jié)窳?。每次投料前清理余料。剛開始進餐時,每隔2~3小時誘導一次食物,以后逐漸加大間隔。0~2周每天6次,3~4周每天5次。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采食量也隨之增加,長到接近成年體重時,對飼料的需求趨于穩(wěn)定。(2)溫濕度控制:育雛的適宜溫度為1-3天35-34℃,4-7天33-32℃,2周31-28℃,3周27-24℃,4周23-22℃,5周后保持常溫。相對濕度在1~10日齡為65%~70%,11日齡后為55%~65%。(3)密度:隨著年齡的變化,其重量和需水量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應及時調整飼養(yǎng)密度,增加水槽和食槽的數(shù)量。網(wǎng)箱或箱式育雛的密度為:1~10日齡50~60窩/m2,10~20日齡30~40窩/m2。之后可轉入立體籠(蛋雉育雛用四層籠),21~42日齡20~30窩/m2,43~60日齡10~20窩。(4)通風與室內環(huán)境控制:室內空氣流通不暢、氨氣濃度過高會直接影響野雞的生長發(fā)育,可誘發(fā)慢性呼吸道疾病、眼疾等疾病。經(jīng)常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及時清理糞便和清潔地面,保持適宜的溫度,定期給雞消毒,及時疏散密度。改善室內環(huán)境是提高雛雉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5)光照時間控制:幼齡山雞對光照沒有嚴格要求。第一只野雞24小時光照1-3天,20-22小時光照4-7天。之后根據(jù)野雞的喂食情況,會很快轉為自然光照。3周左右山雞轉入立體籠時,第一天晚上要充分光照,讓山雞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使用3瓦/平方米以上為宜。大部分野雞進食飲水后,可以利用自然光照。6)免疫:根據(jù)本領域情況制定免疫方案。3.成人文化技術幼雉可關在籠子里6~7周,然后轉移到地面平養(yǎng)或轉移到飼養(yǎng)的雉雞籠子里。從18周齡開始的時期是山雞生長最快的階段,平均日增重10-15g,達到20周齡,基本接近成年山雞體重。因此,對6~20周齡雉雞的飼養(yǎng)管理是保證繁殖雉雞生長發(fā)育的關鍵。在做好各項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轉群時間及注意事項:一般3月底至4月中旬孵化的雛雞,飼養(yǎng)至6-8周齡時轉群,夏季孵化的山雞飼養(yǎng)至5-6周齡時轉群。換班前3天,應安排專人在夜間工作,并給予24小時照明。還要注意隔離飼養(yǎng)弱雛,及時淘汰病殘雛。翻地后1~2周,選擇溫暖無風的天氣,打開門窗,讓其在室內和室外運動場做短期活動,然后逐漸延長,晚上在室內行駛。(2)后備雉雞的限量飼養(yǎng):確定后備繁殖的配種雉雞,除了在6-8周齡進行初步選擇外,還要控制體重,防止過度育肥,以保證繁殖期有較高的產蛋率和受精率。具體措施是:降低膳食中蛋白質和能量的含量;增加粗纖維和青飼料的用量;減少喂食次數(shù);增加運動量;限制喂食量等。(3)第二次破喙防止啄癖:野雞是野生的,喜歡啄異物。飼養(yǎng)的雉雞生長迅速。如果某些營養(yǎng)素缺乏,或者環(huán)境不理想,或者密度過高,更容易發(fā)生啄癖。為了有效防止啄癖,第二次切喙可以在5-10周齡之間進行,方式與家雞相同。(4)禁止霉變變質飼料預防曲霉菌病:飼養(yǎng)初期的山雞易患曲霉菌病,該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因此,在飼養(yǎng)管理中應注意禁止霉變變質的飼料和發(fā)霉的墊料,控制好室內環(huán)境,保持所需的濕度,經(jīng)常用過氧乙酸對雞進行消毒,在轉移到雞群前用火焰噴射器將地面和可燃器具焚燒,以預防此病。雉雞養(yǎng)殖技術(1)雉雞群的建立。一般每個雉雞群的建立都經(jīng)過兩次以上的選拔:第一次選拔在每年的10-11月進行,后備群是根據(jù)品種標準、生長發(fā)育情況、健康情況嚴格選拔形成的;第二次評選于次年1月至2月進行。選擇標準為:雄雉羽毛豐滿鮮艷,羽束直立,胸寬而深,體大,體格粗壯,雄性強;雌雉的身體筆直呈橢圓形,羽毛緊密而有光澤,尾巴不能著地,腿和眼睛完美無瑕。有條件的話,可以在2月底3月初進行第三次選擇,淘汰不符合品種特征,或者雄性不強,精神狀態(tài)不好,雌性雉雞不紅或者從3月初尾巴拖地的個體。至此,經(jīng)過2~3次選擇和淘汰,就可以確定雉雞的種類了。(2)山雞養(yǎng)殖技術①放生月份和利用期:在良好的人工馴養(yǎng)條件下,雄性雉雞一般在9-10個月達到性成熟,雌性雉雞在10-11個月后達到性成熟。如果已經(jīng)到了繁殖季節(jié),可以考慮適時配送。在中國北方,分發(fā)通常在3月中旬左右,在中國南方,分發(fā)通常在2月初。一般生產地的野雞一年換一次,但第二年同組野雞死亡率明顯低于第一年。產蛋量和受精率變化不大。②雉雞群體大小和雌雄比例:繁殖季節(jié)雉雞群體不宜過大,一般100~150只雉雞為一個群體,在雞群之間設置屏障遮擋視線,以免影響交配。在一般營養(yǎng)和管理水平下,雌雄比例可確定為1:4,此時受精率可達85%以上。如果飼料營養(yǎng)和管理水平高,可適當增加每只雄雉和交配雉雞的數(shù)量,比例變?yōu)?:5~1:6。③適當交配:交配時間的確定必須考慮溫度、繁殖季節(jié)、營養(yǎng)水平等因素。生長發(fā)育好的野雞可以稍加改善,發(fā)育不好的可以延后。交配時間也可以通過試交配來確定。方法是先嘗試把1~2只雄雉放入雌雉群,看雌雉是否愿意“交配”。實踐證明,放生時間應由母雉的行為來控制,如鳴叫、臉紅或筑巢等。過早放生不僅影響育雛成活率,還會促使雉雞過早衰老,影響后期育雛卵的受精率,過晚則會造成育雛卵的浪費。④保護“皇子雉”,設置屏障:公雉進入母雉群后,經(jīng)過幾天的戰(zhàn)斗,“皇子雉”產生,“皇子雉”在母雉群中享有第一交配權。雄性雉雞群在排好順序后不允許隨意進入新的雉雞,以保持“王子雉雞”的地位,這樣可以減少體力消耗,穩(wěn)定雉雞群。但“王子雉”有不允許其他雄雉交配的特點,所以需要在網(wǎng)內或運動場上設置屏障,每100平方米放置3~4個塑料瓦、樹枝或假山,以提高產蛋率和受精率。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