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殖鱸魚是什么樣的(養(yǎng)殖鱸魚是什么樣的品種)
1. 養(yǎng)殖鱸魚是什么樣的品種
1、松江鱸
我國的鱸魚品種以松江鱸為主,又名四腮鱸魚,也稱虎頭魚。肉質潔白肥嫩,細刺少、無腥味,味極鮮美,魚鰾可制魚肚。
2、七星鱸魚
七星鱸魚,學名花鱸,屬廣鹽性魚種,在淡水、半咸水及海水養(yǎng)殖池中均可養(yǎng)殖。主要棲息於河川下游出??诟浇蜓睾5貐^(qū),對環(huán)境適應力強,具群游性,且生性兇猛,即使生長在養(yǎng)殖池里,偶而也會發(fā)生因體型差異懸殊而同類相殘的狀況,
3、加州鱸魚
加州鱸魚一般指大口黑鱸。加州鱸魚一般成熟體長在25~35厘米之間,最大可達50厘米。大口黑鱸身體呈紡錘形,側扁,背肉稍厚,橫切面為橢圓形。
4、海鱸魚
海鱸魚有別于淡水鱸魚,體型較大,分為白鱸和黑鱸。海鱸魚體型粗而較長,鱗片十分粗糙。
6、河鱸
河鱸魚也叫赤鱸,明顯的五道黑色豎紋 也稱赤鱸、五道黑,隸屬于鱸形目鱸亞日鱸科鱸屬。喜棲息于植物叢生地帶,通常有兩個生物學類群:一種是沿岸性生活,個體較小,生長也慢些,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另一種是棲居深水的,生長較快,個體大些,為肉食性。
2. 養(yǎng)殖鱸魚好嗎
家里如果要養(yǎng)活鱸魚最好是用過濾過的自來水或者井水,最好的是無污染的野河河水并且保持溫度低點,保持水的容氧量這樣可以延長魚的存活期.在魚缸里面養(yǎng),需要掛上氧氣泵,喂一些小魚小蝦即可。
3. 養(yǎng)殖鱸魚的前景如何
養(yǎng)鱸魚賺錢嗎?鱸魚能補肝腎、健脾胃、化痰止咳,對肝腎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補益作用,還可以治胎動不安、產后少乳等癥。準媽媽和產后婦女吃鱸魚,既可補身,又不會造成營養(yǎng)過剩而導致肥胖。另外,鱸魚血中含有較多的銅元素,銅是維持人體神經系統(tǒng)正常功能并參與數種物質代謝的關鍵酶功能發(fā)揮的不可缺少的礦物質。
養(yǎng)鱸魚的成本和利潤
用飼料投喂的加州鱸餌料成本只需5.8元/斤,折合餌料系數僅為0.93,相比同時間吃冰鮮魚的成本降低1元/斤,且平均規(guī)格達到1.2斤/尾,以當日出魚價為10.2元/斤計算,5畝魚塘的總收入10萬元,畝凈利潤5000元!
鱸魚的養(yǎng)殖技術
1、池塘條件與準備エ作池塘面積以3300㎡-6600㎡為宜,水深2m以上,水源充足、水質無污染,有較好的進排水設施、交通方便。放養(yǎng)前需干池清淤、平整護坡,每公頃用生石灰750千克-1050千克,保持池水10-20公分,浸漿潑酒。7天后加水至1m深,為使水質保持良好狀態(tài),可-次施用ニ銨75千克/h㎡,兩天后池水變?yōu)橛途G色即可放養(yǎng)。
2、魚種暫養(yǎng)與放養(yǎng)鱸魚苗種目前多為海捕,春季海捕苗種約為2.5公分-4公分,經捕撈轉運操作魚體會有不同程度受傷,為提高養(yǎng)殖成活率,可先進行中間暫養(yǎng)。暫養(yǎng)方式以養(yǎng)殖池中架設40目網箱比較方便。每立方米水體暫養(yǎng)苗種2000-3000尾,用1×10-6-2×10-6氯霉素撥酒消毒,待攝食魚糜后呋喃唑酮。前10天投喂鹵蟲幼體或海淡水技角類,橈足類,而后投喂新鮮魚糜。魚種培養(yǎng)至10公分左右,按1.5尾/m2投入養(yǎng)成池中。
3、養(yǎng)成管理
①投喂餌料以低殖雜魚為主,輔以人エ配料。鱸魚搶食快,含量大,定時定量投喂很重要。投喂時要掌握魚吃飽,ㄡ不浪費餌料。每次投喂先少投引魚上浮搶食時再加大投喂量,待魚下沉不搶食時中止投喂,日投餌次數和投餌量視季節(jié)而異。鱸魚快速生長的適溫季節(jié)、日投餌4-5次,投餌量為魚體重的10-30%,低溫的早春、晚秋,日投餌2-3次,占魚體重的1-10%。
②巡塘檢查早晚巡塘觀察,發(fā)現異常及時處理。巡塘觀察內容包括魚體活動情況,池塘水色、氣味、透明度變化及池塘防逃設施和敵害等。
4. 養(yǎng)殖鱸魚需哪些條件
1、養(yǎng)殖的水質。有條件的話盡量選擇一些水質清新、流動性強的自然水域修建池塘。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話最少要保持水質營養(yǎng)豐富。即水質不要求十分清澈,可見度在2、30厘米左右,池水顏色以淺綠色為宜。
2、養(yǎng)殖的環(huán)境。淡水鱸魚有以沿岸淺水區(qū)為生存環(huán)境的,也有以深水區(qū)為生存環(huán)境的。但總體來說,環(huán)境布置基本相同。預先在池塘底部噴灑生石灰,同時伴以陽光照曬,殺菌消毒。池塘底部以砂石土質為主。岸邊種植水草。
3、養(yǎng)殖的投喂。鱸魚屬于食肉性魚類,小魷魚、小草蝦、烏賊等小魚小蝦及貝類都可作為它的食物。同時為了增加鱸魚的營養(yǎng)攝入,保證健康成長,在這些天然食材中也可加入一些谷物、植物及合成食材。
4、養(yǎng)殖的密度。池塘的空間要考慮鱸魚的數量。以一畝池塘為標準,放養(yǎng)的數量控制在一至兩千尾左右。防止放養(yǎng)密度過大造成鱸魚之間的生存空間不夠,或者食物攝入不夠,發(fā)生撕咬爭斗的情況。
5、養(yǎng)殖的管理。池塘每天要定時打氧,適時補水。并且要隨時觀察水質,保證水質的營養(yǎng)成分充足。并適時的向池塘中投撒一些藥物,對鱸魚進行防病治病。并且要加強池塘邊的巡護工作。
5. 養(yǎng)殖鱸魚是什么樣的品種呢
鱸魚是一個廣義的種類,包含許多不同的品種和亞種,其中一些包括:
1. 歐洲鱸魚(European sea bass):分布在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qū)。
2. 黑鱸魚(black sea bass):分布在北美洲的東海岸和五大湖地區(qū)。
3. 亞洲鱸魚(Asian sea bass):分布在亞洲地區(qū),如中國、越南、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4. 大黃魚(giant sea bass):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從加州到墨西哥。
5. 澳洲鱸魚(Australian sea bass):分布在澳大利亞南部海岸和塔斯馬尼亞島附近的海域。
6. 鱸魚養(yǎng)殖最新技術
1、池塘。每口池塘的面積以8~12畝、水深2米左右為宜。池塘過小,水體窄,溶氧不足,難以高產;池塘過大過深,不利生產操作。池塘最好設進、排水閘,分別通向進、排水河,不重復使用養(yǎng)殖水,以免二次污染。
2、機械配備。每1.2~1.5畝水面配備1臺增氧機,這是高產養(yǎng)殖的基本條件;池塘需配置抽水機,以保證隨時可更換新水,沒有進、排水閘的池塘更有必要;此外需配置柴油發(fā)電機以防停電池塘缺氧。
3、清塘。用來養(yǎng)殖鱸魚的池塘要經過干塘、清淤和曝曬,尤其是多年養(yǎng)殖的舊塘。在放苗前半個月進行一次消毒,每畝施放生石灰150斤或使用20毫克/升漂白粉帶適量池水消毒。如果未經干塘曝曬的,還要使用茶麩打碎浸水全塘潑灑,以徹底清除野雜魚。
4、插網。用細網將池塘分小,便于魚苗吃食。
5、培水。消毒后的池塘經濾網納入新鮮水(80厘米左右),施放部分復合肥培育浮游生物。
管理與病害防治
1、日常管理
(1)投餌:鱸魚易暴食,應適當控制投餌量,有利于降低成本、減少腸胃病的發(fā)生和水質的污染。投餌要做到定點、定時、定量,一般日投喂2餐,分別在早晨的6~7時和傍晚的6~7時,一般在塘中搭一餌橋,每餐正常投喂至八成飽為宜。如遇高溫、變天應適當減少投餌量,每次投餌注意觀察魚群的進食和健康狀況,以便及時采取應變措施。
(2)水質管理:鱸魚的高產養(yǎng)殖也就是高密度養(yǎng)殖,保持水質清新和溶氧充足十分重要,主要方法有:
①勤換水,特別是在中后期;
②勤增氧,魚苗期可適當開動增氧機,隨著魚體的長大開動增氧機的次數愈趨頻繁,尤其是在高溫天氣和養(yǎng)殖后期,要開動全部增氧機,保持塘水的溶氧充足;
③施放生物制劑,高密度養(yǎng)殖帶來塘底大量的殘餌和排泄物,有害物分解濃度高,大量消耗水中氧氣,尤其是高溫天氣更為嚴重,適當施放生物制劑可以有效降解氨氮和亞硝酸鹽,保持良好水質,此點最易被養(yǎng)殖戶忽略。
④做好消毒與殺蟲工作,一般每15天消毒一次,頻率視魚吃食情況而定。
(3)巡塘:白天主要觀察吃食增減情況來判斷鱸魚健康情況,一般魚有不適最先反應在吃食上面,另外巡查有無魚游水,大量發(fā)病前一般有少量幾條魚游水,此時是看病與用藥的最佳時期也是關鍵期。晚上,特別是下半夜2~3點鐘要巡查增氧機運轉情況。
(4)防盜:每年都會發(fā)生偷魚事件,所以養(yǎng)殖中后期一定要注意防盜,一般辦法是魚塘晚間應保持照明充足,魚塘設置柵欄,條件寬裕的可裝監(jiān)控設備。
2、病害防治
(1)氨氮、亞硝酸鹽中毒。高溫天氣時,水中的氨氮高,甚至產生亞硝酸鹽,會致使鱸魚缺氧中毒吃食減少嚴重時出現死魚。主要癥狀:鰓絲暗紅,吃食減少。防治方法:施放絮凝劑吸附水中氨氮,施放底質處理劑降減氨氮;放出部分老水,注入新水,注水時要避免直接沖起塘底污物加速魚的死亡;發(fā)病前注意用生物制劑預防。
(2)腸炎病。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擠壓腹部有淡黃色粘液流出。主因投喂變質飼料或過量投喂引起。治療時先減料(最好能停喂一餐),用廣普抗菌藥拌餌投喂3~5天一般可痊愈。
(3)出血病。病魚的胸鰭、背鰭基部紅腫并充血,病魚行動遲緩,攝食下降。此病為病毒感染,傳染性較強。治療上可使用病毒靈、氟哌酸混合拌餌投喂,連續(xù)6天。同時對池塘用強氯精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xù)3天。
(4)水霉病。此病多發(fā)生在水溫較低的冬春季節(jié),病魚體表傷口處附著灰白色棉絮狀菌絲體,魚體虛弱無力,慢慢死亡。此病感染后傳播較快,預防可以抽部分地下水保持咸度,和多加水以保持水溫。此病特定環(huán)境下容易發(fā)生,使池塘水環(huán)境改變并保持魚體營養(yǎng)充足提高抗病力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
(5)車輪蟲。斜管蟲、聚縮蟲?。憾喟l(fā)生在中間培育階段魚的體表和鰓絲。癥狀為魚體消瘦,體色變黑,口端糜爛,一年四季均有發(fā)病。預防上多采用換水,改良水質。治療可用0.77~1毫克/升的硫酸銅及硫酸亞鐵合劑(5:2)全塘均勻潑灑,或用20~25毫克/升的福爾馬林全塘潑灑。一般寄生蟲容易引起繼發(fā)性細菌感染,所以殺蟲后一般要消毒。
(6)肝膽綜合癥:主要表現為吃食減少,逐步有魚游水并出現不明死亡。主要原因是高密度養(yǎng)殖下藥物施放頻繁,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在魚體中慢性積累,導致魚體器官功能失調和組織損傷;長期過量投喂,魚體肝臟長期超負荷致代謝失調甚或代謝紊亂所致。防治主要是調控好水環(huán)境,科學投喂,定期用一些疏肝利膽類中草藥拌料投喂有一定預防作用。
7. 養(yǎng)殖鱸魚是淡水魚還是海魚
鱸魚屬于淡水魚還是海魚
鱸魚既有淡水魚也有海魚,在我國主要被分為海鱸魚、七星鱸魚、加州鱸魚、松江鱸魚四大類,其中的加州鱸魚就是淡水鱸魚,而市面上常見的鱸魚多為海鱸魚,多生活在近海和海河交界處。
鱸魚的生長習性
鱸魚屬于冷溫性海淡水洄游魚類,體型比較小,長度在 100毫米左右,一般棲息在清澈流水的底層位置,主要以蝦類和小魚類為食,白天一般潛伏在水底,到了夜間開始活動捕食。
鱸魚的分布范圍
鱸魚在世界范圍中主要分布于太平洋的西部海域,以我國的黃海和渤海居多,品種數量都非常豐富,捕撈的漁期在每年的春、秋兩季,其中10到11月份為鱸魚的盛漁期。
鱸魚投喂方法
養(yǎng)殖鱸魚時要為其搭設好相關的投喂飼料臺,投食前制定好時間、數量,一般情況下每天的投食數量為2次,包括早晨日出一次和晚上日落一次,飼料量應該為鱸魚平均重量的2%到4%之間。
最后總結,我們通過以上關于鱸魚是淡水魚還是海魚?內容介紹后,相信大家會對鱸魚是淡水魚還是海魚?有一定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8. 鱸魚的養(yǎng)殖效益
投苗密度經中間培育的魚種已達10厘米,每畝放養(yǎng)2500尾為好,300天的養(yǎng)殖期畝產量可達1200—1500公斤。投苗過密,池塘容易老化和發(fā)生魚病,難以進行持續(xù)性生產。
投餌鱸魚暴食,適當控制投餌量,有利于降低成本、減少腸胃病的發(fā)生和水質的污染。
水質管理,鱸魚的高產養(yǎng)殖也就是高密度養(yǎng)殖,保持水質清新和溶氧充足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方法有勤換水,特別是在中后期,每天的換水量要達30%以上。
9. 養(yǎng)殖鱸魚是什么樣的品種圖片
鱸魚屬于比較容易飼養(yǎng)的!
水質調節(jié)是重點
鱸魚雖然好養(yǎng),但對密度水質要求相對來說,是比四大家魚的條件要求高的。適度的稀養(yǎng),有助于降低病害。對于水源條件較差的精養(yǎng)塘,即要高產,還要防病,那就只能增加水質調節(jié)的投入,才能做好疾病的防預。
眾所周知,鱸魚的諾卡氏菌,一直是困擾鱸魚養(yǎng)魚的攔路虎,屬于條件致病菌,當在殺蟲、換水等外部應激導致魚體免疫力降低時,就會出現發(fā)病。由于發(fā)病周期長,前期不易發(fā)現,屬革蘭氏陽性菌,在允許使用的抗生素范圍所限,在所做藥物動力學研究中,對這種菌有效抗生素很少,所以一旦發(fā)病,要按規(guī)范的要求去治療是有一定難度的。結合大量在養(yǎng)殖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就是注重水質調節(jié),達到排泄與分解的平衡點,有助于預防好諾卡氏菌。在池塘養(yǎng)殖中,呈現出水質越差發(fā)病越厲害,同樣的魚,同一養(yǎng)殖場,當轉移到水質更好,密度越稀的魚池里飼養(yǎng)時,就只是改變這一條件,魚病就更容易治愈。
10. 鱸魚養(yǎng)殖優(yōu)點
1. 金目鱸相對來說比較好養(yǎng)。2. 因為金目鱸屬于肉食性魚類,食性比較廣,可以吃魚餌、蝦餌、蚯蚓等,也可以吃人工飼料。而且金目鱸的生長速度比較快,適應性也比較強,對水質的要求不是很高,容易適應各種環(huán)境。3. 但是,金目鱸養(yǎng)殖還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和經驗,需要注意水質、飼料、養(yǎng)殖密度等方面的管理。同時,也需要注意防止疾病的發(fā)生,定期檢查魚體健康狀況。
11. 養(yǎng)殖鱸魚的技術相關視頻
1、科學選擇魚苗下塘時間和地點
放苗位置首選池塘溶解氧豐富的上風口。放苗時間以早晨或傍晚為宜。避免強烈光線下下塘,以減少加州鱸魚苗的強光應激。
2、魚苗下塘前要監(jiān)測水體的理化因子
pH值、氨氮、亞硝酸鹽等理化指標穩(wěn)定而正常時魚苗才可下塘。
3、下塘前試水
魚苗投放前兩天在池塘邊放一小網箱,投放少量魚苗在網箱內試水24小時,若箱內魚苗95%以上成活且活動正常,可進行正式放苗。
4、入塘前調溫、兌塘水
魚苗下水前,將裝魚苗的氧氣袋放入魚塘20-30分鐘,以平衡氧氣袋內水與塘水的溫差。待氧氣包內水溫與塘水溫溫差小于0.5℃時,打開袋口,向袋內逐次緩慢加入與袋內等體積的塘水,再將袋口扣壓入塘水面以下,緩慢倒出魚苗。此法可降低袋內與池水的溫度差和離子濃度差,使魚苗緩慢適應塘水環(huán)境,減少應激傷害。(見水花入塘視頻)
調溫
05、合理掌控放苗密度
放苗密度應根據水源條件、天然餌料數量、管理條件、管理水平等靈活調控,一般畝放養(yǎng)密度在8-12萬尾/畝。
06、及時補肥穩(wěn)餌
加州鱸魚苗下塘后,根據池塘的“雞花”數量及時采取補肥等措施穩(wěn)餌培餌,杜絕因“雞花”數量不足而導致加州鱸魚苗出現互相殘食的現象。如池水較肥,只是“雞花”數量較少,合理使用增氧機或用鐵鏈拖動池底、翻動底泥,使池底“雞花”休眠卵充分激活、發(fā)育即可。水瘦的苗塘,應使用肥水產品,培養(yǎng)池中藻類數量,實現快速培育“雞花”的目的。
07、分期、逐步提高水位
在加州鱸育苗下塘后的7-10天開始,隨著魚苗的快速生長,每隔3-5天加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10-15cm。一般加水3-4次,到馴化前使池水深度達到1.2米左右即可。
08、及時防控寄生蟲疾病
車輪蟲、斜管蟲等寄生蟲病害對加州鱸魚苗危害巨大。調節(jié)好水質,保持水體良好的藻相和安全的理化指標是預防該病的顯著措施。另外,每3-4天對加州鱸魚苗進行寄生蟲疾病的鏡檢監(jiān)測,可有效預防寄生蟲疾病給加州鱸魚苗造成的重大損失。一旦發(fā)現有寄生蟲疾病出現,選擇正規(guī)廠家的相關殺蟲藥及時進行治療即可。
09、控好pH值,預防氣泡病
加州鱸最適pH值為7.8-8.5。在pH值長期過高的情況下,很容易使加州鱸魚苗出現氣泡病或者產生類似氣泡病的癥狀。
生產實踐中,可通過定期加注新水、維持塘水中一定數量的“雞花”、合理使用增氧機等措施可有效保持水體嫩爽并防止水體pH值過高,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