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樹的高接有哪些意義?
(1)促使品種結構趨向合理:對品種混雜、園相不整齊、品種老化的果園進行改接或更新,主要發(fā)展與市場對路的新品種,特別要在生態(tài)最適宜區(qū)、生態(tài)適宜區(qū)發(fā)展果樹,規(guī)模發(fā)展有一定酸度的加工品種,促使品種結構漸趨合理。
(2)恢復和發(fā)展名、優(yōu)、特、稀、新品種:我國幅員遼闊,地跨熱、溫、寒三帶,加上地形、地貌及環(huán)境條件,各地自然形成許多獨特的果樹新品種。
由于各種原因,各地不少傳統(tǒng)特產名果,發(fā)展不快。
但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果樹業(yè),必須揚長避短,發(fā)展人無我有的特產果樹。
(3)加快品種結構調整:①避免主栽品種過于集中:蘋果、梨兩大樹種中的主栽品種比重過大,如蘋果中的紅富士品種栽培面積占蘋果栽培面積的42%;碭山酥梨也占梨總面積的35%。
這些果樹成熟時,采收期過于集中,造成勞力非常緊張。
同時市場壓力過重,果品滯銷。
因此,可以通過高接換種技術,將部分滯銷的主栽品種改接成其他高效品種,就可以避免上述情況的出現(xiàn)。
②避免成熟期過分集中:以遼寧省的蘋果為例,晚熟品種所占比例過大,早、中熟品種的所占比重太小,可以通過高接換種技術改變這一情況。
建議蘋果鮮食品種中的早、中、晚熟品種栽培面積之比,應以1∶2∶7比較合適。
③調整鮮食與加工品種的比例:目前我國水果總產量的90%是鮮食,僅10%用于加工。
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加工數(shù)量顯得太少。
為實現(xiàn)果樹的高效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增加加工果樹的種植面積,使鮮食與加工果樹面積比達到7∶3比較合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