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的種植方法如下
酸菜的種植方法如下
1、準備容器,塑料桶,壇子,缸,甕皆可,不能使用鐵制鋁制容器,因為在發(fā)酵過程中會產(chǎn)生乳酸把容器腐蝕。
2、把白菜去老幫碼放在容器內(nèi),盡量把所有空間擠滿,如果不好放可以把部分白菜切開。
3、加滿開水,加一點鹽,不加也行,用石頭壓上防止白菜漂起,不要讓白菜露出水面,桶口用塑料膜封好,與空氣隔絕。放置在10-20度20天以上,溫度越高發(fā)酵時間越短。
這一步是做好酸菜的關鍵,搞不好會腐爛,酸菜的發(fā)酵是乳酸桿菌繁殖的過程,乳酸桿菌是厭氧菌,霉菌雜菌是需氧菌,加開水就是為了把水中的氧氣清除掉,讓別的菌沒法繁殖,給乳酸桿菌創(chuàng)造生存條件,用塑料膜封口是為了防止空氣重新溶入水中,過去的做法是把缸的上面用黃泥封好,目的一樣。現(xiàn)在不用了,有蓋子的蓋嚴,沒蓋子的用塑料膜封,總之不要讓氧進入,為了消耗水中氧氣,也有用酸菜鮮的――一種制酸菜的添加劑,目的也是為了除去水中氧氣,但偶不喜歡用添加劑。
酸菜經(jīng)乳酸桿菌發(fā)酵后,產(chǎn)生大量乳酸,不僅口感好,而且對人體有利
要用砂鍋才好吃
把酸菜片成絲,
排骨炒水,
首先把砂鍋熱鍋加油
姜蒜爆鍋,
爆炒排骨和酸菜,
加佐料粉絲,高湯慢燉
越燉越好吃。
二、泡酸菜很簡單的,關鍵你要有那種上面倒扣著一個碗的泡菜壇子。制作方法如下:
1、燒一壺白開水,放置1天;
2、將蘿卜、豇豆、苦瓜、大白菜梆子等通常泡酸菜的蔬菜洗凈,徹底晾干蔬菜表面的水分;
3、將切好的蔬菜放入壇中,加入鹽,姜片,然后倒入頭天燒好冷開水,水要淹沒菜;
4、將壇子的碗蓋扣上,碗沿注入水,隔絕空氣;
5、放置10來天左右就好了;吃的時候用干凈的筷子夾一些出來,一定不能沾油??;以后可以隨時加一些新的菜進去,同時加一點鹽,泡菜的水不要換,越陳泡的味道越好,而且泡的時間越短;
6、如果喜歡四川泡菜,可以再上述3步驟中加一些干辣椒、花椒、紅塘,其他方法一樣。
三、首先,白菜買回家后要晾曬一周,目的是殺菌,去除部分水汽。
第二步,把白菜的老幫摘掉,整棵清洗。
第三步,裝缸。碼一層菜撒層粗鹽。
最后,用一塊大石頭壓在上面。
放在陰涼處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吃了。
種植技術可在中國有機農(nóng)業(yè)網(wǎng)學習。
怎樣種植婆婆丁
蒲公英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華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頭狀花序,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后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栽培技術
種子準備
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野生條件下二年生植株就能開花結籽,初夏為開花結數(shù)隨生長年限而增多,有的單株開花數(shù)達20個以上,優(yōu)良品種單株開花數(shù)量可高達20個以上,開花后經(jīng)13~15天種子即成熟。
花盤外殼由綠變?yōu)辄S綠,種子由乳白色變褐色時即可采收。切不要等到花盤開裂時再采收,否則種子易飛散失落損失較大。一般每個頭狀花序種子數(shù)都在100粒以上。大葉型蒲公英種子千粒重為2克左右,小葉型蒲公英種子千粒重為0.8~1.2克左右。[3]
采種時可將蒲公英的花盤摘下,放在室內(nèi)存放后熟一天,待花盤全部散開,再陰干1~2天至種子半干時,用手搓掉種子尖端的絨毛,然后曬干種子備用。[3]
在蒲公英野生資源豐富的地方,也可直接控取野生蒲公英的根用于栽培。通常在10月份,挖根后集中栽培于大棚中,株行距8厘米×3厘米,栽后澆足水,至次年2月即可萌發(fā)新葉,這時再施一次有機肥,生長到一定程度即可采葉上市。[3]
整地施肥
選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種植。要畝施有機肥2000~3500千克,混合過磷酸鈣15千克,均勻地撒到地面上。深翻地20~25厘米,整平耙細,做平畦寬1.2米、長10米、起20厘米高小壟。
蒲公英播種前,應先翻地作畦,在畦內(nèi)開淺溝,溝距12厘米,溝寬10厘米,然后將種子播在溝內(nèi),播種后覆土,土厚0.3~0.5厘米。播種時要求土壤濕潤,如土壤干旱,在播種前兩天澆透水。春播最好進行地膜覆蓋,夏播雨水充足,可不覆蓋。[3]
播種繁殖
蒲公英繁殖采用種子繁殖。種子無休眠期,成熟采收后的種子,從春到秋可隨時播種。根據(jù)場需求,冬季也可在溫室內(nèi)播種,露地直播采用條播,在畦面上按行距25~30厘米開淺橫溝,播幅約10厘米,種子播下后覆土l厘米,然后稍加鎮(zhèn)壓。播種量每畝0.5~0.75千克。平畦撒播,畝用種1.5~2.0千克。品質優(yōu)良的蒲公英良種每畝的播種量僅為25~50克。播種后蓋草保溫,出苗時揭去蓋草,約6天可以出苗。
為提早出苗可采用溫水燙種催芽處理,即將種子置于50~55℃溫水中,攪動至水涼后,再浸泡8小時,撈出種子包于濕布內(nèi),放在25℃左右的地方,上面用濕布蓋好,每天早晚用溫水澆1次,約3~4天種子萌動即可播種。成熟的蒲公英種子沒有休眠期,當氣溫在在15℃以上時即可將種子播在濕潤土壤中。經(jīng)過90個小時左右即可發(fā)芽。種子在土壤溫度15℃左右時發(fā)芽較快,在25~30℃以上時,發(fā)芽慢,所以從初春到盛夏都可進行播種。
根據(jù)試驗結果得知:5月未采收種子后立即播種,從播種至出苗需10~12天;延至夏季7~8月份播種,則從播種到出苗需15天。播種量一般每平方米為3~4克左右,可保苗700~1000株。[3]
田間管理
播種當年的田間管理:出苗前,保持土壤濕潤。如果出苗前土壤干旱,可在播種畦的畦面先稀疏散蓋一些麥秸或茅草;然后輕澆水,待苗出齊后用杈子扒去蓋草;出苗后應適當控制水分,使幼苗茁壯生長,防止徒長和倒伏;在葉片迅速生長期,要保持田間濕潤,以促進葉片旺盛生長;冬前澆1次透水,然后覆蓋馬糞或麥秸等,利于越冬。
中耕除草:當蒲公英出苗10天左右可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以后每10天左右中耕除草1次,直到封壟為止;做到田間無雜草。封壟后可人工拔草。
間苗、定苗: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定苗。出苗10天左右進行間苗,株距3~5厘米,經(jīng)20~30天即可進行定苗,株距8~10厘米,撒播者株距5厘米即可。
肥水管理:蒲公英抗病抗蟲能力很強,一般不需進行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的重點主要是肥和水。蒲公英雖然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但是它還是喜歡肥沃、濕潤、疏松、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所以在種植蒲公英時,每667平方米施2000~3500千克農(nóng)家肥作底肥,每67平方米還須施17~20千克硝銨作種肥。播種后,如果土表沒有覆蓋,就應經(jīng)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保證全苗。出苗后,也要始終保持土壤有適當?shù)乃帧?/p>
生長期間追1~2次肥。并經(jīng)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保證全苗及出苗后生長所需。播種當年的幼嫩植株可以不采葉,等到第2年才開始采收,此時植株品質好,產(chǎn)量高。秋播者入冬后,在畦面上每畝撒施有機肥2500千克、過磷酸鈣20千克,既起到施肥作用,又可以保護根系安全越冬。翌春返青后可結合澆水施用化肥(畝施尿素10~15千克、過磷酸鈣8千克)。為提早上市,早春可采用小拱棚覆蓋。秋末冬初,應澆1次透水,然后在畦面覆蓋馬糞或麥秸等,以利根株越冬和翌年春季較早萌發(fā)新株。
采收:蒲公英可在幼苗期分批采摘外層大葉供食,或用刀割取心葉以外的葉片食用。每隔15~20天割1次。也可一次性割取整株上市。一般每畝地每次收割可產(chǎn)700~800千克。
采收時可用鉤刀或小刀挑挖,沿地表1~1.5厘米處平行下刀,保留地下根部,以長新芽。先挑大株收,留下中、小株繼續(xù)生長;也可像東北地區(qū)的一些地方掰收芹菜葉那樣采收,但葉片是分散的,不成葉束。單位面積產(chǎn)量:露地栽培,平均每平方米產(chǎn)0.8~1.0千克;大棚栽培,平均每平方米產(chǎn)1.2~1.7千克;溫室栽培,平均每平方米產(chǎn)1.5~2.4千克。[3]
病害防治
葉斑?。喝~面初生針尖大小褪綠色至淺褐色小斑點,后擴展成圓形至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狀,中心暗灰色至褐色,邊緣有褐色線隆起,直徑3~8毫米,個別病斑20毫米。
斑枯?。撼跤谙虏咳~片上出現(xiàn)褐色小斑點,后擴展成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斑,大小5~10毫米,外部有一不明顯黃色暈圈。后期病斑邊緣呈黑褐色。
銹?。褐饕:θ~片和莖。初在葉片上現(xiàn)淺黃色小斑點,葉背對應處也生出小褪綠斑。后產(chǎn)生稍隆起的皰狀物,皰狀物破裂后,散出大量黃褐色粉狀物,葉片上病斑多時,葉緣上卷。上述三種病害的防治方法是:注意田間衛(wèi)生,結合采摘收集病殘體攜出田外燒毀;清溝排水,避免偏施氮肥,適時噴施植寶素等,使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抵抗力;發(fā)病初期開始噴灑42%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20.67%萬興乳油2000~30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每10~15天1次,連續(xù)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藥。
枯萎?。撼醢l(fā)病時葉色變淺發(fā)黃,萎蔫下垂,莖基部也變成淺褐色。橫剖莖基部可見維管束變?yōu)楹稚?,向上擴展枝條的維管束也逐漸變成淡褐色,向下擴展致根部外皮壞死或變黑腐爛。有的莖基部裂開,濕度大時產(chǎn)生白霉。
防治方法是: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加強田間管理,與其他作物輪作;選種適宜本地的抗病品種;選擇宜排水的沙性土壤栽種;合理灌溉,盡量避免田間過濕或雨后積水;發(fā)病初期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灌根,每株用藥液0.4~0.5升,視病情連續(xù)灌2-3次。
采收
蒲公英的采收可分批采摘外層大葉供食,或用鐮刀割取心葉以外的葉片食用,每隔30天割1次。采收時可用鐮刀或小刀挑割,沿地表1~2厘米處平行下刀,保留地下根部,以長新芽。先挑大株收,留下中、小株繼續(xù)生長。也可一次性整株割取上市,一般每畝地每次可收割2000~2500公斤。蒲公英整株割取后,根部受損流出白漿,10天內(nèi)不宜澆水,以防爛根。蒲公英作中藥材用時可在晚秋時節(jié)采挖帶根的全草,去泥曬干以備藥用
①種子處理。將種子置于50℃水中浸種,放于25℃下催芽。
②播種。播種前施足基肥,深耕,做寬100厘米、高15厘米的播種床或起45厘米寬的小壟種植。留種地可起60~65厘米寬大壟。蒲公英采用種子繁殖,種子無休眠期,成熟采收后的種子,可根據(jù)市場需求從春到秋隨時播種,冬季可溫室播種。溫室播種,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育苗移栽。若大棚或中小拱棚栽培,可于翌年2~3月間扣上農(nóng)膜,3月下旬采收新芽,此時價格較高,經(jīng)濟效益可觀。露地采用條播,在畦面上按行距25~30厘米開淺橫溝,播幅約10厘米,種子播下后覆土1厘米,然后稍加鎮(zhèn)壓。播種量每平方米2~3克。平畦撒播,每667平方米用種1400~2000克。播種后蓋草保溫,出苗時揭去蓋草,約7天左右即可出苗。
③田間管理。蒲公英生長期間經(jīng)常進行松土中耕。在4~5片真葉時和8~10片真葉時間苗定苗。被間掉的苗可以移栽種植或上市出售。一般間苗株距3~5厘米,定苗株距8~10厘米;溫室內(nèi)撒播株距6厘米。保持土壤濕潤是蒲公英生長的關鍵。每次間苗后和收割1次后,結合澆水施1次速效氮肥。收割后3~4天內(nèi)不澆水,以防爛根。越冬前澆封凍水、施越冬肥。春季返青后再結合灌水施速效肥。
④采收。蒲公英播種當年一般不采葉,以促進其繁茂生長,使下年早春植株新芽粗壯,抽生品質好、產(chǎn)量高的嫩葉。第1年可收割1次或不收割,可在幼苗期分批采摘外層大葉食用或用刀割取心葉以外的葉片食用。
蒲公英是我國婦孺皆知的野生蔬菜和中草藥,又名黃花地丁,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和繁殖力極強,耐澇,抗旱,對土壤要求不嚴格,耐寒性較強,平均地溫達到4度就能迅速生長。蒲公英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據(jù)測定,其葉的可食部分達84%,每100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4.8克,脂肪1.19克,碳水化合物5克,粗纖維2.1克,灰分3.1克,鈣216毫克,磷39毫克,鐵10.2毫克,尼克酸1.9毫克,維生素C47毫克,還有胡蘿卜素,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蒲公英嫩時可涼拌和生食,是一種極好的蔬菜,根莖去皮抽芯亦可腌食,植株以富含鉀而著稱。
(1)采收種子 蒲公英一般二年生就能開花結籽。野生5-6月份開花,有單株也有群落生長。蒲公英年齡越長開花越多,最多開花20朵以上。開花后種子成熟期短,一般13―15天種子即可成熟。種子成熟與否主要看花盤外殼由綠色變?yōu)辄S色,每個花盤種子也由白色變?yōu)楹稚礊榉N子成熟期,便可采收。種子成熟后,很快伴絮隨風飛散,可以在花盤末開裂時搶收,這是種子采收成敗的關鍵。
花盤摘下后,放在室內(nèi)后熟1天,待花盤全部散開,再陰干1一2天,種子半干時,用手搓掉種子先端的絨片,然后將種了曬干。大葉型浦公英千粒重2克,小葉型品種為1―1.2克。
(2)整地做床
①選地。蒲公英適應性強既耐旱又耐堿,喜疏松肥沃排水好的砂壤土。
②施肥。每公頃施有?剩?詈檬鍬矸啵?0000-45000千克,混合過磷酸鈣225-300千克,均勻鋪撒地面,再深翻20厘米。
③做床、做壟。地面整平耙細后,做寬100厘米、高15厘米、長10米的播種床或做高30厘米、基寬30厘米,肩寬20厘米小壟。
(3)播種與埋根
①床上播種。橫向開深1厘米、寬5厘米的小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nèi),用細土覆蓋,用木磙鎮(zhèn)壓,行距15厘米。
②壟播。順壟開深1厘米,寬5厘米的小溝。播種后覆蓋細土,用木磙鎮(zhèn)壓。
③埋根栽植。為了提早上市,增加收入,野外挖根到溫室埋根栽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深秋(10月中、下旬)蒲公英第一次遭霜打,葉色由綠變紅時,要抓緊野外采挖蒲公英根系,全根最好。在溫室內(nèi)作床,規(guī)格如上述。按行距15厘米,株距5厘米栽根,埋到原根地表位置為宜,使根頂在地面似露非露,用手壓實即可。溫室溫度控制在20℃左右,蒲公英就能正常生長。如使蒲公英在市場需求旺季上市,要控制溫室溫度,使植株生長受到限制,即可收到滿意效果。
為了使播種后提早出苗,可采用溫水燙種催芽,即把種子置于50-55℃溫水中,攪動到水涼后,再浸泡8小時,撈出,種子包于濕布內(nèi),放在25℃左右的地方。上面用濕布覆蓋,每天早晚用50℃溫水澆1次,3―4天種子萌動即可播種。每公頃播種量11.25千克。
(4)田間管理
①松土除草。蒲公英出苗后半月,進行1次松土除草。床播的用小尖鋤于苗間刨耕;壟播的用鎬頭在壟溝刨耕。以后每10天進行1次松土中耕。封壟后要不斷人工除草。
②定苗。浦公英地上植株葉片大,管理要充分考慮植株生長有一定的空間,不可貪密戀苗,影響生長。一般在出苗10天后即可定苗,株行距5―10厘米。
③澆水施肥。蒲公英生長期間要經(jīng)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蒲公英出苗后需要大量水分,因此保持土壤的濕潤狀態(tài),是蒲公英生長的關鍵。
播種的蒲公英當年不能采收。入冬后,在床(壟)上撒施有機肥每667平方米2000千克,最好是腐熟的馬糞。這樣,既起到施肥作用,又可保護根系安全越冬。不提倡施化肥,施化肥雖然嫩株及葉片色黑突長,但失去綠色植物的內(nèi)涵,也失去了蒲公英的野味風格。一般每公頃可產(chǎn)9000―10500千克。
建議你去中國有機農(nóng)業(yè)網(wǎng)學習種植技術
蒲公英栽培技術
蒲公英又名黃花地丁、婆婆丁、黃花苗等,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既可作為蔬菜食用,又可全草入藥,營養(yǎng)豐富,藥用價值高,是一種珍貴的藥食兼用型植物。
1.選地整地。蒲公英適應性很強,一般土地均可,施有機肥、磷肥、鉀肥后,深翻土地,整細整平,做畦后澆水。
2.播種和定苗。蒲公英在春、夏、秋季均可播種。條播,按行距25-30厘米,開0.5-1厘米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播后用鋤推平。如干旱可及時澆水。高6-8厘米時定苗。做藥用的株距一般定為20-25厘米,做菜用的株距適當密一些。
3.田間管理。注意中耕鋤草。為促進生長,要及時追肥,以氮肥為主。在開花前與結籽后澆水追肥1次,這時蒲公英葉子已完全覆蓋地面,只要拔除田間個別大草即可。蒲公英抗病力很強,很少發(fā)生病蟲害。
4.收獲。在每年夏秋季節(jié),植株開花前割取全草,曬干入藥。生長兩年后秋末,挖出根莖曬干入藥。做菜用可適時采收加工。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