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經養(yǎng)殖南美白對蝦(養(yǎng)殖南美白對蝦的技術)
1. 養(yǎng)殖南美白對蝦的技術
養(yǎng)殖技術
1.池塘條件:
池塘要求進排水方便,近海,池壩、進排水閘門牢固,不坍塌,池底平整,底質以泥沙質為好,養(yǎng)殖水源為海水或半咸水,鹽度不低于10‰。
2.清池進水:
進水時要用80目的篩絹網過濾,防止敵害生物進入池塘,首次進水以80厘米~100厘米水位為宜。
3.肥水及餌料生物的培育:
肥水的目的是通過施肥使水中藻類、輪蟲等有益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蝦苗入池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餌料生物較少的池塘可通過生物移植的方法補充。基肥以有機肥為主,一般畝施發(fā)酵腐熟的有機肥300kg~400kg、尿素3kg、過磷酸鈣0.4kg。到放苗時,池水透明度在25厘米~40厘米為宜。此時,餌料生物接近高峰值。
4.開氧機時間及溶氧指標:
傍晚溶氧最高,早上六點溶氧最低,增氧機要多開勤開,要求一畝地配備一臺增氧機,每時每刻溶氧均在5~8mg/L最好。養(yǎng)殖后期50天左右的時候,要用藥物增氧,每天晚上撒“底加氧”增加塘底底部溶氧。
2. 南美白對蝦淡水大棚養(yǎng)殖技術
靠譜
大棚養(yǎng)蝦優(yōu)勢分析:
1、大棚養(yǎng)蝦創(chuàng)造了人工管理環(huán)境,大幅度減少了自然界不利因素的影響(如:風、溫度、降雨、雪等氣候、天氣影響)。
2、大棚養(yǎng)蝦便于管理,一般大棚養(yǎng)蝦池塘面積較小或分拆均勻,利于操作和風險控制,而且棚容易搭建,成本不高,其次方便水體調水,而且一旦養(yǎng)殖水體發(fā)生問題,還對總體養(yǎng)殖影響不大,能將虧損范圍可控,降至最少。
3、大棚養(yǎng)蝦產量、質量高,大棚養(yǎng)蝦利用飼料投喂,能減少病害還和一些天敵蟲害,同時小龍蝦的產量和質量也會得到相應增高。
4、大棚養(yǎng)蝦可實現(xiàn)反季節(jié)生產,帶來高利潤,反季節(jié)生產無非就是想獲得早上市或延期上市所帶來的物以稀為貴的高利潤,這點才是許多朋友大棚養(yǎng)蝦的最終目的。
3. 海水養(yǎng)殖南美白對蝦的技術
“基圍蝦”,其殼薄體肥、肉質鮮美爽口,勝似中國對蝦,國內外市場十分暢銷。
它屬廣溫、廣鹽性蝦類。
耐溫范圍為10~35℃,秋季水溫降至 6~7℃也能生存,最佳生長溫度17~32℃,適應鹽度范圍0~35‰;對低氧忍耐強于對蝦,能在PH7.0~9.0水中正常生活。
其食性為雜食偏動物食性。
在幼蝦階段食性與對蝦一樣,成蝦時期捕食以橈足類、多毛類為主,也攝食人工合成餌料和其它有機碎屑及底棲生物等。
習慣潛伏在底層淤泥和水草處。
現(xiàn)將刀額新對蝦(以下簡稱基圍蝦)稻田養(yǎng)殖技術簡介如下: 一、稻田選擇 稻田要求靠上下水渠近,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暢通,交通方便。
具體要求如下。
1.條件:養(yǎng)蝦稻田基本與稻田養(yǎng)蟹面積相似,以2~5畝為好,最大不超過10畝。
2.田間工程:在確定養(yǎng)蝦的稻田四周或田內挖有“口”、“王”字型環(huán)溝,溝深0.8~1m,寬1~1.5m,養(yǎng)蝦溝占稻田面積15%,從溝內取土加寬加高四周堤壩,稻田進排水口設置雙層防逃網。
二、放苗前的準備 1.清田:對耕整完的田塊,每畝施生石灰50~75kg,殺死田中的野雜魚和細菌等。
2.培育基礎餌料:清田7~8天后,稻田水位穩(wěn)定在5~10cm,選擇上午晴天施有機肥200~300kg;尿素3kg,過磷酸鈣5kg,全池潑灑,以培育田中的生物餌料。
3.水稻的栽插:水稻品種選用高產優(yōu)質抗倒伏和病害。
插秧方法同一般稻田,每畝穴數(shù)不少于15000。
待秧苗已返青開始投放蝦苗。
三、苗種投放 1.蝦苗淡化:目前人工養(yǎng)殖基圍蝦苗種大多數(shù)為工廠化生產的,一般孵化苗海水比重為1.015~1.020左右,要移到淡水中養(yǎng)殖首先要淡化,將養(yǎng)殖蝦苗淡化到1.002~1.003以下才能移入稻田中養(yǎng)殖。
2.苗種質量:蝦苗體長為0.7~0.8cm,體質健壯,體表黃褐清潔整齊。
供苗時池內與外界水溫相似、溫差不超過2~3℃。
3.蝦苗放養(yǎng)量及放養(yǎng)時間:每畝稻田放苗3~4萬尾,最多不超過5萬尾。
四、飼養(yǎng)管理 1.投餌:蝦苗下塘后一個月時主要攝食稻田中浮游生物,一個月后生長到2~3cm,投喂細微人工配合顆粒餌料(對蝦餌料)為主,日投餌量為蝦體重的5~6%;如水溫達到24~30℃時,基圍蝦攝食旺盛,日投餌料增加到8~10%。
每天投3~4次,傍晚一次餌料多投占全天的40%,有條件的地方從外部廢坑或稻田撈取浮游生物和野雜魚做輔助飼料。
每次投餌以蝦2~3小時吃光為宜。
2.水位控制和水質管理:蝦苗早期飼養(yǎng)水位保持在5cm左右,以后隨著稻苗的生長水位逐漸加深。
中期水位不得低于10cm。
水質清新、肥度適中,養(yǎng)蝦溝透明度在35—40cm之間,水色為淡綠色為好。
每隔20一25天施生石灰一次,每畝7.5—10kg。
水質清新和理化因子相對穩(wěn)定是基圍蝦蛻皮生長的重要保證,對蝦與魚類相比,水質條件要求高于魚類,它們對水質污染反應較敏感。
已知每升水溶氧在8—9mg 時,可促進基圍蝦脫皮生長,而低于3—4mg時,則不利于生長。
基圍蝦適宜pH值在7—9之間,低于7以下時,不利于蛻皮變態(tài)。
在高溫季節(jié)每2—3天換水一次。
換水量為稻田的1/2,特別在雨季里日交換水量要達1/3以上,嚴防缺氧。
3.病害防治: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
整個養(yǎng)殖期間定期潑灑生石灰5次,每次用量10—15ppm,以殺滅病菌和驅除敵害。
同時,還需及時補充鈣質有利于蝦蛻皮生長。
4.做好記錄:從放苗到捕撈建立檔案記錄,管理制度。
每天對氣溫、水溫、換水和注水及蝦生長速度,攝食情況等搞好記錄,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
五、收捕 基圍蝦的收捕時間:主要看成蝦的生長情況和市場需求。
一般在稻田中養(yǎng)殖90一110天即可生長到8—10cm商品蝦。
正值水稻成熟季節(jié).這時在收割前將蝦收捕完后可以開鐮收割,常用收捕方法有以下幾種。
1.地籠收蝦:在傍晚時將地籠下在稻田的養(yǎng)蝦溝處,第二天早晨收籠,每籠可收0.5—1kg,每畝田可下25—30片籠。
2.拉網捕蝦:將稻田水歸入邊溝,然后用小拉網在稻田溝內拉網.一般連續(xù)拉3—4網。
起捕率達40一50%,拉網時間在傍晚進行。
3.干田放水收蝦:水溫在10一15℃時蝦停止攝食和生長,這時稻田通過以上兩種方法收捕,剩下數(shù)量不多,可放干邊溝水干法收捕。
4. 養(yǎng)殖南美白對蝦的技術要點
2
池塘在放養(yǎng)前必須做到清於、消毒、暴曬。池塘清除底泥后,用生石灰70—80kg/畝化漿均勻潑灑,以殺滅池中有害生物和病原生物;經3—4天曬池后沖洗池塘,將石灰水沖掉;再進水5—10cm,使池水PH值為8.0-—8.6,然后按200—250g/畝用量全池潑灑長效水體消毒劑、溴氯海因等,徹底殺滅病原生物和有害生物。
3
水質要求清新、無污染、溶解氧5mg/L以上,PH值7.8—8.5,透明度30—40cm,池底H2S濃度不超過0.01ppm。
4
對精養(yǎng)池、半精養(yǎng)池的池塘一定要配備增養(yǎng)機。配備數(shù)量根據計劃單產指標來定,如畝產指標400kg,每畝配置1.1千瓦電機頻率50赫0.5臺,如畝產指標600kg,配置0.8臺.在具體生產中1.1千瓦的增養(yǎng)機可供4畝養(yǎng)蝦水面的增氧。
5
蝦苗入池前,培養(yǎng)足夠的基礎餌料生物是養(yǎng)蝦前期提高蝦苗成活率,增強蝦苗體質,加速蝦苗生長的關鍵性措施,同時餌料生物對凈化水質,吸收水中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減少蝦病病害,穩(wěn)定水質將起重要作用
5. 養(yǎng)海蝦一畝一般賺多少
露天土池養(yǎng)殖,一斤蝦成本大概8--9元成本,蝦的價格一斤按50頭算,16、17元,然后一畝地按800斤算 大棚養(yǎng)殖,一斤成本11--12元,提早蝦價高,同時一年最少兩茬,一畝地按1200斤算,兩茬就是2000斤算 這只是按正常養(yǎng)殖的情況下,養(yǎng)蝦風險高,利潤大
6. 養(yǎng)殖南美白對蝦的技術人員有哪些
南美白對蝦養(yǎng)殖中蝦苗的選擇是關鍵,一旦蝦苗選擇不適合,那注定要失敗。
1、蝦苗規(guī)格
健康的蝦苗體表潔凈有光澤,肢足完整尾扇分開,蝦體無變白、變紅,晚上不發(fā)螢、肌肉充實、腸道飽滿對外界刺激反應靈敏的蝦苗。
2、適時放苗
南美白對蝦養(yǎng)殖過程中適宜的水溫為25-30℃,在此水溫范圍內放苗養(yǎng)殖,生長速度快,攝食量大,體質健壯,抗病力強。但放苗時水溫不得低16℃,溫差不能超過5℃。一般南方適宜放苗時間是4-5月,北方可在6-7月。
南美白對蝦養(yǎng)殖(
7. 外塘養(yǎng)殖南美白對蝦技術
南美白對蝦一般養(yǎng)殖3-6個月左右即可上市售賣。由于對蝦在水溫低于18℃生長受阻,因此水溫要達到20°C以上才可放苗。
南美白對蝦要在水溫20℃以上才能正常生長,水溫低于18℃攝食量降低,16℃時攝食大量減少,水溫低于12℃南美白對蝦基本不攝食,而且易凍傷、凍死。當白天棚內水溫高于28℃時,一定要注意通風降溫,必要時增加換水處理。在晴天的時候,可以適當?shù)拈_棚通風幾個小時,通過空氣對流,即防止水體的溶氧不足,又避免棚內溫度過高造成其他的一系列問題。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