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花澆水,如何掌握“見干見濕”和“不干不澆,澆必澆透”的原則?
養(yǎng)花中在澆水的問題上,經??吹健耙姼梢姖瘛薄安桓刹粷矟矂t澆透”的說法,很多人似懂非懂,只是簡單的理解,花土干燥就澆水,其實這也是有點模糊的概念。那么以下的來說一下,澆水的方式的經驗。“不干不澆澆則澆透”意思說,澆花的時候,通過觀察花土的干燥狀態(tài),干就可以澆透水了。字面上的理解相當容易,但是掌握起來還有有難度的,特別是對耐旱的植物。那么為此,我在陰差陽錯的時候,打錯字想到了一個更為貼合的詞語“間干間濕”。
“間干間濕”意思就是,在澆水的時候,某些耐旱植物不需要花土干燥就澆水,比方松樹,虎尾蘭,玉樹,等耐旱的植物,就要“間干間濕”(間為間隔的意思)。也就花土要有各自間隔的干燥以濕潤時間,澆水一定在花土完全干了,維持一段時間了。就趕緊澆透水。
那么“見干見濕”(見為看見的意思),就是看到花土表面干燥,就可以立即澆透水。“見干見濕”的澆水方式,適用于大部分闊葉花卉盆景。因為葉片大水分的吸收以蒸發(fā)量都是較高的。所以使用“見干見濕”才能達到理想的補水效果。
以上是個人在養(yǎng)護花卉盆景中的澆水經驗,希望能夠幫助上大家。有交流經驗的請留言,評論區(qū),謝謝大家。
題主你好,百花雜壇希望與你交流。養(yǎng)花澆水,見干見濕”“不干不澆澆必澆透”是所有介紹養(yǎng)花資料中最常見到的兩句話。百花雜壇在開始回答花友的問題時,也幾乎是鸚鵡學舌,以致有的朋友批評說,回答了等于沒有回答。
何為見干,何為見濕?不干不澆,到底是干到什么深度?澆則澆透,什么狀況才算是透?根據本人多年盆栽花木的體會,試做解釋。正確與否,希望拋磚引玉。
所謂見干,就是發(fā)現盆土已經干燥,憑直觀感覺往往判斷有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竹筷插入盆土中,拔出竹筷觀察,如果有一段沒有沾上濕土,即可認定見干。如果是栽植的君子蘭等一類肉質根系花卉,可直接用手挖挖觀察就可以,到盆土中部不見濕土,即可認為是見干。
所謂見濕,就是盆土完全濕潤。如果只是憑盆底小孔有水流出,斷定見濕,很多時候是錯誤的。一是疏松的盆土,透水性很強,持水性較差,如果澆水過急,即使沒有澆透,盆底照常有水流出。二是春夏季節(jié),盆土干燥以后,盆土與花盆之間,經常出現縫隙,澆入盆中的水,也會順著縫隙流出。
這種貌似見濕現象,叫澆半截子水?;舶虢刈铀?,對花木生長影響很大,時間一長,會導致植株根系失水,枝葉枯干凋落。
解決這個問題的澆水方法有兩種:一是用細霧噴水,潤物細無聲,慢慢滋潤。二是用浸盆法。用大于花盆的盆子盛水,將花盆置于盆中,盆水深度,以沒過花盆的三分之二為宜。等到發(fā)現盆土表層已濕,則可認為見濕。采用浸盆法澆水的方法的缺點是容易造成盆內肥料的流失,尤其是喜歡盆土疏松的盆栽,最好不用這個方法。毛細根系的植株,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缺水嚴重,方可采用此法。
不干不澆澆必澆透,大有講究。這句話的上半部分即;不干不澆,,本人認為是完全正確 的,很多初學養(yǎng)花的朋友,把花養(yǎng)壞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手閑不住,不等盆土發(fā)干就澆水,尤其是在辦公室養(yǎng)花的朋友,經常把杯中剩水,順手倒入盆中,日積月累,盆土長時間沒有干燥的時候。有張有弛,文武之道,有干有濕,養(yǎng)花之竅。植物生長,除了需要吸收水分之外,還必須呼吸。枝葉需要呼吸,根系更需要呼吸,尤其 是肉質根和生長地下塊莖的植株,呼吸暢通尤為重要。不然爛根落葉時常發(fā)生。對于澆透的認識,文字很難準確表達,需要個人在養(yǎng)花實踐中逐步摸索總結。但是,一個總的原則是不能把盆土泡囔,用化學術語表達,就是不能飽和。打個淺顯的比方,人,即使饑渴難耐,也不能有了食物和水源之后暴飲暴食。如此這般,胃口是適應不了的?;ǖ母瑢λ值奈蘸托枨蟊就焕?。盆土水分飽和發(fā)馕,不但蒸發(fā)較慢,造成盆土過濕時間較長,導致根部缺氧窒息,而且也嚴重的破壞土壤的本來結構,對植株 根系生長不利。
以上兩句澆花定理,千萬不要以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具體操作時,應該靈活把握?;酒贩N不同,需水量也是不一樣的。在此不展開詳細說明。只與花友分享季節(jié)的不同,干濕的把握應該注意的問題。大體而言,在溫度較低的冬季或者花木的休眠期以及花期,澆水量不宜過大,澆到盆土濕潤即可。夏季生長期的毛細根系花木,可以澆則澆透。因為這個時期水分蒸發(fā)速度太快,只澆毛毛水,根本不能解決干旱問題。晴好天氣,透風條件好,則可澆透,陰雨綿綿,加之通風不良則不需要不干不澆澆必澆透??諝鉂穸却?,即使盆土干燥一段時間,也不會導致死亡,然而,在高溫高濕季節(jié),盆土含水太多勢必造成爛根現象。
本文過于繁瑣,目的是為了說明道理,浪費看官的時間,多有不敬,見諒!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