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尾的養(yǎng)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一、鳳凰尾的養(yǎng)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鳳尾魚的養(yǎng)殖方法
1.選擇飼養(yǎng)密度
飼養(yǎng)鳳尾魚的數(shù)量根據(jù)浴缸大小、魚群密度而定。鳳尾魚飼養(yǎng)密度不能過大,魚缸尺寸為50cm*40cm*30cm,可養(yǎng)殖體長在3-4厘米的鳳尾魚成魚50-60條。
2.合理投喂
養(yǎng)殖鳳尾魚可以喂食紅線蟲、水蚤及干飼料,鳳尾魚的幼魚盡量投喂活蝦幼蟲,營養(yǎng)較豐富。5個月大的鳳尾魚就不宜喂太飽,以少食多餐為原則,每天投喂4-6次。
3.適當(dāng)光照
光線可以刺激加速鳳尾魚搶食,促進它們更快成長。適當(dāng)?shù)墓庹湛梢暂o助調(diào)節(jié)水溫,也方便飼養(yǎng)者對鳳尾魚的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病害的存在,可安裝水族燈具。
4.保持水質(zhì)干凈
保持水質(zhì)干凈清透,安裝水循環(huán)設(shè)施,用過濾器不斷過濾,保證水質(zhì)不惡化,另外,還需要堅持換水,換水原則是頻繁量少,每半個月?lián)Q水一次,換整體水量的四分之一,防止水質(zhì)巨變傷害鳳尾魚。
養(yǎng)殖鳳尾魚的注意事項
1.合適的酸堿度
水中的酸堿值對鳳尾魚的影響相當(dāng)大,最適合鳳尾魚的PH值在6.5-7.5之間,換水的時候切記不可以全部換掉,應(yīng)該留一點老水。
2.適宜的水溫
水溫低于18℃易導(dǎo)致鳳尾魚食欲不振、精神痿糜、也容易感染水霉等疾病,可適當(dāng)使用加溫器。
3.調(diào)節(jié)水中亞硝酸濃度
水中亞硝酸濃度會影響鳳尾魚生存,一旦亞硝酸濃度太高,會傷害鳳尾魚,可用去市場上購買測試亞硝酸濃度的試劑來適當(dāng)檢測
二、羌活的栽培技術(shù)
羌活喜涼爽濕潤氣候。耐旱耐蔭。忌連作。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但以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肥沃的壤土或沙土為佳。 羌活一般于播后2―3年的秋季,地上莖葉枯萎后采收。將刨出的羌活地下根莖,去掉蘆頭,去凈泥土,曬干或烘干即可入藥出售。畝產(chǎn)量300公斤。
人工種植方法:喜涼爽濕潤氣候,耐寒,稍耐蔭。適宜在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zhì)的砂壤土栽培,不宜在低濕地區(qū)栽種。用種子或根莖繁殖。秋季采收成熟種子,曬干,于春季解凍后進行直播,按行距33cm,穴距23-27cm開穴,深5-7cm,每穴播種子10多粒,蓋堆肥或腐殖質(zhì)土約1-2cm,澆水。每1hm2用種子15kg左右。于秋季或春季收時進行,選具有芽的根莖,切成小段,繁段有1-2芽。條栽,按行距33cm開溝,溝深15-17cm,寬15cm,把根莖橫放溝內(nèi),每隔8-10cm放1段,蓋土雜肥或細土14-16cm,澆水。 種子直播的苗高8-10cm時勻苗、補苗,每穴留苗2-3株。生長期中每年中耕除草3次,結(jié)合追肥。冬季培土越冬,施腐熟廄肥、堆肥、土雜肥、過磷酸鈣等。用根莖繁殖的,除無勻苗工作外,其余管理與直播相同。
病蟲害防治: 蚜蟲,春、夏季發(fā)生,可用1:1:10煙草石灰水防治。
羌活種植技術(shù)
(一)選地整地
育苗地應(yīng)選陰濕、肥沃、質(zhì)地疏松的棕色森林土為宜;移栽地應(yīng)選土層深厚,質(zhì)地疏松、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為好。質(zhì)地粘重,低洼積水的土地不宜種植。于種植前深耕、耙細、整平、施足底肥,作高畦,畦寬1.5米,畦長視地形而定。
(二)種植方法
1、育苗 采種和種子處理:每年8月底9月初采收種子,清除雜質(zhì),曬干,然后將種子和凈沙以1:5的比例,摻勻拌水,濕度為60-70%,進行冷處理,待翌春播種。種子不宜久貯,以防發(fā)芽率降低。
播種:在已整好的畦上,按行距6厘米開溝,溝深1厘米,將處理過的種子均勻地撒于溝內(nèi),然后覆土。播種量每畝3公斤。也可采用根莖繁殖,一般選帶有芽的根莖,切成3厘米的小段,按種子育苗的株、行距開溝,將根莖放入溝內(nèi),覆土,填壓。
2、移栽 于4月上旬移栽。在已整好的畦上,按行距30厘米開溝,將種栽按株距15厘米排放溝內(nèi),然后覆土,略露出蘆頭。
(三)田間管理
苗期管理:羌活幼苗怕光,應(yīng)搭棚遮陰,苗前期不宜除草;長出真葉后結(jié)合中耕進行除草,同時追肥,多以人糞尿、廄肥為好。多雨季節(jié),注意排水,以免積水造成根莖腐爛,冬季倒苗后可培土越冬,一般能自然越冬。
移栽地管理£o每年追施1次磷肥,每畝100公斤左右,經(jīng)常除草,花蕾期應(yīng)摘除花蕾,以利根部生長。
三、怎么種植蘆葦 蘆葦怎么種植
1、水田處理,選擇面積1 畝以上的水塘,保持水深度0.5-1m,翻塘泥,使水塘底部15-25cm 的塘泥翻起,均勻鋪灑在水塘底,使水塘的塘泥松軟,適合泥鰍的生存及蘆葦?shù)纳L,在水塘中按15-20kg/ 畝均勻撒入加入生石灰,20-30 天后,向水塘中放入泥鰍苗,每畝放養(yǎng)1200-1500 尾,可以放養(yǎng)1200尾,并向水塘中均勻撒入12-15kg 餌料;餌料為干魚粉、豆餅、菜籽餅、糯米按重量比1 :3 :3 :8 的混合物。
2、3-5 月移栽蘆葦幼苗,移栽前,將水塘中水放出,保持水塘中水面深度為7-10cm,蘆葦幼苗的高度為20-30cm,種植時幼苗的行間距為10-15cm,列間距為20-30cm,將幼苗根部埋入塘泥下2-3cm,保持蘆葦葉露出水面,種植蘆葦后向水中均勻撒入豆餅5-8kg、菜餅15-22kg,作為泥鰍的補充餌料供泥鰍食用,而且泥鰍食用后的殘渣可以作為蘆葦生長的肥料使用;
3、每年6-7 月份,由于溫度較高,向水塘中注水,注水量保持水塘中的水深度達到15-30cm,防止由于水溫較高造成蘆葦燒苗死亡,距水源較近的情況下可以定時換水,防止水溫較高;在9 月以后,由于溫度逐漸降低,可以將水塘水位下降至10-15cm 深。
在蘆葦種植時,每2-5 株為一組進行種植,提高采收率,也可以增大種植的密度,同時由于泥鰍在水下的活動,避免了。
蘆葦幼苗移栽前先剪去較大的葉片,有利于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蘆葦幼苗移栽前先使用0.2-1% 的生根素浸泡5min,促進蘆葦生根成活。
泥鰍苗選擇長度為3-5cm 長的幼苗,這種大小的泥鰍具有很好的環(huán)境適應(yīng)能力,而且生長速度快。
蘆葦種植技術(shù):
種植方法
蘆葦種植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種子種植,另一種是蘆葦根種植,用蘆葦根種植比較簡單,即種即活。蘆葦種子種植當(dāng)年沒效果,成活率低,需要在種苗長出之后再進行培養(yǎng)和壯苗,所以種植蘆葦大家一般會選擇蘆葦根種植,比較省時省力。蘆葦根種植根據(jù)種植區(qū)域的不同種植要求也不同,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如果在陸地種植可以把整個蘆葦根平行埋在土里,然后充分灌水,一般15天左右蘆葦?shù)陌咨毟蜁L出來。如果是在水里種植就必須要保證蘆葦根露出水面5公分。
種植后管理
蘆葦出苗后要加強灌水,春天一般每隔5天澆一次水,夏天一般在太陽下山后澆水,冬天蘆葦進入休眠狀態(tài),要將表面的土壤澆濕,水不能太多。在7-8月蘆葦出現(xiàn)分蘗后就可以將其移栽至大田種植,在第二年春季氣溫達到5℃以上時移栽也可以。先將移栽田灌水,蘆葦苗按株行距1m×1m進行栽植,每穴3-5株,后期加強灌溉,并隨著蘆葦?shù)纳L加水,深不超過50cm。蘆葦是以生產(chǎn)莖稈為主的經(jīng)濟作物,所以管理中也需要施肥,施肥以氮肥為主,配合磷鉀肥,施肥結(jié)合灌溉,使水肥融合后被蘆葦吸收。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 ,不作為商用, 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quán)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